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唐代转运仓布局变化的原因
2010-08-15任立鹏
任立鹏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试析唐代转运仓布局变化的原因
任立鹏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在唐代,作为和漕运紧密相关的转运仓的布局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的变化:唐前期 (开元二十二年以前)、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政府的需求、唐后期特定的政治军事环境以及江南经济的崛起都是影响转运仓分布变化的重要因素。
唐代;转运仓;布局
有关唐代仓廪问题的研究,近些年来比较受学界的重视。不少学者利用文献资料和近几十年来出土的文物资料,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这些研究有的侧重于对仓址的考证,有的侧重于对仓廪的职官考证和管理制度的研究。笔者试图利用已有史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来对这一问题进行说明,以期能够将该问题的研究推向深入。
一、唐代转运仓布局变化概述
唐代的转运仓布局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唐前期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漕运改革以前):
提到转运仓的布局,就不能不提及漕运。转运仓的布局总是同漕运线路有着密切联系的。隋末由于战乱,使得原先的漕运和转运仓设置体系受到了很大的破坏。据张弓先生研究,尽管早在太宗贞观时期已有河、渭漕运线上的个别转运仓开始运营,但当时的整个转运仓系统尚未恢复。到了唐高宗时期,朝廷开始对转运仓的布局放手进行整顿。首先是在咸亨年间,唐廷恢复了河渭转运线,史载“咸亨三年,关中饥,监察御史王师顺奏请晋、绛州仓粟以赡之,上委以运职。河、渭之间,舟楫相继,会于渭南,自师顺始之也”;接着,在这条漕运线上或新建、或重修了若干个仓:在东都洛阳城内修建了含嘉仓,在长安附近设置了渭南仓,重修了隋代的虎牢仓、洛口仓、太原仓和永丰仓。与此同时,还在东都外围修建了柏崖仓,重建了河阳仓。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整顿,唐王朝初步恢复了隋代以来的河渭转运仓系统的运营活动。
这一时期,漕运线上的转运仓布局特点是几大主要转运仓都是沿着河、渭转运线呈一条水平的带状分布。特别是在东都洛阳附近,转运仓的分布异常密集,洛阳城内有含嘉仓,北有柏崖、河阳二仓,西有太原仓,东有虎牢仓 (武牢仓),实为这条水平带上的一大核心枢纽。这一时期含嘉仓为全国最大的粮仓,这同洛阳作为大运河的交通枢纽地位是相一致的。这样一种分布的格局直到开元二十二年裴耀卿主持漕运改革后才被打破。
2.玄宗开元、天宝时期: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唐王朝在裴耀卿的主持下进行了漕运改革,转运仓的布局随之进行了调整:首先是新设了三个转运仓——在河、汴交会处设置了河阴县和河阴仓,在三门峡以西、以东分别置盐仓 (三门仓)和集津仓。其次是转运仓的重心发生了变化,东都不再是河渭转运线上的重心,其附近的回洛仓、河阳仓已经基本被废弃;河阴仓开始代替含嘉仓,日益成为当时最大的粮仓;太原仓因为唐前期以来转运余粮的不断积累,此时跃居为仅次于河阴仓的全国第二大仓。经过此次调整以后,转运仓的布局重心开始东移。
3.唐后期:
“安史之乱”的爆发以及后来的藩镇割据所引起的纷争,给唐王朝的漕运事业分别带来重大的打击及消极的影响,而这些自然也打乱了原先转运仓的分布格局。因而在唐代后期,中央政府一直在着力于恢复和不断调整转运仓的布局,借以加强漕运,以维持大唐帝国的生命线。在这个时期内,转运仓的分布格局上出现的显著变化,是转运仓的重心开始向南转移,转运仓的设置和分布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以河、渭一线为主的局面而向南延伸并形成了淮、汴线及江、汉线两条新的转运通道。位于淮南道的扬州和位于山南东道的襄州成为了此时转运线上的两大枢纽,大型的仓场在当时也已有所建成。除此而外,一些小型的地方转运仓也在这些沿线上形成。如当时的邓州内乡县,由于本身处在襄 -商 (襄州至商州)这样一条江汉转运线上,因而当地设有行市、黄润两个输场,以便暂时贮存转运之粮;元和九年,盐铁官李稼奏请在淮南都梁山上置仓,以利转运。
二、影响转运仓分布变化的因素
1.中央政府的需求。
唐代的转运仓分布格局在前后不同时期的变化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的,其中首要的一个就是中央政府的需求,即官方的需要。作为国家统治核心的关中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地突出,越来越难以维持日益增长的官俸和庞大的军队开支,因而对东部地区的粮食及物资的需求便日益的迫切,需要通过加强漕运等手段扩大这种输入行为,于是便要求对转运仓的布局进行调整、重置。如果说“贞观永徽之际,禄廪数少,每年转运不过一二十万石,所用便足”,中央政府的需求由于尚可以满足而不需要加强转运的话,那么到了高宗在位中期以后,一则因官僚机构的膨胀、官员俸禄增多,二则因边防战事吃紧,军费支出加大,就不能不采取措施了。高宗、武后时经常迁居洛阳,就是因为关中地区的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中央的需求了。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一时期几大转运仓在洛阳附近集中,以及为什么含嘉仓成为当时的天下第一仓了。同样地,由于中宗以后,国都迁回长安,以东都为重心转运仓布局已不能满足中央政府的需要了,所以调整转运仓的布局就势在必行了。这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含嘉仓在唐代后期是衰落了,至少是变得默默无闻了。
2.唐代后期特定的政治军事环境对转运仓分布的影响。
“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的两河地区、特别是今河北一带陷入了藩镇割据的动乱局面中,从而使得在唐代中前期一直较为稳定发挥转运作用的河、渭转运线受到了很大削弱,原先的转运仓布局格局体系也被破坏殆尽了。为了维持漕运生命线,唐王朝不得不考虑重新另开新线,重新布置转运仓系统。由此,江汉线和淮汴线两条南方漕路就在唐后期应时而起了,新转运仓也就相应地在这两条线路上形成了。又因为有了两条漕路,使得在割据军阀发生混战、切断了其中一条运输线时,另一条运输线仍能发挥运输作用,从而使得唐王朝不致坐以待毙。例如,“肃宗末年,史朝义兵分出宋州,淮运于是阻绝,租庸盐铁溯汉江而上……江淮粟帛,由襄、汉越商于以输京师”。
3.江淮、江南地区经济的崛起,导致转运仓布局重心的改变。
转运仓重心之所以会有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是同南方的经济,特别是江淮、江南一带经济的迅速崛起分不开的。由于中唐以后,北民南迁的浪潮加快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步伐,主要粮产区的分布格局也发生了逆转,由之前的以北方为主导变成了以南方为主导。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一些考古和文献资料来说明:考古工作者在 1971、1988年两次对含嘉仓遗址进行了发掘,两次一共出土了仓窖铭砖十三方,记载当时粮食来源地有冀、邢、德、濮、魏、沧、苏、滁、楚、越等州,其中大部分是属于河南、河北一带的州。时间是在唐前期,特别是高宗、武后时期。尽管我们不能仅凭几方铭砖上的输粮地点就认为唐代前期江淮一带的转运不重要,但起码说明当时的主要粮产区仍然为河南、河北地区。再有,据《通典》卷 12《食货十二·轻重》中所载的关于天宝八年全国各道的正仓、义仓、常平仓所贮粮食量,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正仓储粮量,河北道和河南道分别为 1821546石和 5825414石,而同期的淮南和江南道分别只有 688252石和 978825石;义仓方面,前两者的量是 17544600石和 15429763石,后两者则为 4840872石和 6739270石;常平仓方面,前两者为 1663778石和 1212464石,后两者为 81152石和缺载 (估计也不会太多)。亦可作为参考。然而,到了唐代后期,江淮、江南一带所能提供的税粮越来越多。权德舆曾经说过“赋取所资,漕挽所出,军国大计,仰于江淮。”杜牧也说:“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再加上由于北方河朔地区的为叛镇所据,陇右一带又陷于吐蕃之手,使其能向中央提供赋税和粮食的能力同前期比大大下降了。在这样的形势下,唐王朝要想维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加强对江淮、江南地区的掠夺,就必须调整转运仓的布局,因而在南方增设了扬州、襄州等大型枢纽性质的转运仓和都梁山仓、内乡输场等地方性转运仓场,以便加强对南中国的粮食以及其他物资的榨取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以上通过对唐代转运仓的分布格局的变化的简要概述及其变化原因的探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转运仓的布局变化是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是多种因素联合作用下的结果。
[1] [后晋]刘昫 .旧唐书[M].中华书局,1975.
[2] [宋]欧阳修,宋祁撰 .新唐书[M].中华书局,1975.
[3] [唐]杜佑 .通典 [M].中华书局,1984.
[4] [清]董诰等 .全唐文[M].中华书局,1983.
[5] 邹逸麟 .从含嘉仓的发掘谈隋唐时期的漕运和粮仓[J].文物,1974,(2).
[6] 沧清 .含嘉仓砖铭初探[J].考古,1982,(2).
[7] 张弓 .唐朝仓廪制度初探[J].中华书局,1986.
[8] 艾冲 .隋唐永丰仓考论[J].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2).
The Reason For Tran ssh ipm en t-storehouse D istr ibu tion A ltera tion In Tang D ynasty
REN L i-peng
(H istory A cadem y O fNorthw estUniversity X ian 710069,Shanxi)
In Tang dynasty,as a canal and 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ayoutof transshipm ent storehouse experienced three different stages of change:Tang p rophase twenty-two yearsago(JSL),sigh Kaiyuan Tianbao years,afteran.The centralgovernment’s demand,late Tang dynasty particular politicalandm ilitary environment and Jiangnan econom ic rise are the s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e transshipment storehouse distribution changesof important factors.
tang dynasty;transshipm ent storehouse;distribution
K21
A
1671-5004(2010)06-0065-02
2010-10-20
任立鹏 (1985-),男,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隋唐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