榆林南部城镇中窑居建筑更新与发展的必要性
2010-08-15郭清平
郭清平
1 榆林南部城镇中传统窑居建筑概况
榆林南部传统窑居建筑是在黄土高原天然黄土层下孕育生长的。这里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窑洞多建在黄土高原的山脚或山腰,是天然黄土穴居形式。窑洞的布局十分灵活,多随地势挖掘,无固定的朝向,形成一孔孔、一排排、重重叠叠、高低错落的布局。
在榆林南部,传统窑居建筑分布广泛,不论是乡村还是城镇都能随处可见,且有很多的共性,但是受到经济、交通、文化等影响,城镇中传统窑居建筑与农村的传统窑居建筑略有差别。
榆林南部城镇中传统窑居建筑受到城镇空间形态和经济、习俗、使用功能等因素影响,与其他窑洞分区的形式和结构略有不同。形式多样,主要有靠崖窑,其又可分为:靠崖土窑、靠崖石窑、石料接口土窑和独立式窑。从历史发展中得到:一般农村以土窑或石料接口土窑居多,而城镇中是以石、砖窑为主。
2 传统窑居建筑的优势
2.1 顺应地形节约耕地
榆林南部六个县城都建在黄土高原山地部分,其建成区分布于不同规模的河谷阶地上,跨河或临河而建,剖面呈“U”字形的城镇。城区由河谷川地和其周围的山地共同构成城镇空间。
榆林南部城镇受到两侧山体限制,城区发展沿着交通线和河道川谷逐渐延伸。这就造成城郊耕地被楼房代替,耕地面积日益减少。而靠崖窑在这种不利的地形之下,向沟边、崖边,向山体内生存发展,凿崖挖洞,取土筑院,在不宜耕种的山坡地建造出完善的居住空间。可作为城镇建设空间横向发展的延续和拓展,防止城镇呈线状无限蔓延发展,造成资源极度浪费。
2.2 稳定的室内热环境
窑洞最突出的也是被广泛所知的优势就是冬暖夏凉。在榆林南部,冬季最低气温为-32℃左右,而窑洞内温度仅仅靠做饭时的余温就可达到10℃左右。白天充足的日照使得窑洞室内温度升高,夜间厚厚的黄土层为其保温。夏季,厚实的土层所起的隔热作用使室内温度升高幅度很小。
榆林南部的气候特征有明显的季节性,气温的年较差与日较差均较大。窑洞以黄土和砖石作为围护结构,通常屋顶覆土1.5 m以上,利用了其热工性能来调节窑居的微气候。此外,黄土是有效的绝热物质,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好,热量散失少。
2.3 应用乡土材料,施工简单、节省能源、造价低廉
榆林南部地区所在的黄土高原植被稀少,缺少木材,但却提供了丰厚的黄土资源。由于黄土具有质地均匀、抗压抗剪强度较高的物理特征,适于干旱少雨地区的开挖,且能保持较高的结构稳定性。窑居以黄土、石材作为主要的建造材料。黄土与石材直接取之于环境,可用于建窑砌火炕或挖土脱坯烧砖。而且一旦废弃,还原于环境,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影响甚小,并可循环再利用,符合生态学多级循环的原则,可称为天然的环保型建材。
目前城镇中新建窑洞大多都是农村技艺娴熟的工匠。工匠艺人几个人与户主组织起来,自己丈量备料,就可将窑洞建成。不需要大的机器,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化的设备。箍窑技术施工简单、造价低廉,易学易用。因此,许多居民都谙熟一套施工技术。其次,由于黄土易于挖掘,换取物力所需的劳力并不十分繁重,一家一户就可以承担。榆林南部地区,由于山坡、河谷的基岩外露,采石方便,当地居民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石料建造石拱窑洞。因此,窑洞造价甚低,具有显著的经济性。
2.4 丰富的日照资源和脆弱生态条件下的绿化
黄土高原具有丰富的太阳辐射资源,榆林南部地区每年有多达2000小时的日照时数。窑居多坐北朝南,建于山坡之上,南向窑脸满樘花格窗,既可充分采光,又可从中获取热能,可视为被动采暖太阳房的雏形。
许多窑洞顶部和窑院内都种植蔬菜与花草树木。由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利用屋顶,增加植被,不仅可美化环境,固化尘土和净化空气,还可在夏季阻减土壤的传热,调节微气候,实为一利多用。
2.5 具有地域文化特色
传统窑洞民居没有明确的外观体量,空间形态封闭内向和天然材料的运用,也使其呈现自然、浑厚的特征。成片的窑洞民居更是顺应地势展开,或星罗棋布的隐藏于黄土中,最大限度地与大地融为一体。
3 更新与发展的必要性
尽管传统窑居建筑有它自身的优势和价值,但是却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经济和居民对生活的追求。而传统窑居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学术、情感的价值。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乃至以后,如果让它任意遭到破坏、数量减少甚至消失,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于当地的居民都是十分可悲的。所以,更新和发展传统窑居建筑是十分必要的。
4 更新与发展的意义
4.1 更新与发展传统窑洞建筑,有利于营建有地域特色的城镇空间
榆林南部城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地理特色明显,是城镇发展的宝贵财富。传统窑居建筑是当地极具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因为传统窑洞民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形成独特的建筑符号,营建了有地域特色的城镇空间。
4.2 传统窑洞建筑的生态优势,有利于营建绿色人居环境
通过对榆林南部城镇中传统窑洞民居保护和改进,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传统窑居建筑的不足之处进行改造,并且发展新型的窑居建筑,营造具有生态思想的环境优美的住宅区,合理发展窑洞生土建筑有重要意义,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有助于营建榆林南部城镇的绿色人居环境。
4.3 节约耕地资源,保护环境
在榆林南部城镇,对传统窑洞民居进行合理的保护、改进与更新,使其适应现代生活,同时又保留窑洞建筑节约耕地资源的优点。
4.4 提供理论指导
更新与发展传统窑居建筑,为榆林南部城镇规划等相关部门对今后居住模式规划设计提供发展方向,为设计人员提供理论指导。
4.5 继承传统历史文化遗产
对于已经拥有几千年窑居历史的榆林南部城镇而言,应不断地发掘和保护正在消失的窑洞建筑文化,把窑洞建筑、窑洞聚落景观当作自己的区域特色去发掘、去建设,这种立足优势、突出优势的区域特色塑造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和现实经济意义。只有将窑洞民居进行妥善保护,才能使这笔已具有几千年历史积淀的文化遗产不至丢失,不要出现等到窑居文化遗产消失殆尽的时候又去仿造的尴尬局面,以为历史可以复制。文化遗产一旦遗失,就如同美丽的珍珠散落在汪洋大海中一样,将永远失不复得。所以,要积极保护这笔宝贵的窑洞建筑文化遗产,并促成窑洞民居与城镇建设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1]侯继尧,王 军.中国窑洞[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张璧田,刘振亚.陕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唐相龙.庆阳窑洞民居在城镇增长过程中的保护与再生初步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04.
[4]是震辉.黄土高原沟壑区传统山地窑居村落师家沟村“生态基因”探析[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999.
[5]眭海波.黄土高原山地窑洞住宅的继承与革新[J].中外建筑,1999(4):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