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大学生自主管理 努力创建和谐班集体
2010-08-15高蕾
高 蕾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1 创建和谐班集体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论,大学生肩负着振兴国家科技、创造新知识财富的重要任务,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应当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重大作用。而班集体作为大学生在高校获取知识、交流思想的主要场所和环境,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织载体以及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和谐的班集体构成了和谐的校园,和谐的校园支撑着和谐的教育,和谐的教育产生了和谐发展的人,而和谐的社会正是由这些和谐的人所组成。[1]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致力于和谐班集体的创建。高校和谐班集体的创建,必然会使高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那么如何创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呢?
2 创建和谐班集体必须要促进大学生的自主管理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德育注重自治,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他大力提倡“为学生预备各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形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2]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青年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不断进取、奋斗、竞争和创新。当今的青年自尊自立自主的意识增强,因此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管理乃是学校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重要措施,可以增强学生对集体负责的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一直担任我院三年大专班的班主任工作,三年大专班学生的年龄处在青年的早期,这时学生的生理发育已趋于成熟,而心理上的成熟度却远未跟上。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另一方面学生在心理上处于断乳期,心理充满矛盾和危机。数年的教育实践使我认识到班集体的自主管理能把学生集体和学生个人置于班级管理的主体地位,赋予他们创造的时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有利于唤起学生潜在的主人翁意识,通过管理环节和管理活动培养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优化班级人际关系,整合班级内各种积极因素,以推动班集体的发展,创建和谐的班集体。
过去传统的“保姆式”的管理不利于学生主体独立意识的觉醒和增强,有损人格的“警察式”被动管理与学生自尊自主意识的确立不相适应,而两眼死盯着学生是否“犯规”的“裁判式”消极管理成为学生民主参与意识增强的障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自主管理”就是顺应社会发展的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相吻合的有利于学生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的学生管理模式。它能极大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发扬主人翁精神,增强集体观念。通过自主管理有序地学习、生活,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生活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素质。班主任在学生自主管理班级集体的过程中扮演着领导者和监护者的角色,以班级成员的身份参与民主管理班级。班主任在班级事务中,主要是把握方向,提出要求和出主意,并发挥监护作用,但不代替学生集体的管理。班主任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和同学们一道确定班级奋斗目标,制定班级规范并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种活动,给学生作出表率。学生学会朝着班级和自己制定的目标进行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自我鼓励,自我监督,自我改造。一方面在一定的自主权力范围内,通过主张、协调、监督、评价行使自主管理权利;另一方面他们又在集体主义价值观导向之下,彼此之间形成平等合作关系,在开诚布公的民主气氛中承担集体自主管理的义务。他们在自主管理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集体,学会做人,学会创造。
3 促进大学生自主管理的途径
3.1 确立班级自主管理目标,实行目标管理,是促进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前提
班级是由特定的目标所组织起来的社会组织,目标是关系到一个组织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首要因素。班级正确的目标是全体学生行为的归宿。班级目标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它以提高管理效益为前提,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基本手段,通过目标的确立和实施而展开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又使目标的整体功能得到优化。因此我每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摸底,了解学生的情况,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由全体学生参与,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立班级的管理目标。
在确立班级各项目标时我非常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的方向性。目标的确定必须坚持党的基本教育方针,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
2)目标的系统性。既有大学三年的总目标,又有一学年一学期,一学月的阶段性目标;既有全体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提高的目标,又有学生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目标;既有优等生,中等生的发展目标,更有后进生的提高目标。
3)目标的科学性。制定目标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学校教育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从班级和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使目标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班级总体目标下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4)建立班级目标网络。整体目标落实到班长,团支书,再由他们分解到各班委,班委再分解到各小组长,舍长,科代表,最后由他们分解到学生个人。使整体目标和学生个人的目标相结合,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班级工作大家管理的局面。在分工实施的过程中,班主任适当协调,做到既分工又协作,使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紧紧围绕整体目标有序地健康发展。
3.2 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引进竞争机制的班干部队伍,是促进大学生自主管理的重要保证
在创建班集体的过程中,班干部起核心作用,只有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才能逐步将班级创建成一个和谐的、有荣誉感的、有坚定正确方向的优秀集体。学生干部是学生群众的领导者,班主任应创造条件并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模范作用,使一批好干部带出一个好班级。因此实施班级学生自主管理应该由热爱集体工作、有较强工作能力、自身素质较好、在集体中有一定威信和影响力的学生组成班干部队伍。我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采用“竞选上岗制”和“轮换制”相结合的办法组成班干部队伍,收到理想的效果,能更多的发现和培养群体中新的骨干力量,满足当今学生的表现欲望,给了他们一个发现自我、锻炼自我、培养、教育自我的机会。在自主管理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能更充分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实践意识。而这股“意识流”越强,集体的自我教育作用就越大,自主管理就越成功,这个集体的发展水平就越高。
3.3 制定行之有效的班规,是促进大学生自主管理的重要保障
班级是一种规范性的社会组织,没有规范的制约,就谈不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班集体。良好的班规能将全体同学统一起来,引导每个学生在班级组织中,有秩序地学习、生活,激励着每位同学朝着预定目标奋力向前;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集体与个人进步,能压制邪气,扶持正气,制约着全体同学的言行,引导他们向健康、文明、道德的方向发展。每个学生既可以用规范约束自己,也可以用规范去监督、评价他人。良好的班规能凝聚人心,使全体同学的价值取向、行为标准趋向一致,在认同与执行规范中,加深情感的联系,增强集体荣誉感。学生在自主管理过程中,解决班级内各成员间的冲突和矛盾,班干部工作接受群众监督,班干部成绩的考核由集体评定;学生自我调节自己的言行,都要由各种符合班级情况的以“学生守则”和“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由全班同学共同制定的班级公约为准绳。所以,我每接任一个班的班主任,总要会同班委在广泛听取同学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制定出各方面的班级规范。如关于学生日常行为的“一日常规”;关于班级学生在校学习纪律、卫生、文体、交往、生活各方面的“班级公约”;关于公物保护方面的“爱护公物公约”;关于班干部的产生,考核方面的“班干部工作条例”;关于学生奖惩方面的“学生班内奖惩条例”等等,所有这些为学生的自主管理提供了准绳,使自主管理有“法”可依,保证自主管理健康有序的发展。如“学生班内奖惩条例”规定了根据学生违反班规的不同情况设立 “提醒”,“点名批评”,“警告”,“严重警告”四项班内处分,同时把它与学生期末的品德考核挂钩。班里还根据学生平时表现的记载情况,由全体同学民主推选,班委会集体讨论决定给相应的同学评出“单项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4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自主管理的内容,培养自主管理的能力,真正实现自主管理
班集体的成熟,以形成集体凝聚力为标志,而集体凝聚力主要是通过班级各种活动逐渐形成并不断增强的。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展示个性,发展特长,积极创造,按照各人独特方式去求知、探索、体悟,提供发现和锻炼自己才能与禀赋的空间与时间,激发自尊自爱和积极进取精神,从而发现自身在班集体中的价值,找到在班集体中自己适当的位置,为维护集体荣誉,推动集体进步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我们开展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有多种多样。如为班级确立总体奋斗目标,为自己分管工作提出工作设想,为学生本人订计划的“定目标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认识到集体与个人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调动了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班委与同学对话会”,“我为班级献一计”等活动,使同学体会到班委工作的辛苦,班委也了解了同学一片爱班之心,大家群策群力,团结在一起,想方设法搞好班级工作。学生自己组织文艺晚会、辩论赛等,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丰富了学生在校生活,而更重要的是学生看到了自己更多的闪光点,增强了战胜其他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的多种活动极大调动学生参与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学生在集体力量的驱使下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言行,所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了学生自主管理的内容。学生的自主管理在这些活动中得以体现和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在这些活动中得以更好、更多地培养和提高,一个和谐优秀的班级集体就在这些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1]陈讯,马亮.高校研究生和谐班集体创建的思考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04):59
[2]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