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阳大墓主人应是后赵石虎

2010-08-15杨光

关键词:大墓石牌曹操

杨光

(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安徽涡阳 233600)

安阳大墓主人应是后赵石虎

杨光

(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安徽涡阳 233600)

有关部门宣布有六大依据确认曹操墓葬,其中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等铭文的八块石牌,证明墓主人就是魏武王曹操。然而,说曹操“挌虎”于史无据,不可相信。今安阳大墓出土的诸多文物,亦非曹操《遗令》中说的“敛以时服。那么,墓主人真的是曹操吗?“魏武王”会不会另有其人呢?从研究“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石牌入手,遍稽史书,居然有所发现,找到了安阳大墓的真正主人——后赵石虎。并就这个问题兼及“七十二疑冢”问题,提出一得之见。

安阳大墓;曹操;后赵石虎;七十二疑冢

【编者按】

鲁迅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学术论文,亦不例外。杜国庠说:“论辩是要求胜的。要求辩胜,就必须求其‘当’。所谓‘当’,就是‘当’于客观真实。”“‘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都是辩论时应有的道德。”

无征不信,孤证不立。这是最基本的学术原则。证据要全面、客观、确凿,验证检测无误;证据合乎内在逻辑,且证明方向一致,合乎客观实际;只有一个证据,多属偶然,故不足以证明问题,对相反、矛盾的证据要有令人信服的阐释。以曹操墓为例,对石质、铭文、书法、工艺、染料尚需科学鉴定;对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尚不到位;可见证据本身远未完整、客观、确定。万不可因欧美博物馆里多有中国文物,就认定该博物馆是中国的。

本刊择发《安阳大墓主人应是后赵石虎》一文,因其资料新颖确实,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且在追求真理的同时,谨循科学道德和辩论道德。欢迎更多这样的稿件投给本刊。当然,文责自负,本刊只负编发责任。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京宣布于安阳西高穴村发现曹操大墓,这一大爆炸性文化话题,立刻引起公众热议,至今不息。作为亳州人,笔者对此特别关注,从研究“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石牌入手,遍稽史书,居然有所发现,找到了安阳大墓的真正主人。现就这个问题兼及“七十二疑冢”问题,提出个人的一得之见,以请教于大方。

一、安阳“曹操冢”之谜

有关部门宣布有六大依据确认曹操墓葬,其中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等铭文的八块石牌,证明墓主人就是魏武王曹操。

是耶?非耶?笔者始而相信,继而怀疑。读《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曹操集》等书,只找到一处有关“射猎”的记载。建安十五年,《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1]这仅是曹操的打算。此外再也找不到他任何“挌虎”的记载。既然“常所用”,怎么没有记载呢?大家知道,一次行军经过麦田,曹操下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2]谁知一不小心他的马跑进麦田里去了,而后他“割发代首”对自己进行了处罚。试想,为筹集军粮、始兴屯田的曹操,怎么会去围猎践踏农田呢?说曹操“挌虎”于史无据,不可相信。这是疑点之一。

疑点之二:曹操墓中会有哪些陪葬品呢?《遗令》中说:“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3]果如此,只有日常生活用品之类。陆云任中书侍郎在铜雀台看到曹操父子遗物,与兄陆机书云:“一日案行,并视曹公器物,床荐席具,有寒夏被七枚,介帻如吴帻,平天冠、远游冠俱在。严器方七八寸,高四寸余,中无鬲(膈),如吴小人严具状。刷腻处尚可识,梳枇、剔齿、纤綖皆在;拭目黄絮二在,有垢黑,目泪所沾污。手衣、卧笼、挽蒲、棋局、书箱亦在。奏案大小五枚。书车又作欹枕,以卧视书。扇如吴扇、要(腰)扇亦在。书箱五枚,想兄识彦高书箱,甚似之。笔亦如吴笔,砚亦尔;书刀五枚,琉璃笔一枝,所希闻。”[4]陆云与兄陆机是东吴名将陆逊之孙,陆抗之子,写曹操衣服用具,时时拿吴人物品比较,写两块拭目黄絮,有垢黑,是眼泪玷污的。记得很细,很动人。若曹操墓中“敛以时服”的话,当多是这类物品。今安阳大墓出土的诸多文物中,哪一种能认定是曹操物品?这不奇怪吗?

那么,“魏武王”会不会另有其人呢?大家知道,三国时只有一个“魏武王”,即曹操。稍后的魏晋南北朝,北朝有没有另一个“魏武王”呢?值得研究。于是,笔者从《北朝四史人名索引》(中华书局)中很快查到《魏书》里有三个魏王,即魏王元庆和、魏道武帝拓跋珪、后赵石虎。一一读了他们的传记,前两人都不是,而石虎正是笔者要找的“魏武王”。石虎何许人也?《辞海》(第六版)注:“石虎(295—349)十六国时期后赵国君。石勒之侄。公元334—349年在位。字季龙。羯族。生性残酷。勒死,废勒子弘自立,迁都邺(今河北临清西南)。在位时与东晋、前燕、前凉交战,穷兵黩武,强迫人民为兵,五丁取三;营造宫室,征调数十万人;废耕地为猎场,夺人妻女三万充后宫,刑罚苛暴。死后不久,后赵即亡。”[5]

石虎爱好打猎,祸国殃民,骇人听闻。《魏书·羯胡石虎传》:“遣司虞中郎将贾霸率工匠四千,于东平冈山造猎车千乘,辕长三丈,高一丈八尺,罝高一丈七尺,格虎车四十乘,立行楼二层于其上。南至荥阳,东极阳都,使御史监司。其中禽兽,民有犯者罪至大辟。御史因之擅作威福,民有美女、好牛马,求之不得,便诬以犯兽,论民死者相继,海岱、河济之间,民无宁志焉。”[6]

看到了“格虎车”三个字,笔者兴奋不已。这是一重大发现,如果我还年轻,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与墓中出土的“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格虎”与“挌虎”只是两个字偏旁不同,一是手字旁,一是木字旁。《说文·手部》:“挌,击也。”[7]宋王观国《学林·格》:“史书言格杀、格斗者,当用从手之‘挌’,而亦或用从木之‘格’,如《汉书·子虚赋》用从木之‘格’,盖古人于从木、从手之字,多通用之。”[8]“挌”与“格”既通用,“挌虎”即是“格虎”。出土文物的文字印证了史籍文字。据此,应是石虎,不可能是曹操。

再看《晋书·载记·石季龙传》:“季龙性既好猎,其后体重,不能跨鞍,乃造猎车千乘,辕长三丈,高一丈八尺,罝高一丈七尺,格兽车四十乘,立三级行楼二层于其上,克期将校猎。自灵昌津南至荥阳,东极阴都,使御史监察,其中禽兽有犯者罪至大辟。御史因之擅作威福,百姓有美女好牛马者,求之不得,便诬以犯兽,论死者百余家,海岱、河济间人无宁志矣。”[9]“载记”,史书体裁的一种,记载割据政权史事。唐初修《晋书》,以十六国史事编为载记。石虎字季龙,名犯唐太祖李虎庙讳,所以称字。这段话中有“格兽车四十乘”,可见“格虎车”亦称“格兽车”,是用来打猎的。

再看《资治通鉴·晋纪十九·穆帝永和元年(345)》:“虎好猎,晚岁,体重不能跨马,乃造猎车千乘,刻期校猎。自灵昌津南至荥阳东极阳都为猎场,使御史监察,其中禽兽,有犯者罪至大辟。民有美女、佳牛马,御史求之不得,皆诬以犯兽,论死者百余人。”[10]直到晚年,游猎不止。不仅如此,两年后,他还让太子打猎,规模之大,堪称世界之最。“九月,命太子宣出祈福于山川,因行游猎。宣乘大辂,羽葆华盖,建天子旌旗,十有六军戎卒十八万出自金明门,虎从其后宫升陵霄观望之,笑曰:‘我家父子如此,自非天崩地陷,当复何愁!但抱子弄孙,日为乐耳。’宣所舍,辄列人为长围,四面各百里,驱禽兽,至暮皆集其所,使文武皆跪立,重行围守,炬火如昼,命劲骑百余驰射其中,宣与姬妾乘辇临观,兽尽而止。或兽有迸逸,当围守者,有爵则夺马,步驱一日,无爵则鞭之一百。士卒饥冻死者万有余人,所过三州十五郡,资储皆无孑遗。”[11]读到这里,骇然之余,我们该明白,石虎墓中为什么会有这样八件石牌出土了吧?我们也该明白,“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中“挌虎”的含义和“常所用”的分量了吧?

“挌虎”是打猎,曹操打猎了吗?“常所用”是经常使用的,曹操经常打猎了吗?即此一点,就足以证明“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不属曹操。曹操是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志在统一,临终还念念不忘“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12]怎能“挌虎”如此荒唐!

下面还要解释清楚石虎的都城、墓地及称“魏武王”的问题。石虎迁都于邺,死葬显原陵,享年54岁。史有记载,这是用不着论证的。那么,石虎既是赵国国君,说他是“魏武王”有根据吗?石虎曾封魏王。《资治通鉴·晋纪十七·成帝咸和八年(333)》:这年七月石勒死了,太子弘即位:“八月,赵主弘以中山王虎为丞相、魏王、大单于,加九锡,以魏郡等十三郡为国,总摄百揆。”[10]石虎有没有“武王”或“武帝”的谥号呢?《魏书·羯胡石虎传》只有“虎死”两字。《资治通鉴·晋纪二十·穆宗永和五年(349)》:“六月,葬赵王虎显原陵,庙(章:十二行本‘庙’上有‘谥曰武帝’四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张校同;退斋校同。)号太祖。”[10]这段话交代了石虎的葬地,在括号中注出“谥曰武帝”。再看《晋书·载记·石季龙传》:“始葬季龙,号其墓为显原陵,伪谥武皇帝,庙号太祖。”[9]石虎当上“魏王”的第二年,就取代石弘即位,称居摄赵天王。公元349年自称皇帝,年号太宁,所以才得以有“武帝”的谥号。或问:石牌铭文为什么不作“赵武王”或“赵武帝”而作“魏武王”呢?从“常所用”三字来看,这些兵器当制作于石虎任魏王时,故称。

石虎死后第二年,后赵就被冉魏所取代。石虎死后十年,就被前燕皇帝慕容儁发墓鞭尸,投之漳水。“儁梦赵王虎啮其臂,乃发虎墓,求尸不获,购以百金;鄴女子李菟知而告之,得尸於东明观下,僵而不腐。儁蹋而骂之曰:‘死胡,何敢怖生天子!’数其残暴之罪而鞭之,投於漳水,尸倚桥柱不流。及秦灭燕,王猛为之诛李菟,收而葬之。”[10]东明观,胡三省注《水经注》:洹水东北流迳鄴城南,又東分为二水,北迳东明观下。[11]公元370年,前秦灭燕,王猛为之收葬。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今河南安阳发现的大墓,不是东汉末年大墓,而是北朝大墓;不是曹操高陵,而是石虎显原陵;墓主不是曹操,而是石虎。

这里需要再说说这八件石牌。石牌是什么时候刻制的呢?是在石虎死后,因为他死后才能称“魏武王”。带有铭文“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的石牌,当如何解释?石牌既不能“挌虎”,也不是“挌虎大刀”,石牌是说明书,说明大刀、大戟、短矛这些兵器的用途。魏武王常所用的是这些兵器,而不是石牌。有了这些石牌,人们才知道这些兵器是用来打猎的,而不是用来打仗的。想当年石虎下葬时,陪葬品中当有很多大刀、短矛之类。今天出土的锈蚀不堪的刀柄,才是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我猜想盗墓者看重的多是这些兵器,完整些的多被盗走了,遗弃了石牌。从考古工作者的角度看来,有文字的石牌更重要。我们就是依靠这些石牌,得以破解墓主之谜。

二、“七十二疑冢”之谜

曹操冢在什么地方呢?笔者以为有两说值得重视。一是正史记载,见《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建安二十三年《终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2]又见建安二十五年《遗令》:“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又说:“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3]这就是史载的曹操高陵。

一是“七十二疑冢”,此说常被忽略,有专家甚至认为这是民间传说,是民间以讹传讹的结果。笔者以为并不尽然。

说是民间传说,盖源自《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12]沈伯俊、谭良啸编著的《三国演义大辞典》有一段绝妙的文字:“七十二疑冢。曹操临死时,几个儿子都有事在外,只有干儿子守在身旁。他打发走所有人,留下干儿子说:‘你准备七十二口棺材,在漳河边挖七十二座坟,我死后,悄悄把我放在其中一口棺材里,运出去埋葬。只许你一个人记住是哪一口,葬在哪里就行了。’[13]还说,他年过花甲升天,是喜事,叫干儿子穿上红袍出殡。同时,他又给曹丕写了一封亲笔信,派人送去。出殡那天,七十二口棺材从四门出城,人们看得眼花缭乱,不知曹操尸体放在哪口棺木里,当然更不知哪个坟堆是真坟了。曹丕接到信,领兵赶回,见干兄弟穿红袍正在祭灵,上前不问青红皂白,一刀就把他砍死了。原来曹操信上说,穿红袍祭灵的是心怀叛逆之人,应立即除掉。干儿子一死,曹操埋在哪座坟里,就没人知道了,从此留下一桩历史悬案。”[13]显然这是民间传说,情节全是虚构的。这位民间作者极富想象力,说得活灵活现,解释了曹操坟为什么成为一桩历史悬案。但此说影响之大,远远超过了正史记载。

笔者认为“七十二疑冢”是真实的存在。到目前为止,笔者还真的查到了几个证据。

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使金,坚强不屈,几被杀。他写了一本笔记《揽辔录》,记述这次出使经历和沿途所见名胜古迹,他亲眼见到了“疑冢”:“过漳河,入曹操讲武城。周遭十数里。城外有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数里间,传云操冢正在古寺中。”[14]使金途中他写了一组纪行诗,共七绝七十二首,写渡淮后的见闻,表现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情。其中有两首咏曹操的诗,可谓难得:

《讲武城》(在漳河上,曹操所筑,周遭十数里,凿城为道而过。)

纵有周遭遗堞在,不如鱼复阵图尊。[13]

《七十二冢》(在讲武城外,曹操疑冢也。森然弥望,北人比常增封之。)

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

闻说群胡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14]

第一首,鱼复阵图即诸葛亮八阵图。《晋书·桓温传》:“初,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温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文武皆莫能识之。”[9]第二首,“七十二冢”的自注中,交代了疑冢的地理位置,这很重要。可见在南宋之前,早有疑冢在了。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之三、丙编《曹操冢》云:“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传云曹操疑冢也。北人岁增封之。范石湖奉使过之,有诗云:‘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岁岁蕃酋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四句是两个好议论,意足而理明,绝句之妙也。”[15]其中第三句文字与《范石湖集》略有不同,意思是一样的,说明曹操影响深远,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敬重,为之封土。

再看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六:“(疑冢)曹操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上。宋俞应符有诗题之曰:‘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馀机到丘垄。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此亦诗之斧钺也。”[16]陶宗仪(1316—1403),元末明初文学家、学者。《南村辍耕录》是他著的一部笔记,见闻广博,研核精深,为世称道。他对曹操虽有不敬,然“疑冢”一条,引证有据,应当是可信的。

《大明一统志》卷二十八“彰德府”记载:“曹操疑冢在讲武城外,凡七十二处。森然弥望,高者如小山,布列直至磁州而止。宋王安石诗:‘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麒麟埋没几春秋。’”[17]此引王安石诗,说明北宋时已有“七十二疑冢”之说了。明黄德水《疑冢》诗云:“英雄事去藐难征,疑冢累累半已崩。试问当时铜雀妓,定将若个当西陵?”[18]诗人看到的“疑冢”半数已经崩塌。试问当时铜雀妓也会把某个“疑冢”当作埋葬曹操的西陵吧?

再看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河南四·彰德府》:“讲武城,在故邺城北漳水上,磁州南二十里亦有讲武城,皆曹操所筑也。又操有疑冢凡七十二处,在彰水上,自讲武城外森然弥望,高者如小山,布列直至磁州而止。”[19]顾祖禹(1631-1692)是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少承家学,熟谙经史,好远游。值明朝覆灭,乃隐居著作,从顺治十六年(1659年)开始,直到临终,历三十余年,参考二十一史和一百多种地方志撰成《读史方舆纪要》,为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名著。他的这条记载,当真实可靠。

清诗文中也有不少记载。陆次云《疑冢》:“疑冢累累漳水头,如山七十二高邱。正平只有墳三尺,千古高眠鹦鹉洲。”[20]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十《曹操冢》:“许城外有河水汹涌,近崖深黯。盛夏时,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尸断浮出,后一人亦如之。转相惊怪。邑宰闻之,遣多人闸断上流,竭其水。见崖下有深洞,中置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去轮攻入,有小碑,字皆汉篆。细视之,则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宝尽取之。”[21]蒲松龄讲述的是民间故事了。

从两宋以迄明清,曹操的形象多是负面的,但终不掩他的光耀。最早对曹操作出正面评价的是鲁迅先生。他在《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对曹操有深刻的评论:根据小说、戏剧把曹操看作“奸臣”,“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曹操是在政治动乱中出来的“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22]。在《花边文学·清明时节》中对古传曹操为自己造七十二疑冢之事作了辨析,他说:“相传曹操怕死后被人掘坟,造了七十二疑冢,令人无从下手。于是后之诗人曰:‘遍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于是后之论者又曰:“阿瞒老奸巨滑,安知其尸实不在此七十二冢之内乎。真是没有法子想。阿瞒虽是老奸巨滑,我想,疑冢之流倒未必安排的。”[23]后之诗人,指宋代俞应符。后之论者,指明代王士性,他在《豫志》中说:“余谓以操之多智,即七十二冢中,操尸犹不在也。”[24]诗人说:把七十二座坟全给扒了,必定在一座坟里把曹操的尸骨扒出来。论者说:全都扒了也是枉然,他的尸骨根本就不在这七十二座坟内,曹操聪明得很,把你们骗了。于是鲁迅调侃道,真是没有法子想。阿瞒虽是老奸巨滑——这是模仿他们的口气,疑冢这等事倒未必是他安排的。鲁迅真是目光如炬,这样复杂的事,一语道破了。

从以上记载来看,“七十二疑冢”之说应该能够成立,不可轻易否定。至于曹操冢在什么地方,是在正史记载的西陵,还是“七十二疑冢”之内,要等待将来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发现了。

[1]曹操,曹丕,曹植.三曹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2:10.

[2]陈寿.三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曹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57-58.

[4]陆云集[M].黄葵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

[5]辞海[M].第六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6]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许慎.说文·[M].长沙:岳麓书社,2006.

[8]王观国.学林·格[M].北京:中华书局,1988.

[9]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司马光.资治通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罗贯中.三国演义[M].长沙:岳麓书社,1986.

[13]沈伯俊,谭良啸.三国演义大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14]范成大.范石湖集:卷十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5]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6]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六[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359-361.

[17]李贤,等.大明一统志:卷二十八[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

[18]黄德水.疑冢[M]//钱谦益.列朝诗集.北京:中华书局,2007:4317.

[19]顾祖禹,贺次君,施和金.读史方舆纪要·河南四·彰德府.[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0]陆次云.疑冢[M]//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清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54.

[21]蒲松龄.聊斋志异·曹操冢:卷十[M].长沙:岳麓书社,1988.

[22]鲁迅.而已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98.

[23]鲁迅.花边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48.

[24]王士性.豫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The Owner of An Yang Tomb Should be Shi Hu in Post Zhao Dynasty

YANG Guang

(Wo Yang No.One Middle School,Wo Yang,Anhui 233600)

The most convincing evidence confirming Cao Cao’s tomb is the eight tablets with the inscription of“Weiwuwang chang suoyong gehu dadao”(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However,the statement that Cao Cao’s“gehu”(striking tiger)is historically baseless and unbelievable.All sorts of evacuations from An Yang Tomb are not those described in Cao Cao’s“Yiling”(Will).Then was the owner of this tomb really Cao Cao?Could Weiwuwang be somebody other than Cao Cao?The author of this paper,starting with the above mentioned eight tablets,as well as studying historic books of all kinds,suggests that the real owner of An Yang Tomb was Shi Hu in Post Zhao Dynasty.

An Yang Tomb;Cao Cao;Shi Hu in Post Zhao Dynasty;qishi’er yizhong(七十二疑冢)

K 235

A

1001-4225(2010)06-0026-05

2010-9-17

杨光(1928-),男,安徽涡阳人,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翁奕波)

猜你喜欢

大墓石牌曹操
试论广西金秀瑶族石牌习俗保护现状以及保护计划
国别成谜的纪王崮春秋大墓
论燕下都战国大墓的埋葬特点*——与齐国战国大墓等比较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启动考古发掘
My family members
明清时期大瑶山石牌制的特点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陕西蓝田支家沟西汉大墓考古 西汉鄂邑长公主墓探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