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驱动型产业集群形成机理探析
2010-08-15曾岚婷薛孟娟
□文/曾岚婷 薛孟娟
产业集群不再只是中小企业的专利,这种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不但在全球范围内盛行,而且也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关联。传统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和跨国公司摆脱不了关系。一方面中小企业集群能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优势,如当地的中小企业集群将低成本、高效率地与跨国公司的销售网络和品牌有机结合起来,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合作开发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又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升级,如以跨国公司为核心集聚起来的大量从事相同或者相关本土配套企业,产生了一系列的辅助机构和支撑体系,在该地区足以形成跨国公司驱动型的产业集群。
一、跨国公司驱动型产业集群的定义
跨国公司驱动型(MNC-driven)产业集群是指以跨国公司为核心配合大量本土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围绕主导产业分工协作,并在东道国某一区域内集中的产业组织。与中小企业集群最大的区别之一是集群并非完全自发演化而成,而是借助外力推动的作用。有学者从产业集群形成的推动力出发,把产业集群分为自发型、政府推动型和外资推动型三种类型。而跨国公司驱动型的产业集群是属于典型的外资推动型。它的形成大都以依赖型为主,即依赖于一个或若干个核心企业,而这些核心企业就是带动产业集群形成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存在又能进一步吸引本土企业进入,彼此相互作用促进MNC-driven产业集群的形成。
一般来说,这种跨国公司驱动型产业集群具有自身的特征:第一,这种集群在东道国某些具有竞争优势或发展潜力的区域形成;第二,集群内以跨国公司为核心企业,跨国公司在产业集群中处于主导地位,大量本土企业处于从属地位;第三,在产业的分工协作中,跨国公司掌握核心技术,负责产品高价值链的环节,而本土企业多数做跨国公司外包出来的低技术环节或相关的配套服务;第四,产业集群的相关支撑机构,包括东道国的政府部门、学习研究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等也被纳入集群内部。
二、跨国公司驱动型产业集群形成的机理
从MNC-driven产业集群在东道国的动态演进着手分析,阐述MNC-driven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跨国公司的“生态圈”效应、跨国公司的“寡占反应”、跨国公司的强化效应和东道国政策诱致的路径依赖效应。
1、跨国公司的“生态圈”效应。产业生态圈效应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把一个或几个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智力和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知识技术、资本、上下游配套企业和物流交通等资源如同生态圈的不同物态一样按顺序有机地排列在一起,使区域内的企业能够发挥核心竞争力,同时发挥集聚效应。以组群式整体迁入东道国或者以重建式部分进入东道国的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组成的“生态圈”,一般其内部都已经形成功能明确的分工合作体系,共同协作产业发展,这种“生态圈”的特殊组织形式强化了产业配套的效应,降低了企业间的交易费用,与此同时又保留了柔性生产的优点。该区域内的单一或几个相关核心大企业以及周围众多中小型辅助企业和社会支撑机构的出现,使集群内的核心产业链得以延伸和细化。
在集群内部的产业链中,下游产业的厂商为了节约运输成本,获得市场的外部性,会把厂址定位于核心生态圈的区域,享受大企业生态圈效应带来的好处,这样在集聚区域内,下游产业形成上游产业的市场。核心跨国公司也会对研发创新、基础设施等投入资本,并造就大量熟练劳动力和商务服务,从而在产业集群内形成了完整的上下游产业和配套服务企业,围绕核心产业又将出现大量的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等,它们以跨国公司为中心按顺序排列成产业的上中下游圈体层,形成了一个产业生态圈,即跨国公司的“生态圈”效应在东道国形成了产业集群。
“生态圈”效应的产生多半起因于跨国公司和东道国的技术差异,由于东道国某区域具有大量的技术人才和科研机构,劳动力廉价,潜在市场空间大,跨国公司为了使产品和技术富有本土特色,符合东道国市场的需要,将相关技术部门或子公司直接设在东道国,从而利用东道国的产业集群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比较典型的是我国台湾最大的电脑生产企业宏基集团,在苏州昆山出口加工区落户了,同时跟进了几百个相关的中小型配套企业,形成了一个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
2、跨国公司的“寡占反应”。跟随性和互动性是“寡占反应”的突出特点。跟随性使的如果有一家跨国公司成功入驻东道国某区域,同类或相关跨国公司随即就会跟进该区域,由此使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集聚出现一种“群生现象”。而集聚的企业由于有类似的行业背景和专业知识,它们在地理上的邻近能享受到明显的规模效益和知识溢出效益,从而避免对方的行动给自己带来的竞争风险,保持彼此间的力量均衡;互动性使得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东道国以后,引发东道国中小企业的产生和集群。为了发展该区域的核心产业和区域经济,政府部门除了为该区域提供良好的公共设施和交通条件还会为跨国公司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在这种逐步成型的产业集中趋势下,本土企业也迅速涌现,它们与跨国公司建立生产联系,扶助跨国公司生产配套产品。与“生态圈”效应不同的是,这些新兴的本地企业不仅仅和一个跨国公司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它们会与多个跨国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而不断加入的跨国公司对原料供应商和其他配套厂商产生的更大需求,又引发同类型的本土企业在区域内集中,为跨国公司做配套服务,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集群。
“寡占反应”的出现往往源于跨国公司的低成本战略和生产制造部门与母公司脱离的发展方式。产业集群内部提供了专业的原材料和人力、技能市场,有利于企业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3、跨国公司的强化效应。除了从跨国公司的主动行为为先、产业集群形成为后的角度分析其形成机理,跨国公司的强化效应是从相反的角度分析,即在东道国的某区域已经形成了初步规模的产业集群,由于跨国公司的进入,促进了产业链的细化,加强了各企业之间的协作分工,加速了新技术在产业集群内的扩散,提高了产业集群的产品技术含量和创新速度,使东道国的产业集群从低级向高级层次演进。
跨国公司的进入能带来大量资本、先进的技术以及经过专业训练的技术人员和富有国际市场营销经验的管理人员,能够进行各项资源的最佳配置,弥补该区域在发展产业集群中国际化经验不足的缺陷;同时,由于跨国公司有完善的国际化市场营销渠道和网络组织,能够为东道国集群企业生产的产品打开销路,使得东道国的生产销售体系通过跨国公司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因此,跨国公司既能在东道国产业集群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该区域的产业集群升级,使得产业集群区域范围扩大,区域竞争力增强,各企业之间产生强烈的外部性。
这种机理形成的产业集群类型,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构成集群的双核心。跨国公司的核心地位建立在自身的技术、资本和管理优势上;本土企业的核心地位来源于自发形成的本地网络和供销渠道。集群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更好的投资机会和收益,同时集群区域也会因为跨国公司的进入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使东道国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均受益匪浅。
4、东道国政策诱致的路径依赖效应。对外招商引资是地方政府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战略。在早期,东道国利用劳动力优势和自身的进出口等优势,再配合优惠的外资企业政策措施,吸引少量小规模的跨国公司分支机构进入。随着对投资环境的熟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当地,这又形成了完善的生产网络体系,进一步吸引了技术越来越高的企业进入。这种自我加强机制表现的非常明显。政策这一“特定要素”是MNC-driven产业集群的诱因,它和地理区位优势相结合吸引了小规模外企的进入,这种进入对其他投资者所起到的示范效应是十分明显的,投资环境的相关信息通过这些初期的外资企业传播开去,这就大大降低了未来跨国公司关于该区域投资环境、利润回报、政策风险、市场状况等信息的搜索成本,从而降低了投资风险和区位选择成本,引发其他跨国公司的大规模进入。跨国公司在区位选择中,为了规避风险和降低信息搜索成本,通常会选择同一产业其他外资企业已经集中的地方,形成区位选择的路径依赖,这种路径依赖最终表现为在东道国形成MNC-driven产业集群。
当跨国公司的引入达到初步规模时,东道国政府会鼓励本土企业进入该区域,这样做一方面使本土企业在跨国公司集中的区域获得初步的规模效益和技术溢出效益,提高本土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本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跨国公司获得了产业链上的配套所需,节省了运费,减少了跨国公司的搜索成本,逐步形成组织完善的产业集群形式。
三、结语
MNC-driven产业集群的形成并不单单拘泥于某一个特定的机理,有些集群可能是几种机理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因此,在具体分析寻找跨国公司产业集群形成的机理时,就要多方位综合考虑。尤其在我国多方位招商引资,大开国门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下,要对形成的跨国公司驱动型产业集群的机理进行多角度探讨,以利于我国各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
[1]薛求知,任胜郭.论跨国公司与集群的互动关系[J].学术月刊,2003.5.
[2]秦岩,代志鹏.试析我国产业集群中的跨国公司 [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3]刘宁.跨国公司进入对我国的市场结构效应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学院,2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