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陕西典藏古籍的文学价值

2010-08-15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典藏诗文古籍

李 巍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整理与历史文化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45)

【语言·文学】

论陕西典藏古籍的文学价值

李 巍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整理与历史文化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45)

作为历史文化大省和古籍大省,陕西遗存的古籍资源,记载着中华民族前行的执着脚步,也凝结着前人思考感悟的精华;既是体现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又是我们进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本文以西北大学图书馆存藏的珍贵古籍为例,从研究其文学价值入手,深入探讨了陕西典藏古籍所蕴含的价值。这对于提升陕西的文化品位,建设西部文化强省,发展地方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陕西典藏古籍;文学价值;西部文化强省

作为历史文化大省,陕西历史文化遗存之丰富,在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可谓首屈一指。据不完全统计,陕西的古籍存藏量大约有6万多种,120余万册,各类碑刻大约2万多方。其中,已被国家收录的古籍善本就达872部,有175部属于海内孤本。陕西的金石文献藏量也堪称全国第一。陕西的碑刻历史可以追溯到秦代,现存总量占到全国的70%—80%。宝鸡秦代石鼓文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陕西出土的国家一级珍贵青铜器近3000件组,国宝级青铜器120多件,2007年,在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中,陕西省共有13部古籍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这些都体现了陕西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古籍存藏资源。仅以西北大学图书馆为例,就馆藏古籍近万种,10余万册,其中有举世罕见的珍本唐莫高窟佛经写本以及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刻本、抄本、名家批校本、稿本及日本、朝鲜刻本、活字本等。

这些典藏古籍,是建校107年来,西北大学图书馆通过自购、接受国立西安图书馆以及其他馆藏图书和社会各界的捐赠逐渐积累起来的。

自购类如1944年由重庆国立中央图书馆代购160种467册,不少是线装书。1947年又购得《宋会要》、《畿辅丛书》、《广韵声系》、《豫章丛书》、《美术丛书》、《乐律全书》、《十三经注疏》、《正续资治通鉴》、《四库珍本》、《清史稿》、《淮南鸿烈解》、《雅雨堂丛书》、《朱子全书》、《明儒学案》、《合校水经注》、《经训堂丛书》、《聚学轩丛书》、《知不足斋丛书》,解放后又购得《船山遗书》、《宋藏遗珍》、《夜谈随录》、《古本绘图加批西厢记》、《游杭纪略》、《茗余随录》、《皇朝经世文编》等。在这些线装书中不乏善本,如明嘉靖刻本《王右丞集注说》,明万历吴勉学刻本《十三经》,明初刻本元熊忠撰《古今韵会举要》,明嘉靖三年司礼监刻本《文献通考》等。

接收类中,善本古籍如明嘉靖三十五年赵府居敬堂刻本《资治通鉴纲目》,明万历四年刻本《两汉隽言》,以及沈钦韩稿本《水经注疏证》,明钞清著名校勘家惠栋朱墨批校的《刘宾客文集》,以独特的套版印刷名扬四海的明凌瀛初刻四色套印本《世说新语》,日本刻本《说苑》、《杜工部诗集》等。

社会各界捐赠类,有《四库全书珍本》全套、《大清历朝实录》(日本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版)、《四书评注》、《蓉湖双栖图题咏集》、《蓉湖水晶婚唱和集》、《牧令书举要》、《太史公年谱》、《挚太常遗书》、《诗经问答》、《史记会注考证》、《元白诗笺证稿》、《曾氏十一世诗》、《周易古经今注》、《唐诗三百首注释》、《艺苑丛刊》,以及《思绮堂文集》、《岭云海日楼诗钞》、《钱玄同先生传》、《陈检讨集》、《槐轩丛书》等。

这些典藏古籍,许多是善本、珍本,甚至是孤本,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是,多年来藏在深闺人未识。现在,应该进一步加以整理、挖掘,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

仅就文学典藏古籍而言,其价值就不容忽视。

一、丰富古代文学内容

古代文学内容,包括文学创作内容和研究内容。就文学创作内容而言,陕西典藏古籍中,有文学典籍的线装古本,如《诗经》、《楚辞》、《史记》、《说苑》、《世说新语》、《水经注》、《王右丞诗集注说》、《杜工部诗集》、《刘宾客文集》、《西厢记》等,对于研究古典文学作品的文体演流和文化传播,有很大价值。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作家诗文专集,如《夜谈随录》、《游杭纪略》、《蓉湖双栖图题咏集》、《蓉湖水晶婚唱和集》、《师啸阁诗选》、《岭云海日楼诗钞》、《曾氏十一世诗》,以及《西厓先生文集》、《挚太常遗书》、《傅氏文典》、《陈检讨集》等。由于诸多原因,如明清后社会转型,小说、戏曲等贴近市民生活的俗文学流行,诗文等传统经典文化式微,或者由于作家归隐书斋、生活潦倒,诗文鲜为人知,这些诗文专集今人并不多见,社会上也很少流传,但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作家与社会疏离,无意于功名利禄,其作品虽无所谓的社会价值,却更有文学的艺术价值。因为这些专集中的诗文,少了些投机、附会、迎合,少了些虚情假意的应制赠答,少了些言不由衷的歌功颂德,反倒多了些真情实感,多了些生活气息,其中的书卷气、文士情,即使是泥滋味、土气息,恰恰是文学最可贵的内涵。正如李贽所谓:“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①袁枚亦谓:“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②正是这些诗文专集中所表现出来的书生心境、文士情怀中,可以窥见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的另一个侧面。

二、展现地域文学特征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因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文学的地域特征,即表现在对特定地域(位置、风景、名胜)人群的物质生活(衣、食、住、行)和精神生活(民俗、风情)的真实描写。

从陕西典藏古籍中,即可窥见不同地区的生活特点。如西北大学馆藏的《南阳张氏先芬录》,即表现出南阳地区家族文化传承源流。《蓉湖双栖图题咏集》表现出蓉湖地区文士物质精神生活的真实图景,《蓉湖水晶婚唱和集》则形象地展现出蓉湖地区家庭生活的氛围和婚俗的某些特征。对此,其他文献中也有记载,却没有这些诗文集更生动和真切。

陕西典藏古籍的作者,有些是陕西人,有些长期生活、创作在陕西尤其是西安。前者如白居易、杜牧等,后者如王维、杜甫、刘禹锡等。他们的创作,不仅对于认识唐代长安的社会生活、精神文明,而且对于研究当时的城市建筑,地理风貌,风土人情,都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即使是一些具体地区,如城南的曲江,城东的辋川,以至玄都观的兴衰,都有真实的记载。对于发掘旅游资源,也不无价值。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风情,也影响到作家的创作道路和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晚节渐于诗律细”,③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④多写格律精严的律绝,尤以排律著称。他却深情地“忆在潼关诗兴多”,⑤在长安时期的创作,如《丽人行》、《兵车行》、《咏怀五百字》等,则大都是古风、歌行,更生动,更贴近现实生活。显然与当时长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以及对外开放的社会坏境密切相关。这就体现出地域文学的特征。

三、探究传统文学渊源

传统文学的渊源,体现出文学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既表现在外部,即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也表现在内部,即文学本身的演进。文学在初期发展阶段即先秦时期,与哲学、史学等紧密相连,发展至汉代,则演变为经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经典文化。陕西典藏古籍中,经学即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的《四书评注》、《周易古经今注》、《十三经注疏》等,可谓集大成者。

传统文学发展至魏晋南北朝阶段,演变为独立的艺术样式,更讲究艺术形式之美。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讲究声韵的和谐。陕西典藏古籍中的《广韵声系》、《古今韵会举要》、《乐律全书》等,就是对四声音韵的整理排列。这些著作,既是语言音韵学的重要成果,也是指导唐宋时期诗文创作的重要工具书目。从《王右丞诗集注说》、《杜工部诗集》、《元白诗笺证稿》以及明清时期的诗文集中,可以探讨古代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对诗文格律的探索运用情况。

传统文学在宋代开始发生题材形式的转折。由于都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活跃,长于表现和抒情的诗歌、散文逐渐衰微,长于在现和叙事的戏曲、小说开始繁荣。一部分文人与时俱进,活跃于文坛;另一部分则依然坚持诗文创作。陕西典藏古籍中的《西厓先生文集》、《傅氏文典》、《思綺堂文集》、《师啸阁诗选》就是这方面的产物。由于诗文创作已经落潮,这些诗文集被冷落,也就是必然的了。

陕西古籍的典藏量是丰富的,文学价值是巨大的。充分发掘陕西典藏古籍的文学价值,充分发挥陕西典藏文学古籍的历史文化作用,对于弘扬传统文化,认识文学发展规律,提高陕西的文化品位,繁荣当代的文学创作,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李贽.童心说//李贽文集(第1卷)·焚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袁枚.随园诗话(卷三)[M].台北:凤凰出版社,2000.

[3]杜甫.杜诗详注[M].[清]仇兆鳌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

[责任编辑 张君宽]

G256.1

A

1008-4649(2010)04-0054-02

2010-07-18

李巍(1977—),西安市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整理与历史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学硕士。

猜你喜欢

典藏诗文古籍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典藏
往来·典藏
我是古籍修复师
典藏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