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栽培技术要点
2010-08-15
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为菊科艾属植物黄花蒿。株高100~400cm,商品叶采收生育期220~240天。青蒿喜湿润,忌干旱,怕渍水,光照要求充足,药用价值很高;青蒿素的衍生物可以制成很多系列药品。青蒿素主治疟疾、结核病潮热,治中暑、皮肤瘙痒、荨麻疹、脂溢性皮炎和灭蚊等。全草入药,洗净鲜用或晒干制药。青蒿作物粗生易管,生长期短,投资少,收益快。人工种植青蒿粗生易管,投产比高,但要获得高产高效,在生产实践中应当注意以下技术要点:
一、选好品种
青蒿种子品种繁多,良莠不齐,应选择株型呈柱型,分枝多,子叶紧密,青蒿素含量较高的品种。
二、苗床育苗
育苗时间在我县应安排1月下旬至2月上旬。选择土壤疏松肥沃、湿润的地块,制成育苗标准厢,每一标准厢可移栽大田2亩。标准厢面宽1m,长5m,厢面要平,泥土要细,四周筑埂,然后进行土壤消毒(可用敌克松或重茬保等土壤消毒剂),施足清粪水,再将青蒿种子(每一标准厢用种3g左右拌草木灰10g、细土2.5~3kg充分拌匀)均匀撒播在厢面后再撒5kg左右的细土覆盖,并用喷雾器喷施一次消毒药液,最后拱膜覆盖。育苗期间注意保持苗床内温、湿度,出苗后及时除草和施用清粪水促苗。
三、移栽
播种后如果温、湿度适宜,10~20天即可出苗。出苗后,如果幼苗过密,应进行间苗,以增大幼苗的营养面积,扩大其间距,使幼苗间空气流通、日照充足、生长茁壮,否则,有碍幼苗生长发育。间苗时适当拔除过密苗、瘦弱苗、病虫苗、徒长苗或畸形苗,除去混杂其间的其它品种的幼苗和杂草。间苗通常在子叶发生后进行,不可过迟,因苗株拥挤易引起徒长,不利育出壮苗。按株距10cm左右及时疏苗,幼苗5~7片真叶时,即可移栽定植于大田内。青蒿怕湿,应选择排水良好、疏松的沙土或轻粘土栽培。如果栽培地过湿,易导致基生叶腐烂和病虫害滋生。移栽前,结合深翻深耕,施有机肥1500~2000kg或氮、磷、钾复合肥60kg。采取垄作栽培,垄高20~30cm、两垄之间沟宽80~90cm,株距60~70cm左右,亩植1200株左右,选择雨后阴天移植,3月下旬至4月上旬完成移栽。
四、田间管理
1.中耕 移栽成活后及时中耕除草。雨后或灌溉后,在没有杂草的情况下,也要进行中耕。幼苗期中耕宜浅,植株长大后可稍深。
2.除草 除草方法有人工除草、机械除草与化学除草。化学除草具有高效、及时、省工、经济等特点。目前青蒿还未配有独特的除草剂,而大面积青蒿栽培中,杂草对青蒿生长的影响是相当严重的,在使用除草剂时,应选择见效快、有效期短的除草剂,在播种或移栽前施用,以杀死杂草,可选用灭生性除草剂,例如百草枯、草甘磷、五氯酚钠等。但必须在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或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以免造成不良后果。最好根据田间杂草种类,有针对性地用药。药剂失效后,再播种或移栽。使用除草剂要注意安全,对使用的浓度、方法和用药量,要根据说明书确定。青蒿在移栽前,可选择化学除草;移栽定植后,应选择人工除草或机械除草,避免除草剂影响青蒿的生长。
3.追肥 可根据需要追肥2~3次。幼苗时期的追肥,主要目的是促进其茎叶的生长,追施氮肥可稍多一些;但在以后的生长发育期间,磷、钾肥应逐渐增加。每次每亩追施氮、磷、钾复合肥10kg左右。速效性肥料如腐熟人粪尿、尿素、硫酸铵、氨水、过磷酸钙等均可追肥。追肥的施用方法依肥料种类及植株生长情况而定。追施化肥,可在植株行间开浅沟条施,以人粪尿做追肥的,可与灌水同时进行;还可采用根外追肥,一般都在生长后期进行,在植物茎、叶上喷施一定比例的磷、钾肥或微量元素的水溶液。常用的肥液浓度:磷酸二氢钾为0.1%~0.3%、过磷酸钙为1%~3%、尿素为0.5%~1%。对青蒿进行多次根外追肥,产量至少提高30%以上。苗高1m左右时,必须进行打顶,以促进侧枝萌发,提高产量。
4.病虫害防治 青蒿病虫害重点防治好茎腐病、小地老虎、蚜虫和黄蚁。对于茎腐病,在发病初期用甲基托布津、雷多米尔、大生或绿亨6号等杀菌剂药液喷雾。小地老虎主要在苗床和大田移栽初期为害,可在苗床或移栽时围绕植株撒施乐斯本颗粒剂或喷施进口敌杀死药液。防治蚜虫施用吡虫啉或博得药液。防治黄蚁灌施乐斯本或锐劲特药液。
五、采收与加工
青蒿收获的产品为植物的干叶。应在青蒿营养生长末期至初现蕾期及时进行收获,过早则叶片产量低,过迟则青蒿素含量下降,最终都影响经济效益。在我县7月20日以后即可采收青蒿,9月份以前必须采收完毕。应选择晴天抢收。收割时砍倒主杆,在大田晒1天,第二天收起在晒场晒干,严禁将枝杆等粗杂物或其它杂草树叶混入蒿叶,以保证青蒿原料质量。特别注意如采收期间遇天气阴雨,应及时采取烘干处理措施,防止蒿叶霉烂损失。对符合质量要求的青蒿叶应加强保管或尽早销售,以防止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