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姓氏差异的分析
2010-08-15高慧燕
高慧燕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8)
中日姓氏差异的分析
高慧燕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8)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长期友好往来的历史。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有着很深的影响,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中日姓氏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中日姓氏;差异;原因
一、中日姓氏的数量
日本拥有 1.3亿的人口。据调查,20世纪 80年代的日本大约有 14万个姓氏,平均每个姓氏有 1000个人在使用。[5]
那么,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究竟有多少姓氏呢?先秦时代的姓氏书籍《世本》中记载了 18姓 875氏,其中的绝大多数今天仍在使用。两汉以后,由于少数名族的姓氏的改革,出现了大量新的姓氏,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姓氏。2002年,中国科学院遗传和发育生物学研究院的副研究员袁义达先生的研究显示:最多的时候大约有 22000个,其中就包含了历代少数民族的姓氏。[6]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姓氏逐渐消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的最新研究表明,现代中国人使用的汉姓有 4100个左右。
二、日本人的姓氏
2.1日本早期姓氏的起源[3、P62]
日本现存的姓氏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其中大部分是从平安时代到室町时代呈爆发式的增长的,在此之前姓氏是受到限制的,这些古代的姓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类:天皇赐姓的皇族姓氏。天皇和皇室成员是没有姓氏的。所以,从皇室家族分家时,天皇赐姓给他们使他们在天皇的统治下自立门户。例如:源、平、橘等就是平安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赐姓皇族。
第二类:古代豪族的姓氏。在古代,天皇也只不过是豪族中最有势力的一族而已,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有实力的豪族。例如:除大和地方的苏我、物部、大伴等之外还有冈山县的吉备、群马县的毛野等。地方上也有许多豪族。
第三类:渡来人的姓氏。4世纪以后,出现了一些外来人群,他们由于在比日本先进的朝鲜和中国进行权利争夺是失败而逃亡日本,这些人有着先进的技术而受到重用。例如:被称为汉代弓月君后裔的秦氏就居住在现今的京都市的太秦,并移居全国各地。土佐的战国大名·长宗我部氏也是秦氏的后裔。
第四类:神宫的姓氏。在古代,宗教和政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全国有势力的神社都有专门掌管神事的家族,并独立发展。宇佐神宫 (大分县 )的宇佐氏、阿苏神社 (熊本县)的阿苏氏、出云大社 (岛根县)的出云氏等就是其典型代表。
2.日本姓氏的分类
日本人的姓氏一般分为以下八类。
第一类:地名姓氏。日本人姓氏中最多的还是源于地名的姓氏。这是由于一些由京师移居地方的人,他们一般都以居住地取姓。尤其是长子之外的孩子们,在分家独立门户之后就搬到新的住处,他们又以新的居住地名取了新的姓氏。此外,还有不少以本家周围的地方为姓氏进行分家的权势家族。地名姓以特定的地名作为发源地,所以比较容易找到它的根源,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同一地名的地方有很多。例如:“石川”就有多出,所以就出现了各地的“石川”之姓。[3、P62]
第二类:论出身和功绩的大小的赐名姓氏。日本自古就有赐姓的习惯。在古代,赐予有皇族血统的人“真人”“朝臣”等姓,贵族则赐予“臣”“连”等姓。没有姓氏的人就不能担任从中央到地方的任何官职。[3、P61]
第三类:由家族的发展而分化出来的姓氏。比如说,藤原氏是一个大的豪族,其下有许多支脉,为了表明他们是藤原的子孙,就以“藤”字为主,分别衍生出,伊藤、加藤、佐藤、远藤、江藤等支姓。[3、P63]
第四类:地形姓氏。地名姓中有许多是根据地形来取姓的。日本山川较多,,所以就把平地尽可能地开垦为田地,因此,以山、川、田取姓的人就特别多。由于同样的地形就有可能会取同样的姓氏,要查询他们的根源就比较困难[3、P63]。
第五类:职业姓氏。与现代不同,江户时代以前的职业是世袭的,所以有很多人把自己的职业作为姓氏。比如说,养狗的就姓「犬養」,管理朝廷财政的就姓「大蔵」,管理庄园的就姓「荘司」。室町时代以后,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以买卖字号为姓氏的现象。即以自己的出生地加上「屋」和字号混合而成的姓氏。明治时代以后,将「屋」变为「谷」的现象也很多,这就使得单从字面上就看不出来他们的职业了。[3、P63]
第六类:宗教姓氏。在日本不仅有佛教还有基督教,痛一个人有可能同时有几个宗教信仰。而且,这些宗教已经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生了根。所以,在姓氏中也出现了和宗教相关的姓氏。“功德林”就是如此。“功德”一词源于梵语,指行善所获之果报。“林”是比喻积累的功德想树林一样多。祖先为了一起称赞功绩和人德就把“功德林”作为姓氏了。[1、P126]
第七类:由技能产生的姓氏。以前有个贵族阶级的人热衷于研究海洋。他的家族中有一个人善于通过波浪来预测天气预报。贵族就对他说“你是日本第一的天气博士,从现在开始你就叫日本一吧!”他觉得这么高贵的姓氏怎么也用不惯,就把一去掉,所以“日本”就成了他的姓氏。[1、P126]
第八类:由传说产生的姓氏。日本人的姓氏中有许多带鬼的。如:“鬼头”“鬼王”“鬼首”等,据说鬼是看不见的,它可以对人施展各种魔力。人们觉得只要在姓氏中加个“鬼”字就能发挥超人得力量。[1、P126]
3.日本人姓氏的变迁
从历史学角度来看,日本人的姓氏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氏姓制度》来进行研究。大和朝廷统一日本以后,为了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就必须把地方上的诸豪族纳入其支配范围内。因此,大和朝廷就采纳了姓氏制度。根据贵族们的门第和势力分别赐与“臣、连、君、值、造”等姓,作为区分身份和地位的标志。[3、P60]
在日本,氏的产生要早于姓。氏本来是对有共同的祖先和血缘关系的人群的称呼。在氏姓制度下,连没有血缘关系的被征服者也成为了氏的重要组成人员。[3、P60]
到了平安时代,出现了“苗字”的称呼。它是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的氏族分成若干个家庭,这些家族一般以其职业或居住地相称。如菅原氏的祖先曾是制作陶器的土师氏,居住在一个叫做菅原伏见的村庄就被称作“菅原氏”。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在庄园制度下获得土地的名主,为了显示他是土地所有者,就给土地加上自己的名字,把所有地称作“名田”。
到了幕府时代,苗字在武士社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显示他们的身份地位。苗字逐渐成了武士特有的称呼。室町时代,平民有苗字的人非常少见。江户时代,苗字成为了贵族和武士的特权。有没有苗字成了区分武士和其他人的标识的一种。进入明治时代后,新政府觉得作为一个近代国家,有必要掌管所有公民,所以在明治三年颁布了《平民苗字许可令》,第一次容许一般平民可以有自己的苗字。为了彻底贯彻这项政策,明治八年 (1875)年又颁布了《苗字必称令》,从此以后所有的日本国民就都有了姓氏。[5、P178]
总的来说,日本的姓氏发展经历了一下三个阶段:贵族拥有氏和姓?仅贵族和武士容许有苗字?法律规定全民必须使用苗字。[4、P190]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人的姓氏不是用来标识人们的血缘关系,而是作为区分人的身份和地位的标志。明治维新以后,它又作为区别人与人之间的符号而存在。
三、中国人的姓氏
1.中国人姓氏的分类
中国姓氏的起源非常复杂,参考各类文献总结如下 :[2、P233]
第一类:把祖先所属母系氏族的称号作为姓。如:相传周族人的始祖姜源踩了熊的足迹而受孕,生了他们的祖先后稷,就把族的名称改为“姬 (熊的足迹的象形字)”。后来周族人就把姬作为他们的姓。
第二类:把国名作为姓。如:周天子分封了管、蔡、曹、霍、魏等数百个诸侯国,这些诸侯国的子孙就把祖先的诸侯国名作为了他们的姓。
第三类:以祖先的名或字为姓。如:周代宋国的王子目夷的字为子鱼。他的子孙就把鱼作为姓。郑国王子偃的字为子游,他的子孙就姓游。
第四类:以祖先的官名或爵名为姓。周代把管辖教育的官称为“司徒”,管辖军事的官成为“司马”。周代的爵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种。他们的子孙分别把他们的官名或爵名作为了姓。
第五类:以祖先的谥号为姓。在古代,帝王或名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的业绩赐予一定的称号。如:“文、武、昭、穆、康、庄”等,他们的子孙就把这些谥号作为姓。
第六类:以祖先的居住地为姓。如:战国时齐国的大夫住在都城的四角‘东郭、南郭、北郭、西郭”,他们的子孙就把这些居住地作为姓。
第七类:以祖先的职业为姓。如:古代把制陶业称为“陶”,屠蓄业称为“屠”,他们的子孙就把这些职业作为姓。
第八类:把祖先所崇拜的动植物或自然现象作为姓。如:龙、马、牛、鹿、杨、柳、雷、云等。
第九类:民族融合过程中形成的姓。根据中国历代的汉文献记载,我国姓氏共有 5730个,其中复姓有 2000多个。如:“呼延”曾今是匈奴贵族的姓,“尉迟”是古代新疆塞种人的姓。虽然这些古老的民族已经消失了,但是他们的姓氏依旧保存在汉族中。一方面由于当时少数民族通知中原以后曾出现过“汉姓胡化”的现象。如:北周时代的“蔡、张、周”就被改为了“大氏稽、叱罗、车非”等胡姓。
2.中国人姓氏的历史变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姓和氏在最初是区分使用的。姓代表的是有共同血缘关系亲属,它是在古代的母系氏族社会中形成的。当时,人们都以母亲为中心,同一母亲的子孙组成一个社会团体,称之为母系氏族。。同一氏族内部不能通婚,所以婚姻关系只能在不同的氏族间进行。为了使婚姻有所区别就都用自己氏族的称号,这就是最原始的“姓”。氏的产生要晚的多,当时由于同一氏族的子孙后代繁衍人口激增,需要分家居住,他们就都使用自己家族的称号,这也就是最初的氏。夏、商、周以来,夫子给和自己相同和不同氏的臣子分封领地,这时的氏是表示地位和贵贱用的。[7、P49]
但是,这时拥有姓和氏的只是贵族阶级。姓氏在庶民中得到普及是在秦一统天下之后的事情。之前的姓氏制度随之渐渐失去它的威严性,到了前汉,姓和氏基本没有了什么区别。姓和氏统一以后中国的姓氏制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中国的姓氏制度在汉代就趋于完善,汉族大部分的姓氏都是有秦汉时代的氏演变而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有些姓氏就渐渐地消失了,同时有出现了一些新的姓氏。总的来说,中国人姓氏的种类和数量没有急剧的变化。虽然汉代产生了一些新的姓氏,但是他们都没有形成大姓。也就是说,现在中国流行的姓氏在秦汉时代就都已经产生了。[4、P186]
四、中日姓氏差异的原因
中日姓氏有很大的差异,那么这些差异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正文通过对中日姓氏的起源,历史变迁等方面的对比研究现将原因总结如下:
第一:中国的姓氏比日本姓氏产生的早。在姓氏产生的初期,姓和氏是有区别的,三代 (夏商周)后,姓和氏逐渐趋同,并在庶民中间得到普及。中国的姓氏反映人们的血缘关系,并且采取父姓方式代代相传。而且中国人使用的姓氏在秦汉时代就已产生,并一直沿用到现在。所以可以说中国的姓氏具有“延续性”。
日本的姓氏产生与四世纪,并且使用它是贵族的特权,但这时还没有在庶民中得到普及。明治八年 (1875年)政府颁布了《苗字必称令》,规定每个人都必须有姓氏,人们就慌乱地以地名或周围的物名创造了许多姓氏,所以可以说日本的姓氏具有“突发性”。
第二:中国人的祖先意识强烈。中国人经常把“站不改名,坐不改姓”挂在嘴边,并且把“光宗耀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讲究“不忘本”,所以祖先的姓氏就以父姓代代相传,擅自改姓就会被认为是背叛自己的祖先。可以说,对祖先的尊敬是中国姓氏能够稳定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的女性婚后依然保持自己的姓氏也是这个原因。不丢到姓氏是为了保留自己的本源。
与中国不同的是,直到明治维新,苗字代表的是家族,不表示个人。所以日本人姓氏的历史可以说是家名的历史。从日本人的家名可以想到他的社会地位和祖先的遗业,而中国人觉得自己的姓氏是祖先生命存在的延续。
正因为日本人的苗字是作为家名存在的,所以才与中国的姓氏形成了很大的差距。中国的姓氏是属于同族的全员,而日本的姓氏只属于家名的继承者。所以,日本人同族不同姓,即使有血缘关系的人也有可能不同姓,如:日本大部分的女性结婚后就随夫姓,于是同胞姐妹在结婚后也变成为不同的姓氏。
[1] 耿铁珍 .日本人姓氏起源及其中国文化烙印[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0(3).
[2] 鲁宝元 .中国语和中国文化[M].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
[3] 李抗美 .日语学习与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杂志社,2007(3).
[4] 李卓 .中日家族制度比较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4.
[5] 王银芳 .中日姓氏数量的差异性及其原因[J].浙江大学学报,2007(6).
[6] 袁义达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
[7] 程裕祯 .中国文化要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8] 完颜绍元 .中国姓名文化[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
On the D ifferences of Ch ina and Japan’s Last Nam e
GAO Hui-yan
(X ian International Stud iesUniversity,X i’an 710128,Shanxi)
China and Japan are neighbors narrow strip ofwater,They have a long history of friend ly exchanges,and Chinese culture has a deep impacton Japanese culture.There aremany sim ilaritie between them.China and Japan’s surname in number show ing great differences.
China and Japan’s lastnam e;d ifferences;reason
G04
A
1671-5004(2010)06-0087-03
2010-12-02
高慧燕 (1985-),女,陕西榆林人,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 2009级日语专业的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