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术期刊编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

2010-08-15王开胜

关键词:编校差错学术期刊

王开胜,刘 皓,唐 慧

(1石河子大学科技处,新疆石河子832003;2石河子大学图书馆,新疆石河子832003)

高校学术期刊编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

王开胜1,刘 皓2,唐 慧1

(1石河子大学科技处,新疆石河子832003;2石河子大学图书馆,新疆石河子832003)

该文就高校学术期刊编校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从编校质量保障的内部和外部二方面进行了探讨,建立了高校学术期刊编校质量保障体系。

编辑;高校学术期刊;编校质量

2008年底,我国期刊数量达到9 821种,其中,高校学术期刊达2 000余种[1],其面临着巨大竞争压力。高校学术期刊是否能可持续健康发展,编校质量是决定性因素。本文就目前高校学术期刊中存在的编校问题进行分析,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探讨了编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

一、期刊编校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校对的质量主要是以差错率为评定指标。我国新闻出版总署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中指出:“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不合格。”[2]作者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往往很注重论文的质量而忽视其出版标准规范,因此就需要编辑进行纠错。这个编校过程是期刊质量内容与形式统一的环节,是保证刊物质量的关键[3-4]

目前,高校学术期刊编校中常见的差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文字类差错:文字语法性差错中较多涉及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病句,如用词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颠倒、结构混乱等;名词、术语差错及量名称、不符合本民族语言习惯的语句、符号差错;外文差错主要是语法性错误及拼写错误(漏字母)、大小写错误。2.标点符号差错:主语转换后未断句,仍用逗号(,);用顿号(、)时并列关系不妥或并列层次不当;逗号(,)重叠使用,不善于使用分号(;);在英语句子中误用顿号(、)等。3.格式类差错:主要问题仍是执行“数量和单位”的规范化、标准上不力,其次乃图表表示法、参考文献著录、字体格式等方面的问题。4.技术性差错:由于编校人员的疏忽大意、不熟悉编校工作规律、业务生疏、技能缺乏、方法不当而引起。

二、高校学术期刊编校质量问题的成因分析

虽然编辑仔细通读多遍,但在编辑部主任、副主编最后把关时,往往仍能发现一些隐藏较深的“差错”[5]。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职责不明确。编校质量的滑坡,其主要原因有:一方面,编辑部内部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更未能责任到人;另一方面,管理制度不完善或未能按制度办事,有时会出现以口头命令来改变规则的情况;再者,在自身期刊未能制定统一的编校标准,常见同一期刊中,出现几种编校格式的怪现象。因此,在管理制度不完善,职责不明确的环境下,编辑责任意识淡化的情况就会显现,从而难免会遗漏许多不该出现的“错误”。另外,编辑人员间的沟通不畅,无法达成共识,甚至各行其是,这也是导致编校质量滑坡的因素之一。

(二)缺乏业务和专业知识学习。高校学术期刊的“错误”难免,一方面反映了编辑的政治觉悟不高,对国家有关出版政策、法规了解和掌握不够;另一方面反映出编辑人员的文字功底欠缺和知识视野较窄。这体现了缺乏业务学习,对学术期刊的发展缺乏认识,从而导致了业务能力不强。同时,不熟悉专业学科,不参与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从而对稿件没有较好的判断力,不能很好地理解稿件的内容和把握其学术质量。

(三)缺乏监督机制。期刊的日常工作缺乏或未充分利用外部监督。编辑部事务主要由编辑部工作人员自主决定和处理,而长期的工作习惯或思维定式导致了一些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同时,高校学术期刊的一些先天性优势未能利用,如编委会成员大多为高校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但未能充分发挥其建设性作用,其监督功能也未能充分体现。省级和国家级高校学术期刊研究会对高校学术期刊的监督作用也未能充分发挥。

三、高校学术期刊编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

期刊中差错率的减小不能以大幅度提高工作量为代价,在人力不足、人员配置不尽合理的高校学术期刊就更是如此。在这种客观条件下,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形成一套自身的编校质量保障体系,以制度规范管理,以体系提升水平,就成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的最为理想的途径。

(一)内部保障体系

1.规章制度的完善

管理制度是编校工作制度化的保障。因此,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编辑部的管理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实行栏目分工,建立科学化的编校流程。实行栏目分工,职责明确,在稿件送审时应严格把关,特别在需要作者修改稿件时,更要做到每个细节。根据实际情况,编辑部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科学化编校流程,以合理、快捷、顺畅为原则,选择适合自身的编校方法。如在编辑方法上,编辑人员可通过对大量相近学科稿件的编辑,对其共性有所把握,注意易错之处;在校对方法上,可对“三校一核”进行某些改进,增强对其编校质量的把关。

第二,制定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制度。对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道道设防,层层把关,形成责任追究和优秀奖励制。对编校出错较多者进行适当的批评;对编校质量较好者,实行奖励制度。有研究表明,如果没有激励,人的能力只能发挥出20%~30%,如果施以恰当激励,人的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6]。

第三,制定自身期刊的编校标准。目前,《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是我国学术期刊严格遵守的标准,但有一些格式或问题还未最终定论。对于未定论之处,高校学术期刊应制定自己统一的标准规范。一方面可使整个期刊的书写格式统一,另一方面,在期刊评比和专家审读中发现的一些“错误”是否为编辑的“错误”,将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2.编辑素质提高的保障制度

3)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真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是社团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学习教育,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拥护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维护国家主权不受侵犯、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一,责任意识的强化制度。任何一种出版物,无论是报纸、期刊、图书还是其他读物,其展示的作品反映了责任编辑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的状况[7]。由于目前我国高校学术期刊一般都是编校合二为一,因此编辑就要对文章的各方面质量问题负全面责任。编辑部内部应就国内外期刊的发展现状、存在的竞争和自身的紧迫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找出自身与其他期刊的差距和不足,并最终将这种行为制度化。

积极响应中国期刊协会提出的“关于开展期刊编校无差错承诺活动”的倡议,坚持“自愿、自律、自我”的原则,即自愿参加,自律要求,自我提高。

通过上述活动,可使编辑树立危机意识,强化责任意识。从而使其增强事业心,提高工作积极性,树立起认真负责的编校态度。

第二,培训与学习制度。期刊编校质量的提高,关键因素在编辑人员。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编辑出版专业知识和技能知识结构多元、业务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学术期刊发展的一种新趋势[8]。因此,要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就要充分重视对编辑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

(1)了解和掌握我国新闻出版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国家和地方的期刊出版方面的最新动态。

(2)加强对常用办公软件应用方面的学习和使用,熟悉和使用一种图像软件进行图像的一般处理,熟练地将网络利用在编辑出版工作中,以主动适应信息化办公的潮流。

(4)参与科学研究,做学者型编辑。学者型编辑是期刊编辑出版中知识类型最全面、知识结构最合理的人才,是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努力的最终目标,也是对编辑的最高要求[9]。在这个新知识不断涌现,新学科、交叉学科不断发展的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编辑更应充分利用自身所处高校的优势,努力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通过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了解学术的前沿动态,掌握学术研究的最新信息,关注专业学科和期刊出版的发展态势,这样才能得到与作者交流的“话语权”。

3.内部汇报机制

编辑部工作人员定期进行讨论和交流,将一些好的形式制度化。比如,责任编辑将负责的期刊在排版校对等整个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最终提出意见和建议;外出学习和会议归来后,应以传达会议精神和心得体会的形式作汇报,与同事分享其收获和感想。这些不仅能及时发现和纠正编校中存在的问题,更能增进同事间的沟通与理解。

(二)外部保障体系

1.完善编委会监督机制。编委会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监督办刊宗旨和编辑方针的贯彻执行,检查期刊的编辑出版质量。但是目前,高校学术期刊编委的这种功能未能有效发挥。因此,有必要加强编委会对期刊的监督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编委会。编委能够从本学科专业的角度进行监督,对编校质量进行检查,对影响编校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就提高期刊的编辑出版质量建言献策。

2.建立审读机制。2005年9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中确立了审读在期刊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期刊主办单位、主管单位和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分级负责,共同管理”的职责与程序[10]。而目前,高校学术期刊受人力不足和专业审读人员缺乏等因素限制,审读只是责任编辑、主编和有关专家在期刊出版前对文稿或出版之后对期刊进行的审查阅读。高校学术期刊应定期将期刊送国内相关权威机构或专家进行审读,从而建立起一个更为专业和客观的编校质量的外部监督机制。这不仅能客观、有效地发现期刊编校中存在的问题,为编校责任制找到依据,更能为期刊向国际化标准看齐,从而为期刊进入国内外著名数据库和检索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 语

编校工作是期刊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编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期刊的出版质量。因此,高校学术期刊编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是期刊质量提升战略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管理、体制保障,可有力地增强编辑的责任感,使编辑的潜力充分发挥,从而有效地提高编校水平,为高校学术期刊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王小同.堵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漏洞提高科技学术期刊质量[J].编辑学报,2009,21(2):95-96.

[2]李航,付蓉.论科技期刊校对的质量评价和管理[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0,14(4):108-110.

[3]郭有声.图书编校质量常见差错与分析[J].科技与出版,2008,(7):52-54.

[4]丁建平.学术期刊编校技术性差错剖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5):81-83.

[5]郑羽.专业杂志的责任编辑在编校中的素质表现[J].中国地方志,2003,(2):50.

[6]王欣.高等院校学报编辑的激励机制[J].中国冶金教育,2006,(6):64-66.

[7]何少华.论责任编辑的编辑责任[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1,21(2):219-221.

[8]梁雁.学术期刊编辑的出版品牌意识[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4):137-140.

[9]金鑫荣,左健.新时期大学出版社编辑功能的六个拓展[J].科技与出版,2007,(5):41-42.

[10]新闻出版总署.期刊出版管理规定[J].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10-17.

(责任编辑:李登叶)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ecurtiy System of Editing and Proofreading Quality of University Journals

WANG Kaisheng1,LIU Hao2,TANG Hui1
(1.Divis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832003,Xinjiang,China; 2.Library,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832003,Xinjiang,China)

In this paper,problems in the editing and proofreading quality of university journals and the causes are analyzed.We also explore from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editing and proofreading qulity and establish a security system.

editing;university journal;editing and proofreading quality

book=2010,ebook=214

G232.2

A

1671-0304(2010)04-0088-03

2010-04-21

王开胜(1974-),男,安徽安庆人,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版)编辑,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科研管理和编辑工作研究。

猜你喜欢

编校差错学术期刊
直升机防差错设计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Finite-time Synchronization of Memristor-based Neural Networks with Discontinuous Activations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校对工作中常见差错辨析
编校手册
那些损失上百万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