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形式的价值与体现
2010-08-15魏
魏
1 景观形式与建筑形式的异同
1.1 景观的发展
“景观”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某地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泛指可供观赏的景物。这基本上代表了大多数人对园林和景观的理解。我认为中国园林的自然式传统来源于对自然的模仿,而西方的几何式园林形式,至少18世纪前的园林形式来源于人的意识,来源于人工对自然的改造。
古代中国人心目中最美好的景色是秀美的山川湖泽,他们把风景称为“山水”,体现了古代中国的自然观。中国园林的起源就是从模仿这样的自然景色开始的,这使得中国园林沿着自然式的形式发展了几千年。
西方最早的园林——树木园、葡萄园和蔬菜园都是实用性花园,展现的是经过耕种的农业景观的自然,是几何式的自然。西方园林就是以几何式的形式开始发展的。
历史上的园林都是与财富紧密相关的,花园总是分布在富裕的地区或区域的政治中心。实际上,在农业社会中,财富是与土地、与农业联系在一起的,花园本身也是一种物质财富。只有农业发达的地区,才可能有大规模的花园建造活动。因此,园林景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掌权者或者说是大量财富占有者的意识,是为了某些统治阶级服务的。
1.2 景观形式
一种新的景观形式的产生,还包括社会的变革、思潮的转变、历史的延续、技术的进步、新材料的出现等等,但如果我们看到历史花园与现代风景园林作品,就不难看出地域特征是景观形式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也作为我们对其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依据。
1.3 建筑形式
而对于建筑的形式来说,不难听说“形式服从功能”这句话,这也是很多建筑学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形式服从功能”最早由路易斯◦沙利文倡导。由于顺应了西方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一理论在西方建筑界及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发展,迅速成为建筑设计的主流指导思想。
但一座建筑物却是人类生活的包容物,而人类生活的需求又是复杂多样的。建筑的形式也经历着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之所以被誉为人类艺术殿堂中的瑰宝,正是因为神庙庄严典雅的立面与历经千锤百炼的完美柱式。曾几何时,这些柱子被人们从废墟中重新发掘出来,安放到各类建筑之中。当看到拥有世界上最先进技术的工厂的立面用老一套的壁柱系统来“装饰”时,你一定会感到这样的形式表里不一。
可惜是现代建筑过于理性了,使人们对其千篇一律的外表产生厌恶。面对着一幢幢高楼大厦:东京的银座街头,北京的建外SOHO,上海的浦东新区,深圳的电子街,你是否也彷徨过。直到柯布西耶提出了他的“自由平面”理论后,又把人们引回到最初的设计观当中。柯布西耶本身就是一个集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极端矛盾者。从他的萨伏伊别墅到朗香教堂,难道还能说,这些建筑的立面仅仅是为了体现内部空间。
随着“后现代”的崛起,建筑立面更具独特个性。后现代的建筑师们热衷于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沿用那些仿佛被人们遗忘的,却是经典的传统形式。因此,四方盒式的建筑应运而生,最大程度地适应了这些要求。但越来越多的“四方盒”使得人们难以再从外表上判断一幢建筑的个性。但在现实中,城市和建筑的复杂性使我们无法理解现有的城市组织对建筑的把握。功能主义者与形式主义者都存在着极端弊处,功能本身是无定性的,形式也只是一个表皮。然而,形式结构却具有恒常性,这是在每一个城市及其历史中都存在着的事实。所以笔者认为在研究建筑形式时,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并结合着时代背景与文化背景。
2 景观形式的核心价值及衍生价值
景观形式首先给人视觉感官上的刺激,然后人在体验时又有着实质性的意义。其实这也是现在景观设计师在做设计时想达到的效果。很多的项目都是在治疗城市疮疤的同时,用景观修复城市肌肤,促进城市各个系统的良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需要的不是创造,而是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景观在形式上的变化不仅仅只是美学的需求,还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体现出的功能性与实用性。这与一味的追求标新立异的人是相悖的,在解决了实际问题之后,可以再将其纹样、排布等考虑进去。当然,对于私家花园,笔者认为在这种服务对象只是极少数人的情况下,只是为了方便自己或者家人,只要自己觉得合适尚可,其实这也是自己根据自家情况在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对于景观形式的核心内容,笔者认为是与之反映出的功能性与实用性。这也作为评估大多数景观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满足了其功能性的同时,单纯的功能主义也不足以解释历史景观或者人文景观的内涵。在一些历史气息与人文气息浓厚的地方,往往形式高过了其功能性,其实这并不矛盾,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纪念性功能,也是大多数人的意愿所在。例如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了满足人们缅怀先烈的意愿。笔者认为这样的历史纪念性或者说是人文因素算是景观形式的一种衍生价值。
3 景观流行趋势及形式纠偏方向与策略
笔者有幸目睹并倾听了景观设计大师玛莎舒瓦茨的讲座,从她的讲座中也了解了当下一些景观流行趋势,即以简洁的表现形式来满足人们对空间环境感性的、本能的和理性的需求,这是当今国际社会流行的设计风格——简洁明快的极简主义深受人们的喜爱与推崇。
从形式上追求的变化如果只图外表的光鲜而忽略其使用性,会使得身在其中的人有一种迷茫感,而换之轻松、简洁并带有一定规律形式的景观,可以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会感到一种释压感。这点在玛莎前夫“极简主义”大师皮特沃克的作品中也是很好的体现。如坦纳喷泉,它是将自然材料以一种脱离原始状态的自然结构的方式集合在一起,在一种新结构中产生了新意味和新的视觉综合体验。作品以大小均匀的自然石块密致地环绕着圆形水池,形成直径18 m的环形石阵。石头未经任何修饰,但每块石头的大小都经过严格的挑选。石头阵列的雾喷,体现了自然界的神秘感,犹如禅宗寺院中升起的缕缕青烟,人类与自然的联系被一种带有神秘氛围的艺术景象隐喻了出来。
关于形式纠偏,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主观色彩很浓的问题,除非是权威人士。鉴于当下的流行趋势,有些景观设计者在做设计时不免有借鉴、复制的成分加之自身的改造,注重形式变化较多,忽略了其存在的价值及意义,设计出的作品形散却神不聚,使用起来没以人性化为先,这是一个现存的很大问题。
对于此问题,笔者认为景观设计是一个人为的过程,完全顺应自然过程不加任何干涉的设计是没有的。对于设计,特别是大尺度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自然过程进行管理,将人的意愿和要求放在首位。设计的本质应该遵循自然的过程,将创作作为自然演进的一个部分。设计是属于地块的,如同在土地中生长起来的,而非强加于某块土地的。而其形式是为了其美化和便利而非为了美化而将其美化。
[1] 王向荣,林 菁.现代景观的价值取向[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12):43-48.
[2] 曹丽平.浅析极简主义景观设计及其禅学思想[J].美与时代,2005(3):43-44.
[3] 杨友为.建筑与环境之协调[J].山西建筑,2004,30(4):1-2.
[4] 陈威平.建筑与景观[J].山西建筑,2005,31(6):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