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及对策

2010-08-15郭志红

山西林业 2010年1期
关键词:生态效益森林资源经济效益

郭志红

(山西省太行山国有林管理局, 山西 和顺 032700)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重要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带性原始植被的主要成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森林经营包括森林的采伐与更新、森林保护(含病虫害防治与防火)、森林再造、森林抚育和城市森林的建立、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动。

1 我国林业发展历程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他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即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目标认识不够,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他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境发展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现状的影响,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很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的林业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否则,再像过去几十年只知道造林、采伐而不知道森林经营,最终将葬送林业的发展前途。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2 林业可持续发展含义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2.1 林业可持续发展含义

林业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2.2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2.2.1 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2.2 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林业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各种不同形式,加快现有科技成果转化。

2.2.3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提高良种苗木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2.2.4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绿化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业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和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2.2.5 注重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就笔者理解,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所引发的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应当注意的是,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化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从以上生态效益定义和内涵,可以看出,首先,生态效益的落脚点在“经济”上,它追求的是一种经济效益,它“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它“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其次,又是一种“再生产活动”,它“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对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一是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二是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加大,以发展苗木基地、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三是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

3 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1)我国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目前关于林业的单行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森林法》立法目的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在总则中,第五条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第十一条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些规定,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反映了我国法律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关注。

在第二章“森林的经营管理”中的第十四条“建立森林资源档案制度”、第十六条“政府制定林业的长远规划”、第十八条“占用林地时的处理”;第三章“森林保护”和第四章“植树造林”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森林法》实施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同样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2)完善现行林业法律制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补充和完善:一是重新确立林业立法思路。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真正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的先进经验,实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二是立法原则的创新。首先,林业立法充分地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运行规律、重视生态平衡理论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和生态规律。其次,林业立法应当充分地考虑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考虑地球环境与森林资源的保护。再次,林业行政立法要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应当将森林生态环境损益分析立法和对法律规范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别运用到对森林开发行为的预测、评价、管理以及拟定法律制度的设计与分析之中,作为制定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

3)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坚持以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抓好林业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4)加强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实现对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综合监测。要以森林资源监测为主体整合现有监测资源,扩展监测内容,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实现对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和评价。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有力的措施,实现对森林资源监测和林业经营的管理。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林业信息化建设管理提供平台,全面提高森林资源监测科技含量和监测成果的时效性。

5)建立健全法律责任制度。法律责任制度的不健全是我国法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的森林立法中,这方面的问题还是比较明显,应当建立完善的法律责任制度,使得其能真正发挥效用,从而达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经营的管理。

猜你喜欢

生态效益森林资源经济效益
造价人员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
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的探讨
新形势下经济效益审计的新措施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园林绿化工程的经济效益初探
新形势下北方森林资源保护探讨
灰色关联投影理论在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估中的应用
新形势下加强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构想
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及其评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