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10-08-15周建标

关键词:文化

周建标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 福建 泉州 362000)

文化安全包括文化立法权、 文化管理权、 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选择权、 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独立自主权等。文化安全问题, 首先由美国人提出。冷战结束后, 西方国家已经普遍认识到, 国家安全已经由传统的军事安全领域, 扩展到经济、 文化、 生态等非传统国家安全领域。文化安全有助于形成国家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提高国家的整体安全感, 有效地维护和推动国家的稳定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2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 首次把文化安全列为人类社会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力。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于1993年提出“文明冲突”理论, 他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 而是文化。”引起全世界对文化安全问题的关注。如今, 许多国家都把文化安全问题作为国家基本国策。然而, 我国对文化安全问题的研究却相对滞后, 而且多数是分析现象, 或者是类比思考。本文将分析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国际和国内挑战, 探讨我国文化安全的对策。

一、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既来自国际也来自国内。鸦片战争揭开我国文化安全保卫战的序幕。从“洋务运动”充满自信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到“戊戌变法”的“中体西用、 君子立宪”, “辛亥革命”的“共和制度”, 到“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 到“文化大革命”横扫一切的“破四旧”, 到改革开放以后的文化热持续不断, 再到2007年党的十七报告提出“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国人一直在探讨一个问题: “中华民族生存方式转变的问题”, 也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1]这实质是我国文化安全问题。

(一)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国际挑战

20世纪中叶以来, 美国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力量, 掌握着文化交流的主动权, 控制着文化交流的性质, 为了达到经济和政治上的目的, 不断推行“文化殖民”政策。通过卫星系统和计算机网络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通过经济领域进行文化贩卖。美国通过“冷战”战胜了苏联之后, 便把“和平演变”的矛头集中指向我国, 我国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

1. 经济全球化将带来文化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抗拒的必然历史趋势。经济全球化主要指商品、 资金、 信息、 人员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一种世界状态。但经济全球化传输的不仅是商品、 资金、 技术、 劳务等有形的东西, 而且还包括文化、 价值观念、 民主思想等无形的东西。在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 文化安全问题就出现了。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 随着资本的跨国流动, 文化产品也在全球范围内生产和传播。美国通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输出美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麦当劳、 肯德基的饮食文化, 到迪斯尼、 好莱坞的精神文化。他们在占领经济市场和文化市场的同时, 占领思想文化空间, 正逐渐侵蚀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 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 改变他们的工作方法, 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 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电影、 电视节目、 音像制品及各种文化艺术服务项目已经成为美国意识形态“软实力”的主要载体。

美国软权力的核心内容是其“民主、 人权、 自由、 法制”观念和美国的生活方式。20世纪60年代以来, 美国输出的文化中具有强烈的反集权主义倾向, 美国的流行歌曲和影视节目都流露出个人自由高于社会责任、 个人权力高于政府统治的倾向。外国人在消费这些商品的时候, 也不知不觉地接受美国“主旋律”的宣传, 直接损害其他国家政府的威信, 而美国则获得了经济和宣传的“双丰收”。

2. 文化全球化冲击民族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强势文化形成超时空、 跨地域的浪潮, 正在有力地冲击着民族文化, 逐渐引发文化全球化。对我国来说, 经济全球化如同一把双刃剑, 在经济方面获得利益的同时, 也在政治、 文化等方面又带来严峻的挑战。

例如“人权”观念, 中西方文化的“人权”观念是不同的。西方社会以个人为本位, 崇尚个人主义; 我国社会以集体为本位, 崇尚集体主义; 西方鼓吹个人奋斗, 个人自由; 我国则强调集体人权是实现个人人权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宪法规定, 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 不得损害国家的、 社会的、 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由于国情的需要和各种发展条件的限制, 为了维护集体的、 国家的、 社会的利益以及保障大多数人的人权, 因此我国对个人进行一定的限制是必要的。中美两国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 在人权问题上的理解存在一些矛盾和分歧是正常的。但美国往往将人权问题政治化、 人权标准双重化, 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利用人权攻击、 诬蔑、 丑化我国, 企图达到推行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目的。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历史积累和精神记忆, 是民族特有的生存方式。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符号, 是民族身份认同的基础, 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力量源泉。民族文化决定民族精神, 民族文化就是民族国家的根本。民族文化个性如果无法在全球化中保存下来, 就会引发民族国家文化危机。维护和捍卫本民族文化传统, 是为了获得更多、 更可靠的国家安全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 文化安全, 就是一个国家文化主权的安全。

文化全球化将消解民族国家文化。在短时间内, 从具体的事件来看, 文化的力量是弱小的, 但从长远来看, 文化的力量却是无坚不摧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元老艾伦·杜勒斯说过: “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 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要求他们采取的方法去思考问题。”[2]220上世纪的世界史, 是从苏联兴盛开始的, 以苏联的衰亡而结束。引人深思的是: 苏联的衰亡是自我灭亡的, 并非敌国入侵而灭亡。苏联解体有多方面的原因, 但美国的和平演变导致苏联国家意识形态混乱, 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文化安全是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民族凝聚力的安全。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 说到底是民族文化的兴衰存亡。以色列亡国1800多年, 但犹太人回到家园的梦想没有被时间磨灭, 反而更为清晰和强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在希特勒的屠刀下, 犹太人又处于濒于灭种的境地, 但最后却于1948年5月, 实现了复国理想。这种力量来自于犹太民族精神, 来自于犹太文化, 来自于一部古老的《圣经》。维护民族文化的全部意义在于她可以起到最后的凝聚力量。

3. WTO规则冲击文化安全

美国利用WTO介入别国的内部事务, 强迫他们改变相关的法律和措施。从克林顿政府开始, 美国政府逐渐摒弃通过联合国的传统方法, 转而利用世界贸易组织来实现“输出美国的价值观念”。

一是美国主张文化产品自由流通、 自由贸易。在1993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的最后一轮谈判中, 美国政府要把关贸总协定(GATT)的范围扩大到服务领域, 包括电影电视节目之类娱乐服务。法国提出了“文化例外”原则, 坚决抵制美国关于文化产品自由贸易的企图。其后, 美国政府又试图在《多边投资协议》(MAI)中写进文化条款, 遭到联合国的反对, 没有达到目的。

二是美国曾经利用WTO打破加拿大文化保护壁垒。在加拿大的期刊市场上, 美国杂志占到了80%的份额。加拿大为了保护其期刊市场, 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措施。美国认为加拿大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违反了WTO的有关条款, 遂向WTO提出仲裁, 结果美国胜诉。

美国政府总是利用WTO规则, 促进美国文化的扩张。如美国在同意中国享受最惠国待遇时, 把不要干涉“美国之音”作为一个前提条件。美国国会在“1995年中国政策法”中, 将开办“自由亚洲电台”列为重点条款之一。在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中, 美国谈判代表奉政府之命, 强硬地要求我国开放国内文化市场, 接纳美国各类影音制品。

世贸组织所形成的诸多协定(议)广泛涉及到文化的各个领域, 有关文化的规章条例, 主要包括《服务贸易总协定》、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集中体现了发达国家之间的经贸规则和文化观念, 必然会冲击我国的文化体制、 文化机制和文化观念, 危及我国的文化安全。这也是我国为什么始终坚持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因所在。

4. 国家软实力竞争威胁我国文化安全

当今世界, 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包括经济实力、 军事实力和文化实力。在全球化时代, 文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财富创造的新形态,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文化作为软实力, 已经成为国际力量平衡对比的重要因素。

软实力, 来自文化和价值观的吸引力。1992年9月, 美国总统老布什在《美国复兴计划》中强调: “我们的政治与经济联系由于美国文化对全世界的吸引力而得到补充。美国文化是一种新的我们可以利用的‘软力量’。”[3]在美国人看来, 只有其它国家都确立了美国式的民主制度和价值观, 美国才会更安全, 否则美国的全球利益就会受到挑战和威胁, 危害美国的国家安全。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各届政府都把文化问题纳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试图在全球范围内, 从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文化贸易自由化两个层面来实施美国的全球文化战略。

美国前总统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曾经坦率地说: “当前, 美国前所未有的全球霸权没有对手。由于美国主宰全球通讯、 大众娱乐和大众文化的巨大但又无形的影响, 也由于美国技术优势和军事作用潜在的有形影响, 以上这一切都得到了加强。文化统治是美国全球性力量的一个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方面。不管你对美国大众文化的美学价值有什么看法, 美国大众文化具有一种磁铁般的吸引力。尤其是对全世界的青年。他的吸引力可能来自于宣扬的生活方式的享乐主义特征, 但是在全球的吸引力却是不可否认的。美国的电视节目和电影大约占世界的四分之三, 美国的音乐居同样的统治地位……因特网用的语言是英语, 全球电脑点击的绝大部分内容出自美国, 影响着全球会话内容。最后, 美国已经成为寻求接受高等教育者的圣地, 有近50万的外国留学生涌向美国, 其中很多最有能力的学生永不再回故国。民主思想同美国的政治传统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了一些人眼中的美国‘文化帝国主义’,也是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4]35-40

美国文化霸权主义范围还扩展到教育等基础领域。时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入“托福考试”热潮。熟悉TOEFL考试的人都应该知道, 整个TOEFL的培训教材就是一部关于美国文化、 历史的教科书。听力与阅读部分的文章, 几乎无一例外是介绍美国历史或宣传美国所取得各种成就。每个学生必须按照美国式的思维方式作文, 不然就很难得到较高的分数。从某种角度看, 整个语言考试的准备过程就是一个强化美国价值观念和美国思维方式的过程。通过这种考试, 西方国家在掠走了我国用大量资金培养的各领域的优秀人才的同时, 还轻而易举地达到了输出其价值观的目的。

(二)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国内挑战

1. 信仰危机和道德失范威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国家意识形态是全部价值体系的总和, 包括政治理论体系和道德体系。目前, 由于法制不够完善, 为权力寻租留下空间, 导致干部腐败屡禁不止, 出现道德失范。

当代我国,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最大威胁, 首先是信仰危机和道德失范, 具体表现为某些党政干部腐败。其次是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教学是以西方理论为指导, 缺乏中国文化精神的原创精神。再次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新的游戏规则所形成的行为方式与我国传统的行为方式产生某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2. 文化民族性与时代性混淆威胁文化生态安全

文化生态包括生活方式、 历史传统、 风俗习惯、 娱乐形式和建筑风格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基因, 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文化的主要功能之一, 就是形成和强化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理智、 情感、 意识全方位的自我肯定。当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的时候, 就会以各种方式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内容, 加强自我肯定; 当人们对外来文化羡慕不已而又不能有效吸收的时候, 就意味着文化自信的丧失和文化认同功能失效。曾经, 我们对“儒家文化”感到厌恶, 因为让人联想到愚昧落后, 联想到近百年屈辱挨打的历史。于是, 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 西方人坚持认为中国是一个儒教文明的国度, 并且是儒教文化圈的核心大国; 可是我们却努力否定我们有儒教性质或儒教色彩, 因为儒家文化产生于奴隶社会, 儒教形成于封建社会。

我国近代以来的种种文化问题, 集中表现为文化认同紊乱, 出现时代认同、 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三者之间的分离和矛盾。曾经我们以为, 要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 就要打碎农业文明, 这叫着“不破不立”; 传统文化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就要彻底地抛弃, 于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试图将传统文化连根拔掉。显然, 我们对文化遗传基因缺乏了解, 对文化民族性缺乏认识。人为地制造文化认同的错位和混乱, 是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表现。[5]中华文化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共同载体, 其中有时代性的历史糟粕, 更有民族精神的历史积淀。

如今,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都市文化的冲击, 盲目地移风易俗, 使传统文化的生存土壤遭到破坏, 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形成当下我国最为严峻的文化生态安全问题。

3. 文化创新能力缺乏威胁文化能力安全

我国在对外文化贸易中, 出现巨大的贸易逆差,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下我国缺少创新的成果。再者,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大量引进西方学说和思潮,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文化学术创新能力的焕发。正如黄立志所说的“自80年代开始的文艺新潮, 被称为创新的部分, 几乎全是袭用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形式和手法, 从意识流、 朦胧诗, 泛性论表现, 叙事主体的介入, 无不如此。文艺批评的话题, 从存在主义、 接受美学、 后结构主义、 女权主义、 后殖民主义, 一直到全球化, 全是西方话语, 在这方面, 中国最好的批评家也只是复述西方话语而已。”[6]以前言必称希腊, 是思想僵化的表现; 如今言必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是对西方话语权和价值观的主动扶持和传播, 是新的思想僵化和文化创新能力弱化的表现。

4. 文化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威胁文化经济安全

当今世界竞争的重要形式和特征是以技术标准作为贸易壁垒。在文化技术方面, 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很少, 尤其是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别人手里, 许多文化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都得受制于人, 对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构成严重威胁。例如,在DVD领域, 国外大约有2000项专利, 而我国几乎为零。2004年4月至10月间, 中国DVD厂商分别向“3C联盟”、 “6C联盟”等国际厂商联盟支付高额的专利费, 短短的几个月内, 就使深圳宝安区40余家DVD厂家倒闭。2004年6月底从国内各大DVD生产商处传出消息, 因为巨额专利费的压榨, 国内企业已经普遍停止传统DVD的出口, 大批代工企业纷纷倒闭, 上广电、 新科等老牌企业也纷纷战略转移。[7]

5. 文化遗产的解释权被侵占威胁文化资源安全

近半个世纪以来, 外国对我国的“四大发明”屡屡提出挑战。韩国学者以1966年10月在韩国庆州的佛国释迦塔发现的雕版印刷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为据, 拱出雕版印刷和金属(铁)活字印刷是韩国人的“发明”。其实, 1974年在西安西郊出土的单页雕版印刷品《梵文陀罗尼咒》(公元650年或670年)已经表明中国是雕版印刷的发源地。直到今天仍有西方人坚持认为, 活字印刷(铅字印刷术)是德国人古登堡15世纪“创造”的, 还有人认为是约翰, 或者芒特兰, 或者劳伦斯, 或者克斯特发明了合金活字印刷, 也有人认为约翰·福斯特是印刷术的真正发明者。事实上, 已比中国活字印刷晚了400年, 当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发明。[8]

韩国在1967年, 就把源于我国“端午节”的江陵“端午祭”批准为国家级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予以保护, 每年吸引国内外百万人次参与和观光。2004年把江陵“端午祭”申报世遗获得成功; 又把“中医”改名为“韩医”、 把我国“书法”改为“书艺”, 努力申报世遗; 甚至把“汉字”和“风水学”说成是韩国人发明的, 也要申报世遗, 特别是要把“风水学”申报世遗, 得到韩国民众的大力支持, 然而“风水学”被许多中国人认为是迷信, 是糟粕。我国原创文化被侵占, 挑战我国文化合法性, 威胁我国文化资源安全, 也让我国文化走向海外面临更多的危机和障碍。

文化资源虽然实行全球共享, 但关健是文化资源内容的解释权不能被曲解, 否则就会失去文化的认同感。例如《花木兰》是我国传统经典故事, 在我国传统道德里, 花木兰替父从军这件事情即是至孝的典范又是女中的豪杰; 而在美国迪斯尼动画公司于1998年制作出品的《花木兰》中, 花木兰替父从军仅仅是一个妇女自由精神的体现。美国版《花木兰》讲述主人公花木兰勇于突破传统意识框架束缚, 追求个性解放, 努力挑战自身, 抗击社会及外来压力, 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 表现了美国式的现代精神理念。美国对《花木兰》的重新解释, 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和重视。

6. 庸俗文化污染威胁文化内容安全

当前娱乐的低俗化、 泛滥化, 在颠覆和消解精神文化之后, 正无声地吞噬着民族的灵魂, 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例如: 毕淑敏的小说《拯救乳房》原名是《癌症小组》, 是国内第一部以心理治疗为内容的长篇小说, 叙述乳腺癌患者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可是由于出版社认为“读者一看‘癌’字就会生抗拒之心”, 为了让大家都来读这本书, 毕淑敏不得不妥协, 把书名改为《拯救乳房》, 但作家自己也认为这个名字用上去以后“自己难受到做噩梦”, 说连她的一些朋友说起《拯救乳房》这个名字也总是磕磕绊绊的, 不太说得出口的样了。[9]

7. 西方网络文化入侵威胁文化信息安全

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互联网上设立了近百个中文网站, 对中国实施全方位、 全天候、 不间断的舆论战, 企图利用网络特有的穿透力突破传统的国家概念和框架, 以近似强制的方式加强对华文化渗透, 从根本上动摇中国传统文化。[10]美国互联网协会主席唐·希思说: “如果美国政府想要拿出一项计划在全球传播美国式资本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的话, 那么, 互联网就是最好的传播方式。”[11]

三、我国文化安全的对策

发达国家对其它国家进行文化渗透, 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的。资本主义在经济领域的强势地位造成他们在文化领域的强势地位, 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强大为他们的文化领域渗透战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 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 “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 强权政治的压力, 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 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 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12]356

(一)发展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国家文化安全的基础。一个国家的文化形态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 因此, 发展经济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基础, 在知识经济时代, 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如美国2001年文化产品出口达700亿美元, 已超过汽车与航天产品的出口。西方有许多学者认为, 未来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不再是制造业, 而是文化产业。

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 但在过去, 我们以办事业的方式来保护和继承文化资源, 而没有看到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社会经济资源, 结果导致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却是文化产业弱国。因此, 要从根本上摆脱在文化产业方面被动挨打的艰难处境, 就必须从整个国家战略的高度, 构建我国的文化产业体系。

1. 调整文化产业结构, 组建文化产业集团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美国和欧盟已经基本解除了通讯业、 传媒业和信息产业之间的行业壁垒, 完成了“文化传媒产业”汇合的文化产业革命; 目前正进行针对“文化内容产业”的第二次文化产业结构重组, 打破传统文化产业的分工方式, 以争夺国际文化竞争的领先地位。这可作为我国文化结构调整的借鉴。目前, 我国中央广播电台成立传媒发展总公司, 中央电视台开办中国网络电视台, 新华社成立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从而打破文化产业的分工方式。2010年1月13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广播、 电视、 互联网三网融合, 开始打破传媒产业的行业壁垒。

2. 发展创意产业, 转变文化产业增长方式

知识产权、 货物贸易、 服务贸易并列为世贸组织的三大支柱。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及文化企业之间竞争的主要手段和工具。

当前我国应该加大文化产业投入, 占领文化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根据文化产业升级的技术路径: “制造——应用技术研发——基础技术研发——工艺创意”, 我们应该全面推进“基础技术研发”和“工艺创意”, 大力发展“创意产业”, 才能实现文化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保持文化的民族性

保持文化的民族性是国家文化安全的力量源泉。保持文化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也是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情感、 价值、 道德、 审美观, 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价值认同, 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当然, 成熟于封建时代的中华传统文化, 也有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糟粕, 需要批判和扬弃。总之, 我们要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 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在国际版权贸易中, 我国出现巨大的贸易逆差,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缺少“创新”的成果。我们大量引进西方的各种文化、 学说、 思潮和影片, 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结果却影响和制约着我国文化界的原创能力的焕发。因此, 要全面构筑国家文化安全体系, 推进国家文化创新能力建设, 着眼于更新思想观念, 加强理论创新, 克服对西方现代文化的依赖, 立足于中华文化所传承的思想文化资源, 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 创造中华文化的新概念、 新理论, 重新找回中华文化创新能力的自信。

1. 思想体系创新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建设社会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2. 制度体系创新

党管意识形态, 是我国的根本文化制度, 但如何管, 却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具体体现为党政分工、 政企分开、 管办分离。不断完善我国当下的文化制度规范体系, 从根本上解决国家文化管理政出多门、 职能交叉、 利益重叠。

3. 文化管理体系创新

国家文化管理体系创新是维护文化安全的前提条件, 是国家文化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我国应当建立新的文化管理体系, 避免出现管理漏洞。近年来我国互联网色情信息传播泛滥, 就是管理漏洞的一个典型例子。

4. 文化原始创新

任何形式的文化引进, 都不能代替本土文化的原始创新。本土文化创新, 是保持和弘扬个性化的文化创新。

(四)文化立法

文化立法是国家文化安全的保障。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国家集团, 甚至包括西方发达国家集团内部, 为了各自国家的民族文化利益, 纷纷采取文化保护主义政策和建立防范机制。澳大利亚的文化产业委员会建议政府在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基础上, 建立和创建“文化防火墙”制度。例如, 加拿大为保护本国文化, 1999年2月实施了C-55号法案, 该法案规定: 加拿大企业不得在加拿大发行的外国期刊上做广告, 否则将被处高额罚款, 其目的是切断美国期刊杂志在加拿大国的财路, 从而达到保护本国文化产业的目的。[13]因此, 我们要在政府牢牢掌握国家文化主权的前提下, 通过建立健全的文化法律体系, 根据WTO有关文化投资自由化的原则, 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实际出发, 适当放开文化市场经营权, 使各种国际文化金融资本和跨国文化集团, 在我国境内, 在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从事文化产业的合法经营。要在对我国文化发展基本国情广泛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 通过对国际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其以各种渠道影响; 对进入我国文化市场所可能导致对我国文化产业、 文化市场发展构成的威胁; 特别是可能引发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构成灾难性后果的不良趋势分析。及时而准确作出预告性和警示性反应, 启动相应的国家机制, 运用法律的、 行政的、 市场的和经济的及其它文化安全管理手段, 把那些可能对我国文化及其产业发展造成生存和发展危机的因素和力量, 牢牢控制在安全警戒的 “红线”之内。

(五)制定国家文化信息技术标准

在信息化时代, 信息系统安全关系到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目前, 由于核心技术缺位, 我国信息和网络安全很脆弱, 许多应用系统处于不设防状态。因此要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建设我国文化信息技术标准。

(六)维护中华文化遗产的解释权

组织专家用现代汉语和其它外语翻译我国古曲文化典籍, 弘扬中华文化, 维护中华文化遗产的解释权。中华文化是5000年历史的积淀, 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道德规范、 审美趣味、 创造才能、 思维方式和理想追求。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

(七)实施文化外交, 弘扬中华文化

在国际文化外交中, 互办文化年; 利用孔子学院传播中华文化; 在国际文化贸易中, 要发挥中华文化资源优势, 弘扬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无论是昆曲南音被列入联合国“人类口头文化遗产”名录, 还是《卧虎藏龙》获奥斯卡奖项, 都是由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随着我国经济军事的崛起, 我国的国际地位也相应得到提高。于是中国文化和语言重新获得了周边国家的重视。韩国从2000年开始恢复使用汉字, 并在中小学推行1800个汉字教育; 日本也开始让学生重新学习汉语, 每年都有数万日本学生接受汉语水平考试; 而越南因为要与中国发展边境贸易, 汉语也成为越南的热门外语; 新加坡政府近些年来倡导民众“讲华语运动”, 新一代华人使用普通话的现象日益普遍。可见, 新一轮的汉语热, 表明我国的周边国家对我国未来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 周建标. 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6): 5-9.

[2] 王晓德. 美国文化与外交 [M].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0.

[3] 夏云珍, 王云飞. 简析冷战后的美国文化霸权 [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4): 4-7.

[4] (美)布热津斯基. 大棋局 [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 周建标.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1-8.

[6] 黄立志. 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N]. 光明日报, 1999-07-22(04).

[7] 王倩. 数字电视如何避免重蹈DVD覆辙 [J]. 华夏星火, 2004(8): 7-8.

[8] 王岳川. 大国文化创新与国家文化安全 [J]. 社会科学战线, 2008(2): 221-222.

[9] 廖仲毛. 拯救书名 [N]. 中华新闻报, 2003-06-23(8).

[10] 唐克超. 网络时代的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J]. 现代代国际关系, 2008(6): 59-62.

[11] 佟军. 美国文化渗透战略及其影响 [J]. 现代国际关系, 2008(9): 49-51.

[12]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13] 朱嘉平. 外国期刊进国门企业不得做广告 [J]. 广告大观, 1999(4): 59-59.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