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建筑设计院系实用性人才的培养

2010-08-15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院系课程设计课题

汪 波

(孝感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建设需要的不断增长,建筑教育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从原先的“老四校”、“老八校”发展到1980年代末的20多所,再猛增到现在的将近200所,在校本科学生总数也从20年前的1000余人急速增长到目前5万人左右[1]。对于地方新建建筑院系而言,在金融危机出现之前,由于市场行情好,很多学生只要会基本的CAD软件就可以就业,大有“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味道,造成建筑教学墨守成规,简单模仿老牌院系的早期教学体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整个教学与学生学习处于一种隐性的亚健康状态。但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席卷而来,建筑院系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再乐观。温家宝总理2009年1月10号在常州市高等职业教育园考察时对学生所说的“不仅要懂知识,还要掌握技能,更要学会生存”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热议,既反映了目前环境的严峻,同时也给高等建筑设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新审视当前的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1 新建普通建筑学院系教学的现状

1.1 教学硬软件缺乏

许多院系成立时间短,教学硬件极度缺乏,图书资料室、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展廊和陈列室等都难以满足日常教学。其次,由于建筑类专业就业形势好,赚钱较快,大多毕业生一般不愿意从事教育行业,引进教师难,已成为建筑类院系的通病,造成师生比严重偏高,有的达到1∶20甚至1∶50以上(正常1∶7)。特别是部分从大专、中专升本的地方建筑设计院系,由于地理位置关系,引进高水平专业人才显得更艰难,造成教学体系松散、与外界交流难的局面。

1.2 学生做设计不得法

设计是一个不断否定的过程,很多学生由于受中学灌输式教学的影响,再加上缺乏高水平老师引导,导致他们不适应开放式的设计教学,害怕交流,喜欢“闭门造车”,设计很难深入。在一、二年级,要么“照着葫芦画瓢”,要么由于规模较小,功能较简单,比较容易拼凑完成,基本还能保持一种表现的激情,但整个设计过程处于一种隐性的病态状态;而到了三、四年级,则随着课题规模和复杂程度的提高,这种病态就彻底显现出来,学生完全不知从何下手,再加上教师个人魅力不足,课堂缺乏吸引力,设计课学生逃课极为严重,产生大面积厌倦情绪。

2 新建普通院校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再定位

建筑学专业培养的主要是具有建筑方案设计和工程技术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等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定位主要取决于自身办学条件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从该类院校自身条件看培养高端建筑设计人才不大现实;从就业趋势看,该类建筑院系毕业生主要是到沿海大中城市设计事务所从事基础设计工作和在内地中小城市中小型设计院从事“一条龙”住宅设计类工作。但不管是沿海还是内地,其从事的设计工作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要么有一定难度,但属于后期扩初等深度技术设计,要么项目相对较单纯,甲方要求不高的全能型住宅设计,但不管属于那一类别,创作要求都不高,主要强调技术设计。对照自身办学条件、就业趋势来看,此类院系人才培养模式理应适应这一客观现实,照搬老牌院系的教学体系显然不合适。因此,多样化的教学体系势在必行,多样化的实质是允许不同性质的学校同时存在,不同的教学理念,不同的学校定位,不同的教学方法,甚至不同的学制等。如老牌建筑院系教学研究当前主要聚焦在设计方法创新、建构方法探寻、生态节能、新技术新材料等运用上,强调专业学习的宽度与深度。而作为地方新建建筑院系,应结合当前的就业趋势、学生的学习心态以及师资队伍,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定位,以住宅类设计课题为训练核心,进行错位培养、错位就业、抢占市场,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但当前地方院系建筑学人才培养有个误区,总认为自己是搞建筑的,学规划只是开阔视野,对规划学习不重视。事实上,从市场开发看,为了保证城市整体开发质量,城市土地挂牌与开发一般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如湖北孝感市就明确规定开发土地面积低于15×666.7 m2的不予挂牌,而修建性居住小区规划设计项目规划院可以做,建筑设计院也可以做,因此可以说得居住小区规划项目者得天下,试想,修建性居住小区规划项目不中标,哪来建筑单体设计?这就是当前地方城市规划院的建筑设计效益要比纯建筑设计院的效益好的深层原因。因此,笔者提出走常规设计的教学路子,以日常实用性最高的建筑项目构建整个课程设计体系,以居住小区规划为核心,提出“三线式”的设计教学理念,即住宅建筑系列——新农村住宅、多层住宅、学生公寓、老年公寓、高层住宅等;规划系列——小区规划、城中村改造、商业住宅步行街规划、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等;公共建筑系列——幼儿园、会所、老年托所、售楼部、总部办公大楼、酒店、商住综合楼等。

3 以居住小区规划为核心设置相关课题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3.1 课题生活化

课题越贴近生活,越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优劣的评价标准更容易让人信服,解决了传统设计教学中“说不清道不明”的困惑,让设计的这种感觉显得更理性。如传统课程设计一般把别墅作为低年级学生的入门设计课题,虽然此课题规模较小,室内空间较丰富,容易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但该课题存在一个致命因素——学生对别墅生活和空间尺度缺乏体验,对建筑形体缺乏想像力等,导致学生设计起来较困难。

新农村住宅等课程设计则相对要现实得多,大多数学生都有这种生活体验,调研较容易,而且设计也多了一份自我评价标价标准——村民的生活习惯、村落群体形象、农房的演变轨迹、农房开发模式、最新农房样式的优势与劣势、村民建房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地方风俗习惯、建筑外墙的平整、结构简单等,设计起来目标更明确,虽然在创意上与别墅相比显得空间不大,但由于限定因素更多,解决实际问题的难度却相对较高,可以达到训练的效果。而对于教师来讲,由于考虑的问题很现实很理性,辅导起来更深入。此种课题设计一上来就把学生引入一种实战状态,从现实生活体验和调研开始,自己寻求解决矛盾的办法,养成宏观把握的设计习惯。

3.2 课题专题化

“三线式”课题体系缩小了课程设计的类型,降低了设计的复杂程度,防止设计“八股文”化,走过场。如传统课程设计体系中的车站设计、体育馆设计、剧场设计、博物馆设计、医院设计、礼堂设计等,结构复杂、空间尺度大、造型要求高、功能复杂,对于新建普通建筑院校,不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而言都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受,如剧场设计,功能的组织、舞台的布置、室内空间的营造、室内剖面的设计、结构形式的选取、音质的传播设计、造型的塑造、视线的调整、安全疏散的考虑等均需较高的设计修养,一般学生做这种设计很难做到有一定深度。他们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分不清主次矛盾,容易顾此失彼,导致最后的结局是重表现忽视了整个设计过程,重外在造型轻视了内部空间与功能,挫伤了学生设计的积极性。教师则由于生产实践中接触不到此类项目,在实际教学指导过程中很难抓住设计应解决的核心问题,容易误导学生,树立不了老师的教学威信。

而笔者设置的课题系列,基本上都是日常建筑项目,比较容易找到实际项目进行演练,但训练的复杂程度和广度并不低,同样可以达到训练的目标。如公共建筑系列——幼儿园、会所、老年托所、售楼部、总部办公大楼、酒店、商住综合楼等,遵循了功能由简单到复杂,规模由小到大的循序渐进原则,同时也保证了课题的多样化和时代化,增强了学生对前沿设计理念和技术的关注度。

3.3 课题市场化

与市场挂钩更紧密,让学生更有紧迫感和追求目标,传统课程设计体系多遵循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日常建筑到特殊建筑的设置方法;或者按功能空间差异分别开设;或者分主题开设课程设计,如二年级强调建筑与场所;三年级强调建筑与文化,四年级强调建筑与技术、建筑与城市等。但这些广而全的课程设计体系需建立在师资力量雄厚的基础上,对于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开设起来难度较大,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实际教学效果。

以居住小区规划为核心的课程设计体系实施起来显得更轻松,如开设的住宅类设计课题则与一般院校有较大差异,很多院校教师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各种新户型层出不穷,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有了大量的可参考资料,开设户型设计显得“没有必要”,认为小区规划设计时户型“选型”即可。造成很多学生在户型“选型”修改时停留在“大面宽小进深”这一层面上,与市场流行的“大进深小面宽”形成鲜明反差。事实上一般学生毕业后大多数时间在从事户型设计,但真正能把户型设计做到位的比较少,从中小城市开发的许多楼盘户型明显存在缺陷就可看出户型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开户型设计课恰好可以名牌高校形成错位培养,对住宅的每个环节进行精细设计,抢占住宅设计这一领域,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

3.4 课题外延化

强调课程设计由课堂延伸到社会,传统课程设计教学往往依据教师制定设计任务书,再由教师单方面向学生传授自己的设计心得和价值取向,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关观念和参考各种设计资料并完成设计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多比较关注设计手法的运用和表达,忽略了建筑师社会职能的培养和作为职业建筑师全面素质的提高,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设计成果容易与现实脱节,许多所谓的“牛”学生只擅长做方案,画漂亮的设计图纸,而在参与决策讨论、了解市场取向、满足政策法规、对投资成本控制和投资效益等能力方面显得明显不足。在新时期,培养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已经成为建筑类院校的主要目标,传统的师徒式设计教学模式显然难以满足创造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线”设计教学课程体系则恰好可以把教学从课堂延伸到社会,让学生多途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是停留在不切实际的方案上。如“三线”中的规划系列——小区规划、城中村改造、商业住宅步行街规划、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等。以孝感市最近所开发的项目或学生都熟悉的地带作为课程设计,打破传统的教师制定设计任务书然后由学生完成的填鸭式设计模式,改由依据城市规划,自己到现场调研制定开发策略,极大地丰富了方案的多元化开发设想,还保证了方案的可操作性。第二加强评图机制改革,定期组织学生分阶段公开评图,聘请建筑规划等部门管理人员和设计单位有经验的规划师、建筑师共同参与互动讨论,弥补单一师资辅导机制的缺陷,引导学生多角度关注设计的本质问题——内部功能组织、场地设计、设计规范、图纸内容、立面材质做法以及其他专业配套问题等。总之就是要把课堂延伸到社会,让学生学会错位思考,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在设计过程中既要保证开发商的投资效益,又要符合城市空间建设和便于管理的需求,更要兼顾广大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4 结语

以小区规划为核心的课题系列,真实课题多,选题面广,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直接挂钩,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了设计题材的连贯性,让单体建筑与建筑群体、城市的关系更为紧密,形成一种设计单体、设计城市的整体观念;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该类院校师资不足的短板问题,达到培养特色鲜明的一线实用性建筑设计人才的目标。

[1] 仲德崑.中国建筑教育的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J].中国建筑教育,2008(1):9-15.

猜你喜欢

院系课程设计课题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高师音乐院系艺术实践周实效提升策略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