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东北丘陵区玉米低产原因分析及科技减灾对策

2010-08-15郑祖平

四川农业科技 2010年2期
关键词:玉米土壤

□何 川 郑祖平 吴 迅

川东北地区包括达州、巴中、南充、广安4个市,境内耕地多分布在地势起伏,沟谷纵横、切割破碎的丘陵地带,常年玉米种植面积30万hm2,总产176万t,占全省玉米总产的30.3%。该区域由于地形地貌的特殊性,坡耕地所占比重较大,农田基础设施较差,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季节性干旱频繁发生,常常造成减产,没有发挥出杂交玉米应有的增产潜力。

一、影响川东北丘陵区玉米单产水平的主要因素

1.光照不足、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光照不足、湿度大、昼夜温差小不利于玉米干物质的积累,是影响玉米单产的第一限制因素。川东北大部分地区3~8月日照时数900~1 100小时(仅宣汉、仪陇形成2个高值中心),相对湿度73.5%,温度日较差8~10℃,仪陇出现低值中心,近年持续阴雨气候现象剧增,多阴雨天气,云量大、日照少,伴随而来的是低温寡照高湿等灾害性气候频繁发生。

2.自然灾害频繁 旱灾是导致玉米产量不高不稳的最主要原因。春旱导致播种出苗困难而缺窝断垄;夏旱影响营养体生长和开花授粉;伏、秋旱影响灌浆结实。洪涝灾害导致玉米严重减产,近年来,暴风雨洪涝灾害有加重趋势,风灾造成玉米等农作物成片倒伏,导致减产50%以上。

3.土壤浅薄、保水保肥力差 区域性紫色土土壤成土幼年,土层浅薄,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蓄保水能力弱,极易受旱。2008年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土壤耕层调查显示:川东北土壤耕层浅、容重高、有效土壤含量少;坡耕地土层瘠薄,土壤库容小,纳雨保肥能力差,故品种潜力难以充分发挥。

4.机械化进程缓慢、劳动力缺乏

在玉米机械化生产的关键设备开发研制方面,整体技术水平明显落后于我国东北地区,需要简化玉米生产技术规程,减少劳动投入,降低劳动强度,实现玉米生产技术轻型化、高效化。

5.病虫草害严重 病虫草害的发生与危害是直接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川东北丘陵区玉米生物胁迫日趋严重,每年因各种病虫草害造成的玉米产量损失约占总产量的15%左右。主要病虫害有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灰斑病、玉米螟、蚜虫、地老虎、弯孢菌叶斑病、灰斑病等,已成为生产中的突出问题。

6.化肥施用不当 施肥上存在“三重三轻”现象: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磷肥轻钾肥、重大量元素肥轻中微量元素肥。施肥方法不科学,土壤养分补充极不均衡,有机质积累少,缺素普遍,土壤肥力与生产能力逐年下降。

7.多熟间套制影响 玉米与其它作物复合群体中往往是竞争与互补交互存在。如果合理搭配玉米间套作物组合和种植方式,尽量减少竞争损失,就能使两作物混合产量不仅高于联合单作产量,而且高于高产作物的单作产量。

二、科技减灾玉米高产栽培对策

1.简化高效的育苗移栽技术 育苗方式主要有肥球育苗、方格育苗、撒播育苗、软盘育苗、营养杯育苗和玉米穗轴育苗等。关键要因土选择育苗方式,配制营养土必须有不少于30%的腐熟有机渣料。玉米壮苗标准:叶色深绿、(秆)扁平粗壮、大叶起“鸡尾”、根多且长势旺。玉米品种可选雅玉10号、正红6号、川单21、川单418、川单428、东315、隆单 9 号、川单 15、川单 14、正红311。苗床管理:根据床土湿度和秧苗情况,施用清淡粪水提苗保苗,确保壮而不旺。最后根据幼苗大小分类、分级、分段定向移栽,适度深栽。

2.规范间套种植模式 规范间套种植的目的是协调玉米与间套作物间的关系,尽量减少竞争的不利影响,分层利用空间,延续利用时间,均匀利用营养面积,发挥互补优势。关键是选好间套种植模式、科学选种、规格种植、适时播种、确保全苗以及肥水促控和田间管理等。

间套种植有3种带型:①宽厢带植型双六0、双五0)。适宜于浅丘及平坝三熟制地区。配置中熟紧凑型玉米品种,利用玉米播前的冬春空闲地和收后的秋闲地种植养地的豆科、青饲料等作物,发展粮经饲三元结构农业。②中厢带植型(双三0、双二五、三五二五)。适宜在深丘麦(油、洋芋)套玉米及低山区。发展粮饲高产模式,选择中熟、中熟偏晚的大穗型玉米品种春播。③窄厢带植型(双18、2816)。适宜夏播和盆周山区海拔1 200m以上一熟有余、两熟不足地区。选择中早熟玉米品种,实行马铃薯/玉米套作。

3.集雨节水膜侧栽培 集雨节水膜侧栽培是基于干湿交替理论提出的新型地膜栽培技术,地膜改宽幅为窄幅、沟施缓释肥、待雨盖膜、小垄双行、膜侧栽苗、交替用水,其作用为抑制玉米株行间水分蒸发、保墒抗旱;有效集纳盖膜后降雨,间隙性降雨与季节性干旱交替发生,利于根系下扎;缓解根区高温危害,维持中后期根系生长适宜温度;缓解传统地膜玉米后期早衰问题;操作方便,降低成本。

4.新型轻简施肥技术 结合长效缓控释玉米专用肥和配方肥等新产品开发,推广玉米一次性配方施肥技术。在玉米窄行中间开沟,沟深20cm,每亩一次性施入长效缓释肥45~60kg,施肥后覆土,后期不再追肥;孕穗期浇水一次,抗旱和诱导肥效。新型轻简施肥技术可使玉米平均产量每亩提高30~50kg,减少追肥2次,每亩节约用工4个,增收节支130~160元。

5.种植密度调控技术 稀植大穗玉米品种种植密度应以3 200株/亩左右为宜,最低不低于2 800株/亩。在增加密度同时,调整株行距,因地制宜采取大小垄和宽窄行种植,利于通风透光、田间作业和肥水集中施用等,相应增施肥料和化控调节,可达到根系发达、壮秆降株、抗倒伏、防早衰。

猜你喜欢

玉米土壤
收玉米啦!
玉米适当晚收好处多
土壤
灵感的土壤
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
我的玉米送给你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灵感的土壤
七穗玉米
关于耕作层土壤剥离用于土壤培肥的必要条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