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教育信仰的养成
2010-08-15王承高吴周强
王承高 吴周强
(潍坊医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一、教师教育信仰的涵义
教师教育信仰是教育信仰主体、教育信仰客体二者关系的反映,这种教育关系实质是价值关系,表现为教育本真属性和教师的自身需要二者所构成的价值关系。教师教育信仰不同于宗教信仰、政治信仰、科学信仰,它是教师教育活动的前提。教育活动内在的要求必须以对教育的信仰为基础,以对真、善、美的终极追求为目标,由此实现人之为人,教师之为教师的价值追求。教师教育信仰是教师在对教育信仰绝对崇敬与信服的心理状态中,通过意志的努力而使自身统一于教育信仰客体的过程,反映了教师对教育信仰的高度自觉性,是教师在评价教育本真属性和教师需要关系的基础上,对于某种被认定的终极价值的极度信奉和自觉追求。
二、教师为什么要确立教育信仰
生而为人总有其自身的信仰世界,但教师不仅要有一般信仰,更要有教育信仰。一个负责任的教师,不可能没有教育信仰。雅斯贝尔斯就认为,“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为教育,只是教学技术而已”[1]。教师作为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在实施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拥有教育信仰,这样才能更好地从事教育活动。这是教师职业的客观要求,是教师个体人生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教师职业的特性要求教师确立教育信仰
教育信仰与教育知识、教育技能一样,是教育活动的特性对教育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教育活动不同于其它社会活动,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它以培养人为使命,在人与人之间展开一种精神历程与心灵对话。在此过程中,教育信仰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教育价值实现的条件。教育家们无一不有着自己的教育信仰,孔子信仰“仁”和“礼”,卢梭信仰“自然”,苏霍姆林斯基宣称:“我的教育信仰在于使人去为他人做好事,并发自内心深处去做,在于建造自我”[2]。他们的教育信仰,不仅激起自我的教育责任和教育智慧,而且极大地感染着受教育者,给他们以求知的力量。
(二)追求自我人生幸福需要教师确立教育信仰
教育信仰是最重要的内在精神,在引导教师追求人生幸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信仰引导教师坚定地认同教师职业及与这种职业相关联的生活方式;更关键的是,教育信仰为教师提供强大的信仰力量,既支持教师在万花筒般的世界中拒绝各种诱惑,更引导教师把自己生命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人生理想和教育理想的追求之中,成长为理想之人。
(三)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要求教师确立教育信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将科教兴国提升到了战略地位的高度,教育先行的各项举措也在逐步落实。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的提出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繁荣创造着条件。但是,也不难发现,在教育现实面前,有很多不和谐的现象,这些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当前教育信仰的缺失。教育信仰缺失,教育先行的措施就不能真正落实,教育改革就会产生诸多问题,教育者的教育知识就会与教育行为脱节。时代需要我们重视教师教育信仰的确立。
三、教师教育信仰的养成
信仰乃人之特有的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不是天然的,而是人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营建起来的。教师教育信仰在于养成。教师教育信仰养成的过程,即教育信仰作为客体使教育主体教师客体化的形成过程,也是教育信仰的主体完成过程,这一过程往往通过经验—习染、教育—督导、权威—强制三种方式完成。同时,在教师教育信仰的现实确立过程中,社会的道德规范系统、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关系系统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教育信仰的确立过程起着校正作用。
(一)教师教育信仰养成的主观实现
1.教师教育信仰的内部生成要素
教师教育信仰确立于教师的教学现实之中,但又超越现实、面向未来,带有理想性。从教育信仰的主体性构成看,教师教育信仰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情感和教育意志。为此,它需要教育主体对自我、社会、他人以及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判断,需要心理上的认识、判断和推理;更需要主体通过抽象思维洞察这几种关系的本质和内涵,触发教育情感上的体悟,从而激发起无穷的教育意志力量。教师教育信仰的内在生成,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多层诱导最终激发并确立教师的教育信仰。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信念。教师教育信念(teacher beliefs)是指教师在教学情境与教学历程中,对教学工作、教师角色、课程、学生、学习等相关因素所持有且信以为真的观点,其范围涵盖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与生活经验,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从而指引着教师的思考与行为[3]。教师教育信念的产生,是从教育认知开始,经过个性化理性认识沉淀,最终形成的对教育客体的理性把握。只有具备了理性的教育信念,才能树立起正确的教育信念。
二是要确立积极的教育情感。情感确是教育的生命,它使教育成为教育。雅斯贝尔斯说:“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4]可见,情感对于教育的重要。怎样才能使教育充满情爱呢?关键在于教育者需是一个有情的人。教育者的情感和态度,决定着教育生活情感的程度和性质。教育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对真善美的追求,共同构成了教育者的教育情感。教育情感一旦在教育者身上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
三是要形成坚强的教育意志。教育意志的重要性在于其强调实践性。意志是人的思维过程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要求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教育意志的生成,将教育信念、教育情感最终升华并落实到教育行为中,教育信仰在这个过程中也将得以树立和实现。教育信念、教育情感、教育意志三个因素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时,教师就会进入一个坚信为真而不加怀疑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并为这一目标不断实施自己的教育行为,再经过多次的反复实践,教育信仰就会逐渐养成,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精神引领和行动准则。
2.教师教育信仰的主观生成途径
一是要深入阅读人文经典,多读教育名著。教育信仰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确立教育信仰应不断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科学的教育信仰的形成也必须建立在对种种教育内外关系的认识和把握上。教育经典名著是最能培养教师对教育信仰的信心的。如《大学》、《学记》、《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大教学论》(夸美纽斯)等等,在这些著作中,有热诚的、严谨的、明晰的、终极意义的教育语言,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赋予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和从事教育工作的严肃责任感,他们的这种教育理想和教育责任感是形成个人教育信仰最好的催化剂。
二是要开展教育行为反省,批判非理性教育认知。一方面,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结合自身教育体验,提高个体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反省意识和反省能力。另一方面,对原有教育信仰进行理性批判。教育信仰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新的教育生活需要,认真检讨,从而建立新的教育信仰。每个人总是在其自身的人生经验基础上形成各种信仰的,人生经验为信仰的成长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营养。但是,经验并不是自然而然地为信仰的成长提供有益营养,我们或者囿于经验的不足或者对经验缺乏深入认识,结果导致经验与信仰的分离甚至对立。确立教育信仰应建立个体经验与信仰的良好关系。
三是要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追求教师职业幸福。教师应该树立基于“育人”这一教育信仰之上的师德观,努力实现“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育德为本”的职业操守。教师本身的道德是其成为教师的一个底线要求。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在常年累月的教育体验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奉献的形式,而“育人”则是终极使命。教师的使命认知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相辅相成,只有认清“做教育”的使命,守望“为人师”的信仰,教师才能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以一种不为世俗所左右的、基于信仰的崇高师德来履行自己神圣的育人职责。
(二)教师教育信仰的外在实现
1.完善教育体制,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一是要完善教育管理制度,给予教师教学自主权。和谐、安全、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能够充分重视个人的禀赋与创造才能,使人敢说、敢做、敢于最充分地表现自己。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教师教育管理制度,为教师提供一个有民主自由空间的教学乐园,让教师尽情地点燃自己的教学激情、最大程度地释放自己的教育热情、极致地激发自己的教育信仰。
二是要完善教师教育投资制度,提高教师的社会声誉。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为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提供物质保障,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社会声誉,才更容易坚定教师的教育信仰,进而坚守对教育事业的责任与义务。
三是要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加强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评估。完善教师评价制度,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与技巧。教师职业水平的提高更容易坚定教师的教育信仰。
2.加强榜样的宣传和学习,增强教师对教育信仰的理解
伟大教育家的榜样具有非常强大的教育力量,他们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人格,可以唤醒并强化教师的教育信仰。对教育榜样的学习和宣传可以在个体身上产生一种“替代性强化”或替代性学习的作用,从而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3.重视发挥教育仪式的作用
仪式自产生以来,在信仰养成和维持方面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信仰上的认同是通过仪式建立与持续的。就是说,仪式本身就是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而它又是信仰建立与持续的方式。在仪式的熏陶中,认同和体现共同信念。培养教育信仰,可以通过挖掘各式各样的教育仪式的精神陶冶力量来进行,特别是可通过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宣誓仪式来进行。
4.关注社会舆论导向,加大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力度
关注社会舆论导向,加大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力度,是教师教育信仰建立的另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它能为教师教育信仰的坚守提供有力的社会条件。一是加强对教师职业地位的舆论导向,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教师职业的神圣性、高尚性,提高教师应有的社会地位,加大教育投入。二是建立严格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信仰的确立与坚守,需要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需要社会对教师工作的支持,还需要一个严格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为其提高制度保障。有了科学的教师资格标准的认证制度,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坚定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极大信心,有助于教师崇高信仰的养成。
[1][4]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27,44.
[2]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
[3]Pajares,F..Teacher’s 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J].Review of EducationalResearch,1992,62(3):307-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