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习性演化痕迹
2010-08-15周兴文
周兴文,张 卓
(沈阳大学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4)
人类行为习性演化痕迹
周兴文,张 卓
(沈阳大学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4)
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根据同源理论,将人类的某些行为习性与相应动物的行为进行比较,尤其是与灵长类动物的行为进行比较,来探索人类行为习性的原始特征和演化痕迹·
人类;灵长类;行为;比较分析;演化痕迹
所谓行为(behavior),就是动物所进行的从外部可察觉到的有适应意义的活动[1]134·由于人类属于社会性动物,因此其行为不仅包括由遗传因子制约,并通过基因传递的本能行为,还包括一系列随着发育成熟而出现,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社会行为等·人类是动物界的一员,位于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哺乳纲(Mammalia)灵长目(Primates)[2],它与现存的灵长类动物有着共同的祖先·经过6 000多万年的演化形成人科(Hominidae)动物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又经过600多万年的演化才形成我们现在的人类(Homo sapiens)[3]·因此,从现在人类的行为习性中总能看到原始特征和演化的痕迹·
1 本能行为的讨论
1.1 运动行为
人类无论是走路还是跑步,都是下肢和上肢同时运动·如果左腿向前、右腿在后,那么同时上肢的摆动方向一定相反,即左臂向后、右臂向前,否则被称为“顺拐”·这可能反映了人类的原始特征,说明人类的直立运动是由爬行运动演化来的·相比较而言,四肢爬行的动物,其运动方式是当前肢左前右后时,其后肢方向一定相反,即左后右前,否则身体会失去平衡向一侧倾倒·原因很简单,当一侧的前、后肢同时脱离地面向前迈进时,那么该侧就会失去支撑而使身体向该侧倾倒·所以,运动中动物的四肢,总是以对角线为平衡轴,在运动时始终有两肢离地、两肢着地,交替支撑身体而不使其向一侧倾倒·人类可能保留了这样的运动特征,虽然上肢失去了支撑作用,但由于其摆动方向与下肢相反,起到了一种平衡身体的作用·
1.2 游泳行为
人类游泳有多种漂亮的泳姿,如蛙泳、蝶泳、自由泳等,但这些游泳方式与演化无关,因为都是由教练训练出来的,属于后天习得行为。唯独姿势不雅、并被人们称为“狗刨”式的泳姿可能与进化有关,属于无师自通的先天行为·相比较而言,四足哺乳动物先天都会游泳,而人类在游泳方面有所退化,在幼年阶段无师自通的泳姿就是“狗刨”,其姿势与其他四足哺乳动物,尤其是与灵长类动物基本一样·这说明人类的“狗刨”式泳姿可能具有原始特征和演化痕迹·
1.3 攀援习性
人类的祖先是树栖灵长类动物,其上、下肢的攀援能力非常强·人类由于直立行走,五趾缩短并拢,下肢基本失去了该功能,但上肢还仍然保留了攀援的习性,从婴幼儿期开始,小手的抓握能力就非常强[4]65,甚至能够承受自身的体重,这可能具有一定的原始性·但是,人的整体攀援功能还是退化了,主要原因是直立行走导致的上肢缩短、下肢变长、五趾并拢缩短造成的·所以,电业工人登杆时,必须借助环形脚蹬和腰绳来延长上肢和增强下肢的附着力来保证作业安全·
1.4 睡眠姿态
人类的最佳睡眠姿势是身体蜷曲侧卧,血液流畅,恢复体力较快·这可能反映了人类祖先树栖生活的原始特征·相比较而言,原始人类没有御寒的衣服和房屋,睡眠时只能蹲座在树枝上,蜷曲身体、大腿和小腿折叠后紧靠身体的腹部、上肢夹紧腋窝并弯曲交叉在胸前搂住双肩、头部前倾、面部埋在胸前交叉的两臂间,尽量缩小身体的暴露面,避免体热过多散失;并且,人类怀孕期间的胎儿,在子宫里面也采取身体蜷曲、两臂交叉胸前的姿态,这可能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如果人类仰面平躺睡眠,就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四肢肌肉紧张,呼吸不畅,甚至出现打鼾现象·如果改成侧卧睡姿,鼾声会骤然停止·
1.5 性行为与乱伦禁忌和同性恋
许多动物具有一种本能:一般不与其血缘上的最亲近者发生性关系,这就是动物的“乱伦回避”现象[4]62·例如,非人灵长类的社群中某一性别的个体总是在即将发育到性成熟时离开出生群,加入到另一社会单元内[5]·动物的乱伦回避在最初的人类中变成了乱伦禁忌[4]63,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最终导致优生学的产生,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即“婚姻法”·所以,动物的乱伦回避纯粹是本能行为,而人类的乱伦禁忌则是对性本能的有意识限制[4]64,是建立在本能的基础上的,可能具有动物演化的痕迹·“同性恋”是指同性个体之间的性行为,是人类性活动的一个基本类型,它不是以繁殖为目的·相比较而言,许多灵长类动物,比如猕猴、狒狒、黑猩猩等,都有同性性行为[6]·十分聪明的灵长类动物中,性行为的动机有可能会起因于快乐的有意识的体验,这种性行为可能是以获得身体快感为目的[7]·因此,人类的同性恋可能具有动物学特征·
1.6 索食与食性
婴儿出生以后就会寻找母亲的乳头、吮吸乳汁·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射动作,与其他哺乳动物完全一致·并且,从成人的齿式来看,门齿和臼齿发达、犬齿退化;从手指来看,爪演化成扁平状形成指甲,适合于剥离、抓取、采摘野果和种子[8];从消化系统来看,肠道长度约为躯干的12倍、口水中含有能分解谷物的唾液淀粉酶等,具有明显的植食性动物特征,反映了人类祖先的植食性特征·后来人类学会了狩猎、驯养动物和农业耕作,使人类的食性发生了根本转变,由植食性演化为杂食性·而且,人类还学会了生火,由吃生食改变为吃熟食,所以犬齿的功能大为减退,演化成现在的样子·相比较而言,现存的灵长类动物虽然有许多也是杂食性的,但他们的犬齿要比人类发达许多,原因可能是他们吃生食,需要用犬齿来撕扯食物·
1.7 母性
人类的母爱就是母性行为的具体表现,具有明显的动物性特征·母性是雌性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即雌性个体在生育后代以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爱护幼体的行为,包括哺乳、喂食、保护幼体安全[1]175、训练幼体扑食等,它是一种比饥渴、性活动等行为更强大的本能行为·母性行为的生理基础较为复杂,可能与脑垂体分泌的催乳激素有关,如果对白鼠注射或清除催乳激素,就会使母性行为产生或消失·
1.8 愤怒与恐怖
当人类被激怒或受到恐怖威胁时,经常会出现毛发竖立、犬齿暴露的现象[9],因此才有“怒发冲冠”和“咬牙切齿”一说·相比较而言,这与其他哺乳动物的行为基本一致,比如猫科(Felidae)动物、灵长目(Primates)动物在受到惊扰时经常会出现上述动作·
2 社会行为的讨论
2.1 群居与等级制度
人类与其他灵长类一样都是社会性动物,古代帝王的“一夫多妻制”和严格等级制度、世袭制度,以及现在的“一夫一妻制”等,在现存的灵长类动物中都能找到痕迹·例如,与我们人类生理机能最相似的恒河猴(Macaca mulatta),每个猴群都有两层结构,上层由一名雌猴担任“族长”,下层还有几个“小头目”,并且这两层“职位”按血缘关系遗传和世袭,类似于原始人的母系社会;还有黑猩猩等绝大多数灵长类动物,是典型的“一夫多妻制”和“家长制”[10];长臂猿类则有“一夫一妻制”现象,每个“家庭”有3~4个成员,除双亲外还有1~2个幼子,幼子成年一个赶走一个,让他们自立门户[11],这与现代人类相似·
2.2 发声行为
人类的发声器官比较灵活,能够发出很多复杂而又完整的词汇和句子,表达的意思和内容非常丰富,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但也有许多单音节的发声,如“喂”“啊”“来”“去”“上”“下”等,这些单音节的发声可能带有原始性和演化痕迹,具有呼唤、警示、报警、指示、恐吓、驱赶等功能·例如野生的黑猩猩,能够使用30~40种不同的单音节发音来表示30~40种不同的意思,甚至通过重复同一个发音来加强所要表达的意思[3]·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类说话的基因是Foxp2,人类的语言来自于该基因的变异·Foxp2基因关键片段共有715个分子,人类与老鼠相差3个分子、与黑猩猩仅仅相差2个分子[12]·
2.3 攻击行为
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缺少双亲关爱,所以走向社会以后犯罪率较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研究表明,缺乏母爱的男孩易产生攻击性[13]·相比较而言,动物界也有类似现象,幼小就失去母猴喂养的恒河猴长大以后很容易出现暴力攻击行为[14]·这可能是受情感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共同的逆反现象·
2.4 利他行为
所谓利他行为是指对其他个体有利而对本身不利,甚至有害的行为[1]158·比如人类社会的“舍己救人”“助人为乐”“大公无私”“见义勇为”等社会现象·相比较而言,利他行为在社会性动物中普遍存在,不少鸟类在捕食者出现时,为了同伴的安全发出叫声,以便让同伴逃离危险,因此自己也引起捕食者的注意而陷入危险境地;狒狒群中,地位显赫的雄性狒狒遇到捕食者,发出狂叫,一边给同伴报警,一边以敢死者的姿态冲向入侵者,即使不敌入侵者,它也会掩护群体撤离,自己始终处于最危险之处[15]·所以,“人之初,性本善”可能反映人类具有社会性动物的演化痕迹·
2.5 其他社会行为
人类的社会行为比较复杂,除群居和发声行为外,还包括利他行为、攻击行为、争权夺利、篡权夺位、阿谀奉承、倒戈背叛等行为·这些行为在灵长类动物中普遍存在,例如生活在我国黄山上的猴群,以及生活在非洲的黑猩猩等,都具有上述复杂的社会行为特征[8]249·
3 结 论
通过上述的比较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人类的本能行为比较简单,所具有的原始特征和演化痕迹也比较明显,其原因是本能行为受遗传基因控制,并且还会继续遗传下去;而人类的社会行为相对则比较复杂,其原因是社会行为是受人为因素控制的·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很多人类矛盾和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人类社会行为的原始特征和演化痕迹也将会越来越不明显·
[1] 李难.进化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 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16.
[3]李难.进化生物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2-116.
[4] 吕耀怀,曾钊新.自然与社会的双重视角[J].青海社会科学,2006(2):62-65.
[5] 王程亮,齐晓光,郗文忠,等.非人灵长类个体的迁移与扩散[J].人类学学报,2008,27(3):256-263.
[7] 张彩霞,颜忠诚.动物的“同性恋”行为[J].大自然,2007(2):44-46.
[8] 张昀.生物进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 查尔斯·达尔文.人与动物的情感[M].余人,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92,330-332.
[10] Frans DeWaal.Peacemakingamong Primates[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122.
[11] 蒋学龙,马世来,王应祥,等.黑长臂猿的配偶制及其与行为、生态和进化的关系[J].人类学学报,1994(4):344-352.
[12]刘平.生物主动进化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214-215.
[13] 段建琴.缺乏母爱的男孩易产生攻击性[J].心理与健康,2003(4):59.
[14] 柳娜.暴力攻击行为的行为遗传学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9(1):43-45.
[15] 刘鹤玲.亲缘、互惠与驯顺:利他理论的三次突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6(3):7-11.
Evolutional Track on Behavior and H abit of Human Beings
ZHOU Xingwen,ZHAN G Zhuo
(School of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4,China)
By using the method of comparison and analysis,according to the homologous theory,the behaviors and habits of human beings are compared with that of proper animals,especially the behavior of the primates,to find out the original features and the evolutional tracks on the behaviors and habits of human beings.
human being;primate;behavior;comparison and analysis;evolutional track
Q 111
A
1008-9225(2010)06-0001-03
2010-08-22
周兴文(1959-),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 田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