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通过审定de农作物新品种(续)
2010-08-15
豌豆新品种
食荚甜脆豌3号
1.选育单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2.品种来源 该品种是以我所育成品种食荚大菜豌1号为母本,以南京中山植物园引进材料中山青为父本,杂交后经12代系统选育而成的定型品种。
3.特征特性 属小荚菜用型豌豆。植株矮健,株型紧凑,播种到始收嫩荚159天左右,全生育171天左右。株高71cm,幼苗半直立,不需搭架。叶色深绿,有须,花白色,青荚绿色,肉质厚,纤维少,无硬皮层。平均单荚重5.5g,荚长8.1cm,宽1.7cm,果肉率达83.2%。蛋白质含量2.29%,粗纤维含量0.528%,糖份4.30%,粗蛋白含量达29.7%,脂肪含量1.94%。香甜脆嫩,品质优。
4.产量表现 2007年多点试验,4点平均亩产476kg,较对照食荚大菜豌1号增产11%;2008年多点试验,4点平均亩产669kg,较对照食荚大菜豌1号增产13%;两年平均亩产572kg,较对照增产12%。2008年在成都、简阳、南充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3kg,较对照食荚大菜豌1号增产8%,生产试验结果与多点试验一致。
5.栽培技术要点 盆地内冬播,丘陵区在10月底左右、山区在10月中旬播种。适当密植,净作行距50~60cm,窝距25cm。每窝精选种子5粒,保苗3株,亩用种8~10kg。施肥亩用过磷酸钙30kg,有机渣肥2000kg或清粪水30担,苗期视情况可追加一次。幼苗期遇旱应灌水一次,及时中耕除草,花期注意防治豆象、蚜虫为害。嫩荚食用成熟时即可采收。
6.适宜种植地区 四川豌豆产区。
甘蓝新品种
成甘1号
1.选育单位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2.品种来源 本品种为杂一代,母本为日本引进品种“彩”的分离后代经多代选择纯合后得到自交不亲和系05-01,父本为日本引进品种“金杯”的分离后代经多代选择纯合后得05-02。
3.特征特性 圆球型,早熟,株型紧凑,开展度30~35cm,株高20~25 cm,定植至采收60天左右。外叶数13~15片,叶色深绿,蜡粉少,包心紧,商品性好;球纵横径均为12cm,中心柱5cm左右,单球净重0.5~0.75 kg,净菜率80%以上。
4.产量表现 该组合宜夏秋播种,定植至采收60天左右,比对照甘杂1号早熟10天以上;2006~2007年2年多点试验平均亩产量3547kg,比对照甘杂1号增产5%以上。
5.栽培要点 四川盆地适宜播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下旬,其他地区根据气候特点进行播期调整。育苗移栽,育苗时应采取遮阳防雨措施,苗龄30天,6~8片真叶时定植,定植密度为亩栽6000~6500株,株行距30cm×35cm。定植后追肥2~3次。主要病虫害有:蚜虫、菜青虫、小菜蛾、霜霉病、黑腐病、软腐病、菌核病等。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壮苗,科学施肥,搞好田园清洁。严格实施轮作制度。优先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生物、化学农药。
6.适宜种植地区 四川甘蓝产区。
大蒜新品种
成蒜早4号
1.选育单位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2.品种来源 从二水早经Co60射线辐射处理“后代”多年定向系统选育而成。
3.特征特性 早熟,从播种到始收蒜薹需182天。叶色深绿,完整植株平均11.48片,株高平均69.3cm,假茎高平均38.5cm,假茎粗平均1.39cm,最大叶长平均52.0cm,最大叶宽平均2.55cm。蒜薹长47.68cm,粗0.63cm,平均单薹重为13.1g。蒜头外皮紫红色,蒜头形状好,蒜瓣尖端紧密抱握中心轴,75%的蒜头有6~8个蒜瓣,二次生长率低,平均单头重为9.8g。一般蒜薹和蒜头产量可达380kg/亩和414kg/亩。
4.产量表现 连续3年省内不同试点平均产量比对照显著增加。2005秋季至2006年春季,3点的蒜薹和蒜头平均亩产量分别为419kg和352kg,比对照二水早分别增加52.8%和25.7%。2006秋季至2007年春季,3点蒜薹平均亩产量为451kg,比对照二水早增加49.9%;蒜头平均亩产量为466kg,比对照二水早增产32.3%。2007秋季至2008年春季,5点的蒜薹平均亩产量为352kg,比对照二水早增加15.3%;蒜头平均亩产量为479kg,比对照二水早增产17.1%。
5.栽培要点 8月底至9月上旬适时播种,播种前剔除干腐、霉烂和小于0.5g的种瓣。底肥施入过磷酸钙70~100kg/亩,农家粪肥2000~3000kg/亩。亩栽5.9~7.9万株。田间管理重点保持土壤湿润,4叶期、蒜薹露尾、蒜薹收后3个关键时期追施尿素30~35kg/亩和氯化钾20~30kg/亩。注意防治叶枯病和蓟马。及时采收蒜薹和蒜头。
6.适宜种植地区 四川大蒜(薹蒜)产区。
食用菌新品种
一、川耳2号
1.选育单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3.特征特性 菌丝体白色,绒毛状,具锁状联合;耳片形状为片状或耳状,颜色为红褐色至褐色,柔软,中等大,直径 12.2~20.5cm,厚 0.15~0.24cm,耳片表面具棱脊,腹面绒毛白色至褐色。干耳样品中粗蛋白7.91%,粗脂肪0.703%,氨基酸总量5.7%。菌丝体生长温度范围为5~35℃,最适生长温度30℃;耳片生长温度范围为18~30℃,最适生长温度为22~28℃。
4.产量表现 2006~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生物学转化率为95.13%,较对照品种781、琥珀木耳和黄耳10号分别增产10.27%、12.48%和29.96%。在崇州市、什邡市和郫县示范栽培3万余袋,平均产量达到0.9kg/袋,生物学转化率达到90%。抗病能力较黄耳10号、781和琥珀木耳高,在生产上川耳2号表现没有感染“疣巴病”,781和琥珀木耳“疣巴病”感病率达到30%左右,黄耳10号达到80%。
5.栽培要点 ①栽培方式:熟料袋栽。②栽培原料:栽培主料以棉籽壳、木屑和玉米芯,辅料为麸皮、玉米粉等。③栽培季节:自然条件下适宜在4~9月生产。④栽培管理要点:出耳期间温度控制在18~30℃,空气相对湿度85%~95%,干湿交替管理,光照强度50~300Lux,保持通风良好,空气新鲜。⑤采收标准:耳片平展,担孢子弹射出来之前采收。
6.适宜种植地区 四川盆地夏季栽培。
二、川耳3号
1.选育单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2.品种来源 2002年在四川青川县采集的野生毛木耳,通过组织分离和多次栽培出耳试验筛选,获得农艺性状优良菌株川耳3号(Ap11)。
3.特征特性 菌丝体白色,绒毛状,具锁状联合;耳片形状为片状或耳状,颜色为褐色,柔软,耳片直径14.2~23.0cm,厚0.13~0.24cm,表面具棱脊,绒毛白色至褐色,密,长。干耳样品中粗蛋白7.64%,粗脂肪1.07%,氨基酸总量5.2%。菌丝体生长温度范围为15~35℃,最适生长温度30℃;耳片生长温度范围为18~30℃,最适生长温度为22~28℃。
2011年,经广州市委组织部、广东省委组织部选派,我作为省第六批援疆教师,前往新疆疏附县第二中学任教。那年4月30日,我和同事们沿着314国道,乘坐汽车穿行于戈壁大漠。我们翻过一座又一座的荒山,晶莹的雪山看似近在眼前,仿佛触手可及,可车子却像爬行在一条天路上,颠簸着,蠕动着,好像永远没有尽头,车内的人也陆续出现晕眩、呕吐的症状。天高地阔,却孤立隔绝;风景壮美,却荒芜乏陈。我暗自忖度,那些看惯大漠孤烟的学生们会是怎样的呢?他们会有怎样的课堂?怎样的视野和生活?而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4.产量表现 2006~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生物学转化率为95.25%,较对照品种781、琥珀木耳和黄耳10号分别增产14.27%、25.23%和30.18%。在崇州市、什邡市和郫县示范栽培2万余袋,平均产量达到0.9kg/袋,生物学转化率达到90%。抗病能力较黄耳10号、781和琥珀木耳高,在生产上川耳3号表现没有感染“疣巴病”,781和琥珀木耳“疣巴病”感病率达到30%左右,黄耳10号达到80%。
5.栽培要点 ①栽培方式:熟料袋栽。②栽培原料:栽培主料棉籽壳、木屑和玉米芯,辅料为麸皮、玉米粉等。③栽培季节:自然条件下适宜在4~9月生产。④栽培管理要点:出耳期间温度控制在18~30℃,空气相对湿度85%~95%,干湿交替管理,光照强度50~300勒克斯,通风良好,空气新鲜。⑤采收标准:耳片平展,担孢子弹射出来之前采收。
6.适宜种植地区 四川盆地夏季栽培。
蚕豆新品种
成胡18
1.选育单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2.品种来源 江苏89027×拉兴4-1。
3.特征特性 全生育期180天左右。株高127.8cm左右,分枝多,株型较紧凑。叶色浓绿,叶形长卵圆形,花紫色;株荚数12.2个、株粒数23.6粒,每荚粒数2粒,成熟时荚为黑色,硬荚型。种皮浅绿色,种子为中厚形、黑脐、中粒偏大、百粒重108.3g。干种子含粗蛋白32.9%,耐赤斑病、褐斑病、较抗冻害,耐湿性较好。
4.产量表现 2007~2008年参加四川省春胡豆区试,2007年平均亩产133.5kg,比对照成胡10号增产13.1%;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116.9kg,比对照成胡10号增产13.5%。两年平均亩产125.2kg,比对照成胡10号增产13.3%,居试验第一位。2008年在成都、内江、简阳3个点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7.0kg,比对照成胡10号增产17.8%。
5.栽培要点 ①适宜播种期: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②密度:净作每亩4000~5000窝,每窝 2~3粒,亩用种量8~10kg。③底肥增施磷肥,花荚期适当追施磷肥、钾肥,田间注意适当排灌。
6.适宜种植地区 四川平坝、丘陵区。
高粱新品种
国窖红1号
1.选育单位 泸州老窖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泸州市农科所。
2.品种来源 1998年以地方品种洋高粱和水二红为亲本杂交经多代选择定向培育,于2003年得到稳定品系03-68。
3.特征特性 春播全生育期130天。株高 262cm,穗长 34.5cm,穗粒重52.5g,千粒重16.8g。芽鞘紫色,幼苗绿色,穗伞形,散穗,红壳,褐粒,胚乳糯质。该品种耐叶斑病,无倒伏,丝黑穗病自然发病率为0,接种发病率为8%。籽粒含粗蛋白8.47%,总淀粉72.69%,单宁1.42%。酿酒品质好,出酒率高。
4.产量表现 2006年区试平均产量305.0kg,比对照青壳洋高粱增产7.0%,5点次均增产。2007年区试平均产量321.2kg,比对照增产5.5%,5点次均增产。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33.96kg,比对照青壳洋高粱增产5.6%。
5.栽培要点 春播川南在3月上中旬播种,稀播匀播,移栽叶龄在7~8叶。净种亩植6000~7000株,间套亩植4000~5000株。重施底肥,早施追肥,亩用纯氮8~10kg,多施有机肥,氮磷钾肥配施。注意防治蚜虫和穗螟,避免使用有机磷农药。
6.适宜种植地区 四川平坝、丘陵区。
甘蔗新品种
一、甜城19
1.选育单位 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
2.品种来源 从内江86-117×科5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
3.特征特性 芽圆形、饱满,茎黄绿色,节间圆筒型,叶片青绿色,中等大,不早衰。叶鞘青绿略带少量紫色斑块,老叶易自行脱落,茎全实心,无水裂,无气根。蔗茎均匀,茎形美观。全期生长快,生长势好,出苗率高,耐旱、耐寒。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高抗黑穗病、嵌纹病、梢腐病。
4.产量表现 2007~2008年多点试验平均蔗产量8534.2kg/亩,比对照川蔗13号增产28.4%;平均蔗糖份15.4%,比对照高3.5%(绝对值);亩含糖量1314.2kg,比对照高66.2%。生产试验蔗产量8763.5kg/亩,比对照增产29.3%;蔗糖份15.5%,比对照高3.2%(绝对值);亩含糖量1358.3kg,比对照高62.9%。
5.栽培要点 ①播期:不盖膜四川内地3月上中旬可播种,盖膜播期可提前15天左右。②播种量:不盖膜情况下,四川内地亩播10000芽左右,盖膜8000芽左右,攀西蔗区播种量可减少20%左右。③适当早管:该品种前中期生长快,应比一般品种提前7~10天管理,苗期亩用清粪水加尿素10kg左右,施用1~2次。④群体结构:亩有效茎四川内地以4500~5000株为宜,攀西蔗区为5000~6000株。⑤蔗地选择:坡土、坝地均宜种植。
6.适宜种植地区 四川蔗区。
二、甜城20
1.选育单位 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
2.品种来源 从内江90~112×内江86~117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
3.特征特性 早熟高糖,中大茎,茎实心、光滑、无水裂、无气根。节间腰鼓型,紫红色,芽倒三角形,生长带黄绿色,芽沟不明显。叶片绿色,中等大,21~23片叶,叶姿较直立,叶锯齿浅。叶鞘浅紫色,鞘背有少量57号毛群,老叶易脱落,肥厚带三角形。出苗率高,分蘖力强,宿根性好,耐旱、耐寒,皮薄易撕,汁多味纯,为果糖兼用型甘蔗品种。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高抗黑穗病、梢腐病。
4.产量表现 2007~2008年多点试验平均蔗产量8800.1kg/亩,比对照川蔗13号增产32.4%;平均蔗糖份15.2%,比对照高3.3%(绝对值);亩含糖量1337.6kg,比对照高69.1%。生产试验蔗产量9126.0kg/亩,比对照增产33.6%;蔗糖份15.0%,比对照高3.1%(绝对值);亩含糖量1387.2kg,比对照高70.6%。
5.栽培要点 ①为提高出苗率,早成熟、早上市,春植的新植、宿根蔗均应采用地膜栽培。②苗期早管,通过勤提苗勤除草,争取早生分蘖,保证有足够的基本苗;匀苗、间苗,使群体均匀,亩有效茎控制在3500~4000株,确保高产和商品性优良。③氮、磷、钾配施,底肥和苗肥增施油饼,不施用含氯肥料以保证口味纯正。④为防止蔗茎贪青晚熟,影响品质和早上市,7月底以前应停止施肥。⑤生长中后期分3~4次剥去蔗茎下部枯叶,改善蔗田通风透光条件,以利蔗茎曝光增色,提高商品性,并可提早熟期10~15天。
6.适宜种植地区 四川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