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桥梁灌注桩水下高性能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2010-08-15冯怀斌

山西建筑 2010年14期
关键词:外加剂减水剂耐久性

冯怀斌

高性能混凝土是在混凝土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耐久性理念得以提升的背景下发展的,依据结构物所处的环境,按照耐久性设计混凝土配合比的思路引起重视。施工人员应积极改变观念,全面认识和掌握高性能混凝土的生产和施工技术,以适应不同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

1 桥梁灌注桩对混凝土工作性的要求及高性能混凝土的特点

1.1 灌注桩水下混凝土的要求

混凝土拌合物应有较大的流动性、较好的粘聚性和保水性,具有良好保持流动性的能力。在运输和灌注过程中应无显著的离析,泌水现象,灌注时应保证足够的流动性,其坍落度宜为180 mm~220 mm。拌合物具有较大的密度,靠自重摊平和密实。凝结时间要求,一般初凝时间要大于灌注时间的2倍。

1.2 高性能混凝土的特点

高性能混凝土是采用常规材料和工艺生产,掺加适宜的掺合料和高效外加剂配制而成,其特点:拌合料呈高流动性、高抗分离性、高密实性;在凝结硬化过程中,下沉和硬化收缩小,干缩小,水化热低,不产生微细裂缝;硬化后渗透性低,抵抗外部环境因素能力高,达到高耐久性。

2 原材料的选择与控制

2.1 原材料的选择

1)水泥与矿物掺合料。选择水泥时不能以强度作为唯一指标,而要综合考虑水泥的细度、化学成分、碱含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桩基混凝土可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不宜低于42.5级。在桩基混凝土中,常采用单掺大量优质粉煤灰或双掺优质粉煤灰和磨细矿渣粉。2)骨料。粗骨料可采用级配良好的二级配或三级配碎石,最大粒径应不超过钢筋间距的1/4,一般采用5 mm~31.5 mm连续级配。细集料宜采用级配良好的中砂,应严格控制其含泥量。3)外加剂。在高性能混凝土中开始使用第三代减水剂——聚羧酸盐系高效减水剂,其特点是:掺量低、分散性好;流动性保持好;在分子结构上自由度大,高性能化潜力大。

2.2 原材料的控制

原材料的波动将影响混凝土性能,甚至造成质量隐患。材料进场前,收料人员应把好质量关,不许不合格材料进场。同时要突出源头把关,针对砂子、碎石等地材质量控制难度大及外加剂、掺合料质量波动大等突出问题,要强化材料供应商的管理,指定专人定期到厂家检查各种材料的生产状况。

3 水下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方法及工作性评价

3.1 耐久性设计

为满足耐久性要求,一般采用“大掺量矿物掺合料+高性能减水剂”的方法,遵循混凝土密实体积法则,基于最大密实度理论,即塑性状态混凝土总体积为胶凝材料、水、骨料、外加剂、气体含量的密实体积之和。

3.2 确定合理的配合比参数

1)水胶比。混凝土的水胶比一般不能大于0.4,对C30灌注桩水胶比通常选择在0.36~0.42之间。

2)浆集比。通常条件下,为得到高的体积稳定性,浆料与集料的体积分别占35%和65%为宜。

3)砂率。砂率的选择通常按照粗骨料密实堆积下的孔隙率情况确定。施工地所处的环境,砂的品质受来源限制,表面状态或颗粒级配差,调整砂率有时不能解决和易性问题,则可以对粗骨料掺配比例进行优化或对浆集比参数适当调整。

4)含气量。普通混凝土的含气量在2%左右,当混凝土有抗冻要求时不低于3%。引气剂的掺量根据试验调整。

3.3 水下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评价

1)不能仅用坍落度评价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2)把握流动性与抗离析性的平衡。

4 生产过程中主要控制环节

4.1 生产前的准备和拌和过程的控制

对水泥的储备量进行确认,避免使用新出厂的高温水泥。对骨料的含水率每天应检测1次。材料计量装置经常检查,计量偏差不得超过规定数值,配合比应由专人掌握进行配料。可设专人观察拌合物的状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在180 mm~220 mm范围内。拌和时,应密切注意搅拌时间对混凝土含气量及和易性的影响,保证最短的搅拌时间,确保外加剂性能正常发挥。

4.2 灌注过程中对混凝土的控制

1)首车混凝土检验。混凝土拌合物运至灌注地点时,应检查其均匀性、坍落度和含气量。砍球前为防止储料斗吸收混凝土中的水分,先用水湿润储料斗,再卸料储备足够的混凝土,保证砍球后导管的埋置深度大于1 m以上。2)及时测量导管埋入混凝土内的深度。桩基灌注过程中,导管的最小埋置深度,从理论上讲,与灌注深度成正比,深度较大时,超压力和冲击力也最大,冲出导管底口的混凝土拌合物上升快。但埋入过深,混凝土在导管内流动不畅,宜造成堵管事故,因此最佳埋入深度宜控制在2 m~6 m。3)中途因故停电或机械故障混凝土供应中断停灌时,后方生产速度放慢。灌注桩内水封导管每隔一段时间垂直升降。搅拌车内若有混凝土应缓慢搅拌,必要时可加适量缓凝剂。

5 灌注桩水下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施工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5.1 拌合物坍落度经时损失大,无流动性

原因:外加剂的减水组分发生变化或池中外加剂较少,为沉淀的早强组分;水泥成分发生变化或水泥出场温度过高;细骨料含泥量大,影响了聚羧酸系外加剂效能的发挥;粗骨料吸水率较大,吸收了拌合物中部分水分或夏季环境温度高,水分易蒸发。

解决方法:通过调整外加剂组分或其掺量;测量水泥的温度,避免使用刚进场的温度偏高的新鲜水泥;查看原材料,避免使用料场底部含泥量偏高的细骨料;增加初始坍落度。

5.2 拌合物离析、泌水

原因:外加剂掺量偏大,氨基系减水剂饱和点明显,超过了其饱和掺量;砂含水量不稳定,使用了刚进场的砂,用水量偏大;石子级配差,使大颗粒下沉,保水性下降。解决方法:寻找原材料和配合比条件下外加剂的饱和掺量,掌握不同类型减水剂的特性,降低其掺量;减少用水量,减小坍落度;优化石子级配。

5.3 混凝土现场比出机坍落度大

原因:拌合时间不足,出机时外加剂效果还没有发挥出来;外加剂中缓凝组分过多或后期反应较剧烈;配合比不合适,如砂率偏小、掺合料太多,导致后期泌水;混凝土罐中有存水。

解决方法:调整拌合时间;超前考虑,可通过试验室试配发现并予以调整,生产时应严格控制外加剂的掺量和用水量;调整配合比;在装入混凝土前倒转搅拌罐将水排干净。

5.4 混凝土粘盘、粘导管壁现象严重

原因:拌合物流动性过大,细集料下沉,粘聚性大;配比中浆体体积偏大,拌合物粘稠。解决方法:适度降低外加剂掺量;改善浆体包裹性能,降低浆集比(降低浆体量,增加骨料量)。

5.5 灌注不顺堵管、混凝土顶升困难

原因:导管埋入过深;混凝土初凝时间短;导管内混凝土柱高度差减小,管外泥浆比重大,沉渣增多,超压力降低,翻浆困难。

解决方法:测量导管的埋入深度,防止埋入过深;调整外加剂中缓凝组分,延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可在孔内加水稀释泥浆,并掏出沉淀土或增大导管提升高度,使灌注工作顺利进行。

6 结语

桥梁灌注桩水下混凝土的施工控制是一个细致而严格的过程。原材料的选择、进场检验与验收是保证水下高性能混凝土质量的基础。根据混凝土结构物所处的工作环境,进行配合比的设计,配合比参数是耐久性控制的重点。混凝土生产过程及灌注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是确保桩基混凝土顺利灌注的关键。

[1] 王华生,赵慧如.现代砼技术禁忌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 TZ 210-2005,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S].

[3] 肖 众.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研究[J].山西建筑,2008,34(35):233-234.

猜你喜欢

外加剂减水剂耐久性
建筑工程掺外加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检验
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差的原因分析与解决措施
基于净浆扩展度的减水剂与水泥相容性分析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聚羧酸系超缓凝减水剂性能研究及应用
搅拌对聚羧酸减水剂分散性的影响
压力容器产品铭牌使用耐久性的思考
混凝土外加剂检测及应用技术简析
减水剂对陶粒混凝土坍落度及扩展度的影响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