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学生人格教育的培养

2010-08-15汪丽秀

时代农机 2010年11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人格中学生

汪丽秀

(湖南道县绍基学校,湖南 道县 425300)

我国历来重视思想教育,强调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把它喻为“灵魂”“核心”“关键”,在今天尤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进一步动员全党全社会认真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后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分析了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阐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工作任务。

今天青少年成长的外部环境和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体制下,重智轻德、重课堂轻实践等倾向十分严重;思想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和青少年发展的特点;要彻底改变应试教育重知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来帮助青少年建立起符合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生活目标和态度,形成健全人格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1 人格及人格教育

蔡元培曾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即人的道德品质,人的性情、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格养成是根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阶段进行的,主要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的教育形式。现代教育学认为,个体人格养成教育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部分组成。

一个健全人格者,必定是一个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也必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就是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协调发展的未来社会的合格人才。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经这样说:“教育一个人的知性而不培养其德性,就是为社会增添了一份危险。

2 当前中学生人格教育的现状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和人格形成期,在当今社会的不良环境影响下,如果教育引导不力,在人格的逐步形成中很容易向不健康的方向发展,以致形成这样那样的人格缺陷。

2.1 当前德育教育的内容失实,形式单一

当前德育的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不够;内容过于理论化和原则化,不能适应客观形势的要求;而且大多只是从国家,民族的高度出发讲大道理,却忽视了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需求,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发展现状有一定距离,课堂老师也仅停留于照本宣科的说教。

2.2 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地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能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自尊、蛮横胡闹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进行的系列调查结果证明,虽然素质教育推行多年,但在父母望子成龙心态的影响下,孩子们童年的学习负担一点也没有减轻。素质教育基本是一句空话。

2.3 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重视和承认,使得中学生对金钱、利益等重大问题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父母打工挣钱主要是为了孩子读书,但父母长期在外,这份感情只有通过最大限度地满足子女在物质方面的需求来予以弥合,而这些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学生们却没有独立、合理支配金钱的能力,久而久之极易养成奢侈、浪费,不知节约、艰苦朴素的不良行为习惯,容易滋长虚荣、相互攀比的不良心理。

2.4 物欲化、冷漠化的影响

物欲化倾向,“物质欲”使人们过于迷恋对物质的占有、享受和崇拜;使人们变得越来越贪心和自私,变得越来越冷漠无情;使人们远离良心、没有了社会公德,更不知礼仪廉耻了。

冷漠化倾向,俄国伟大的诗人契科夫说:“冷漠无情就是灵魂的瘫痪。”在我国50年代的社会现象是“人育人——比学赶帮;60年代人整人——阶级斗争;70年代——人防人;80年代各人顾各人——人心散了;90年代人宰人——唯利是图。”“冷漠”反映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的淡漠,反映了社会凝聚力的降低。尤其是对青少年的人格养成具有负面的影响。

2.5 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

随着我国网络的发展,中学生网民越来越多,而网络存在大量的垃圾信息和不良资源,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青少年判断是非能力较差,在这些东西的影响下,最易做出违反道德规范要求的事情。

3 人格教育的措施及对策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党一直对青少年的思想和素质教育高度重视,召开多次会议,并以文件的形式加以规范。由此可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程度。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的经验,应为对中学生的人格教育可采取下述措施。

3.1 要遵循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其规律可循的,教育也不例外。同样,人格的培养和教育既要遵循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又要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要从青少年人格心理发展的实际出发,要了解青少年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同时,要结合时代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要求,强化青少年的开拓创新素质的培养。在这方面学校教育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学校是以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是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环境因素。

学校在传统德育教育和培养学生人格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应试教育、升学教育是许多中学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瓶颈,升学率是各级部门考核教师的唯一指标,成绩好与坏是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尺;重视知识教学,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注意理想的传播,忽视学生自身的需要,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彻底的改变这种状况,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养成的指导定向作用。

3.2 重新整合德育内容

要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渠道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理想的德育模式,还要着眼于“人格教育”,重新整合德育内容。

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真、善、美。“真”,就是对自己实事求是,不要骗自己,也不要骗别人。“真”,就是诚实做人,诚实做事,诚实的人最可爱。“善”,自然是善良的意思了。善待别人,就是在善待自己的生活。“善”其实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不要为难别人,不要挖苦别人,不要侮辱别人,就是善良的行为。有时你的一点点善意就能结出一个善果,使你的生活因此而变得幸福。

另外,要改掉学生的不良习惯。不良的习惯是养成的,良好的习惯也是养成。培养自己拥有良好的习惯,就是在改掉自身的不良习惯。这些不良的习惯会阻碍你人生的发展,生活会因此而失去不少光彩。

3.3 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观念教育

现在的中学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观念淡薄。要加强对他们的奉献精神的教育,教育他们不仅仅是享受,还要懂得奉献;要积极进取,在争取自己权利同时,要尽到自己的最大义务;要知到爱幼,也要知到尊敬老人;要珍惜爱己,也要懂得爱国。要培养同学们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4 结语

由此可见,中学生德育需要学校和全社会都来关心探讨,学校无小事,处处皆教育。古人云:百行德为首,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的家庭和学校,乃至我们的社会都要认真的关心和关注我们祖国花朵的茁壮成长。我们的德育工作马虎不得,更不能玩忽职守,还应讲究科学的育人方法,创造性地全面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中学思想道德教育是塑造中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只要教师在工作中勇于探索,积极挖掘,把握住良好时机,教书育人功能必将常兴不衰,就一定会有良好的效果呈现在世人面前。

[1]李伟强,葛明贵.学生健全人格初探[J].社会心理科学,2001,(4).

[2]方俊明.认知心理学与人格教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宋晓珍.浅谈中学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0(5).

[4]张德锈.教育心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5]葛明贵.健全人格的内涵及其教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7).

[6]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7]蔡启姣.中学生人格障碍浅析[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6).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人格中学生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如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教给孩子尊重 培养健全人格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