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分析
2010-08-15王素霞刘红梅孙清立
王素霞,刘红梅,孙清立,滕 亮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2l世纪的通行证,也是大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重要标志和成才立业的坚实基础,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重视。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高校努力开拓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当前很多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建立了心理咨询室,组建了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开展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那么,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如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怎么样?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有没有得到满足?
为了更好地了解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学校制订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参考,进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成才环境,我们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综合调查。
一、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为求数据真实准确,本次调查采用分年级抽样方法,对山东理工大学的13个二级学院的46个专业的大一至大四学生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526份,回收率为75.14%。本次调查以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问卷为主,同时兼用访谈法和观察法。统计回收的问卷调查表,取得原始数据,最后由得出的数据结合访谈及观察所得,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并提出建议。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根据此次调查的目的,我们从四个方面对问卷进行了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大学生心理需求调查、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调查。
(一)基本情况分析
回收的有效问卷中,不同年级参与调查的学生占被调查总数的比例分别是:大一学生占28.7%,大二学生占31.0%,大三学生占30.2%,大四学生占10.1%;其中男生58.2%,女生41.8%,抽样结构比较合理。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分析
由此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在被调查的526名学生中,仍有19%的学生不知道学校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68%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为一般,还有10%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学校开展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半数以上的学生没有参与过,心理健康教育公选课的参与度虽然比较高,达到了60%,但满意度评价却是最低的,尤其是大四的学生,83%的被调查学生选修过心理健康教育类的公选课,但对这类课程的满意度只有2.2分(满分4分)。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是比较高的,但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质量却不是很好,缺少对学生的吸引力。在访谈中学生也表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得太少,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和心理卫生委员发挥的作用也比较小,形同虚设,要求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分析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居首位的是社交能力及技巧、心理调适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此题为多选),被选率分别为70%和60%。其次是职业能力倾向及职业策划、就职心理技巧的学习和掌握,被选率分别为55%和44%。随着学生的成长,婚恋心理的了解也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有26%的学生在调查中表达了对该项内容的需求。这与后面关于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数据是相吻合的,在该项调查中,学生认为压力大的前两项是个人前途及就业、学业问题,分值分别为5.7和4.9(满分为7分)。
从不同年级学生心理需求的比较还可以看出,大一的学生对问卷中所列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各方面内容需求都比较高;大四的需求是最高的;而大二、大三的学生处于一个相对比较轻松的时期,除婚恋心理教育需求较高外,其他各种需求均低于平均值。
从学生对于职业能力倾向及职业规划、就职心理技巧方面教育的心理需求来看,学生已经意识到就业的紧迫性,认识到了解自己职业能力倾向、学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掌握就职心理技巧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学习生涯中却还是把这一需求的满足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只有6%的学生把这一需求放在了最重要的一项里,大三、大四的学生也仅有8%将其列为最重要的需求。这说明当前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对求职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够充分。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44.8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状况基本没有问题;51.5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一点问题,但能自己调适;还有3.6%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希望寻求专业的帮助。这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担子还是比较重的,例如山东理工大学有3万多名学生,而学校心理咨询室接待学生个别咨询的能力每学期最多400人次,加上复诊需要的次数,很难全面满足学生的要求,访谈中学生也反映心理咨询室的咨询安排很满,预约有一定的难度。
目前学生最大的苦恼是学习压力大和就业压力大,各占了被调查学生的43%和42.2%,大一的学生学习压力大于就业压力,大四的学生则正好相反。这也与预期的调查结果相吻合,与前面大学生心理教育需求的调查结果也是相吻合的。本次调查的结果还显示大学生的学业压力也是比较大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适当注重学生学习心理及学习技巧的指导。
此外,家庭经济压力也是学生苦恼的事情,有9.7%的学生把它列为自己目前最苦恼的事情,还有5.1%的学生正在为人际关系不良而苦恼,45.4%的学生坦言自己在人际沟通上有时有障碍,这也与前面关于学生心理教育需求的调查结果相吻合。
(五)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分析
由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压力还是比较大的。那么学生是如何认识这些压力并采取合适的方式应对这些压力的呢?本次调查我们也设置了这方面的内容。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45.06%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压力有着正面的影响,可以为学习带来动力;36.88%的学生则把压力看作负面的影响,认为它会影响情绪。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和男生更多地把压力看作动力;而大四的学生和女生则更多地倾向于认为压力是负面影响。这也提示我们在做心理健康辅导的时候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遇到压力时,普遍倾向于向知心朋友求助,其次是家人,两者分别占了被调查学生的43.16%和22.43%;而专业人员和老师的被求助率只占了被调查学生的1.9%。这也说明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仍有待进一步加强,给学生以更专业和更有效的帮助。
在应对压力的方式上面,45.06%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通过娱乐、游戏、读书等方式转移压力,26.24%的学生选择了通过哭、倾诉、写信、记日记等方式发泄压力,这些方式属于相对比较积极的应对压力的方式,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会形成沉迷网络、歇斯底里等不良的心理问题;还有28.71%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压抑和顺其自然的方式应对压力,这是两种相对比较消极的应对压力的方式,长期使用容易形成学生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从学生应对心理压力的方式和面临压力时求助的对象上来看,大学生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手段都还不够健康,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帮助,这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有待加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容乐观,教育活动开展不够多,普及面比较窄,针对性较差,服务力量不足,学生的满意度不高,方式、方法也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进。
2.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旺盛。
81%的大四学生选修过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公选课,说明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比较旺盛,他们期望从学校方面获得更多的指导和帮助,这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实现体系化,注重实效性。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不同的时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是不一样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体系化,注重实效性,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建议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仅靠专职教师和有限的心理咨询师是难以满足庞大的学生队伍需求的,应该发动全校的力量齐抓共管,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可以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制定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规划,细化职能部门和基层学院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职责,规定学生处、团委、教务处、宣传部、相关学院等不同部门承担的相应任务,由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具体负责全校的年度工作规划和日常工作的协调落实。在此基础上,建立学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除由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导外,各基层学院可由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团总支在教学楼、学生公寓楼内设立“身心健康辅导站”,在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必要的服务;学生班级和公寓楼内可以由志愿为同学服务且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组成“心理健康互助小组”,广泛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在与同学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并将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情况及时向所在院系及学校的心理健康中心反映,避免学生心理健康恶性事件的发生。[1]
2.形成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心理教育形式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形成一个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和合适的教育形式,就成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一环。
(1)形成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大一新生初入大学,往往存在环境适应问题和学习方式转型问题,因此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开展“走过分水岭”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内容可以包含“学习心理”、“交友心理”、“情绪困惑和心理障碍”、“心理调适方法”等专题讲座,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
大二、大三的学生是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准备、人生职业规划、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明晰的职业意识和积极的就业心态。同时还应关注到此时学生谈恋爱的多了起来,应该加强对学生“恋爱心理”、“婚姻家庭理念”的引导。
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对与之有关的心理辅导需求增加,可以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开设“择业心理调适”、“就职、面试心理技巧”等专题讲座和应聘技能训练,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现实,调整就业心理需求,找到合适的职业,成功走向社会。
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要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学会积极的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培养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意识和行动。[2]
(2)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公选课的形式,保障课程的实效性。
从大学生的反馈以及其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公选课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有着重要作用。80%以上的被调查的大四学生在学习期间曾经选过该类课程,说明学生对这类课程的期望值非常高。但这种好的教育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学效果的反馈较差。建议学校在该类公选课程的管理上加大力度,保证高质量的师资和教学效果,通过长期效果验证后可以考虑开设成必修课。
(3)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活动形式,全方位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除了专题讲座和公选课,还可以开发利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如:在橱窗、板报上开辟心理健康专栏或专题;鼓励、支持部分学院和学生社团创办心理健康刊物;在校园网上提供在线的“心理测量”、“名师咨询”,加强与学生的心理交流和互动;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节”,邀请心理学专家举办心理健康系列讲座,放映心理健康系列影片,开展大型心理咨询等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影响面。[1]
3.建立便捷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时时存在,大学生自杀现象也时有发生。及时地发现心理异常的学生,并给以持续的关注和专业的心理指导是减少大学生心理危机爆发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立一个便捷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就显得非常必要。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形成一个便捷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每年新生入学,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全校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量,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存在心理困惑和心理疾患的少数学生分层次进行服务“跟踪”;“大学生身心健康辅导站”承担为一般心理困惑学生提供咨询服务的任务;心理健康互助小组及时发现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用真诚和热情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烦恼。[3]
4.培训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
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和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是良好教育效果的保证。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和人员专业化程度还是比较低的,多数是兼职教师,专职教师人数极少,班级里设立的心理卫生委员受到的专业培训也很少,这也是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可以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培训学校,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干部、骨干以及部分教师和辅导员,开展规范、系统的心理学培训,以形成一支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队伍,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效果。
[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EB/OL].http://www.sxdaily.com.cn/data/kjxw/02/20040415_8769568_4.htm,2004-04-15.
[2] 杨娇丽,陈健香.新形势下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J].国际商务,2007,(6).
[3] 胡莹,商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