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图时代变动中的新闻摄影

2010-08-15张秉政

关键词:摄影

张秉政

(淮北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研究所,安徽 淮北 235000)

读图时代变动中的新闻摄影

张秉政

(淮北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研究所,安徽 淮北 235000)

多媒体时代给新闻摄影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媒体使用图片的理由有传播信息、印证、卖点、史料价值,还在于图像比文字更容易阅读,更加一目了然,更加具有视觉直观性。好的新闻图片,应当具备新闻价值和形像价值。网络媒体开启了新闻摄影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采取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方式将是新闻摄影发展的趋向。

读图时代;媒体;图片使用标准;新闻摄影;变革

“读图时代”是当今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之一,大众生活在影像包围之中,图像的铺天盖地已经使我们为之担忧,“信息污染”、“审美疲劳”特别是年轻人对影像的迷恋更令人堪忧,影像的作用在当今社会被空前地放大了!我们已经迎来了新闻传播的读图时代,新闻摄影已成为时代的宠儿。报刊媒体的视觉化、彩色化、图像化是大势所趋,时代必然。

一、媒体使用图片的理由

较为早期的西方传播学将一个完整的信息过程描述为:谁—→使用什么手段—→通过什么渠道—→传播了什么信息—→达到什么受众—→产生什么效果。后来随着传播学的发展,又增加了信息反馈的过程,新闻摄影信息传播基本上遵循了这个原则。

媒体使用图片的首要理由是什么呢?新华社曾璜先生对此作了扼要概括,摘要如下:

1.传播信息。(文字无法表达的视觉信息,如人的表情、长相、地形地貌等特征和图片中视觉符号之间关系等)

2.印证。(说明某事件确实发生,而且是如何发生的)

3.卖点。通过媒体销售,提高阅读率。(在版面上制造一个视觉关注的中心,如大美女)

4.史料价值,图片不像文字资料可以通过事后采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图片的资料获取是即时性的,刊载有图片的报道有较高的辑录价值和史料价值。(如:“老照片热”证明了图片的文献和史料价值)[1]

笔者认为媒体使用图片的理由还在于图像比文字更容易阅读,更加一目了然,更加具有视觉直观性。图片以色、形、质、线条等基本视觉要素为语言,将反映的事物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不仅一目了然,更是一见钟情。如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香港著名摄影家黄翔拍摄的一幅作品《十月的喜悦》,图像上三只公螃蟹,一只母螃蟹,盘子上还有一瓶茅台酒,其意不言自明,那是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痛恨,寓意深刻。

二、媒体需要什么样的图片

摄影作为艺术靠直觉。什么时间该按快门,瞬间的把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知识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生活经验的积累,摄影实践经验的积累,艺术修养的深浅,拍摄者观察分析事物能力的高下,造成照片的千差万别。

一张好的新闻图片,应当具备新闻价值和形像价值。就新闻摄影本身而言,衡量一张作品,首先要注意新闻价值大小,这是新闻图片吸引读者的关键所在。其中包括:

1.新闻价值的时新性——照片传达最新发生的形像信息。

2.重要性——是照片所传达的能产生全局重要影响或重要影响意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与读者切身利益相关联的事物。(如股票震荡、楼市、教育公平、就业、农民工生存、矿难等)

3.显著性——照片中所包含人物、场景、事件的动态,具有明显的吸引力(人与事件非同一般)

平常人+平常事=零

不平常人+平常事=新闻(如毛泽东在长江游泳;古巴总统卡斯特罗患了感冒;上海滩红得发紫的活宝——周立波。)

平常人+不平常事=新闻 (如杨丽娟事件;扳道员谭德定闻其子触电身亡仍立定接车;2009年湖北荆州市挟尸要价事件。)

4.接近性:是新闻事实,具有令人关切的意义。这种接近主要是指地理、职业、年龄、心理及利害关系方面的接近。如2010年6月在美国南部路易安娜州海上墨西哥湾发生原油泄漏事故,污染了海洋,对自然生物、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引起了当地驻民的恐慌。

形像价值大小:

一张好照片应具备“三力”和“二味”,“三力”:1.冲击力2.亲和力3.感染力;“二味”:意味与趣味。

常言道“一图胜千言”。新闻图片“图”的重要性就在于它的形像性。图片是靠形像说话,新闻事件的主体,新闻背后的内涵,新闻事件的信息均蕴涵于和浸泡于形像之中。新闻的内涵和新闻的意义因此可以说取决于图片的形像性。

这样认识是否会带来新闻摄影发展的误区,作为新闻摄影的两大要素,新闻价值与形像价值谁居第一位?(应当说新闻摄影中的新闻价值先于形像价值),但与媒体打交道后发现,无论是作者,还是编者,甚至读者,选择新闻图片时却往往选择图像的画面语言,视觉冲击力,也就说选择的是画面形像。客观实际上是把形像冲击力放在首位。

这种形像冲击力,从传播效果和审美效果两方面看,可概括为:视觉冲击力、亲和力、感染力等等。作为媒体使用的图片具备其一皆可刊发。具备诸多因素则可以成为大众喜欢的图片,甚至可称为优秀图片。近些年,关于媒体使用图片的评价标准随着新闻摄影报道技术素质和思想内涵的价值标准要求不断发生变化,受众对好图片构成的要求,随着审美的提高也越来越苛刻,越来越挑剔。作为优秀的摄影作品,窃以为在具备以上所说的视觉冲击力、亲和力、感染力(简称“三力”)还不够。一张优秀图片通过摄影人在摄取典型瞬间时还应当具备“意味”或“趣味”(简称“二味”)。同时具备这“三力”和“二味”的作品可堪称为优秀经典之作,甚至是传世之作。这种价值尺度应当很高,未免让从事新闻摄影的摄影人在当下摄影技术门槛越来越低、但拍摄好图片却越来越难的今天望而却步,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摄影虽不是艺术大门类,但要渴望成功并非轻松简单。下就“三力”和“二味”作一些简单解析:

关于视觉冲击力 什么叫视觉冲击力?是指利用摄影手段使人们通过视觉到思维这一过程所产生的震撼效果的作用力,它是图片对人的视觉的冲击和对人的心灵的震撼。同时,也是人对图片的主观的感受和认识。

图片《逃避美国凝固汽油弹的孩子们》(尼克·厄特摄,1972年),一个赤身裸体刚被美国凝固汽油弹喷烧的越南女孩沿着公路向镜头跑来,她张开双臂,面目扭曲,嘴里似乎发出撕心裂肺的尖叫。这张照片对越战的结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图片《墙》,2004年3月11日,一名巴勒斯坦老妇在约旦河西岸村庄拜特杜古抗议以色列修建隔离墙。

关于亲和力 词典里解释为“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相互作用的力”。从心理学的角度,它是在人与人之间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摄影是通过摄影语言表现人与人之间爱的情感。

图片《温总理铜川泪慰遇难矿工家属》(兰红光摄),灵堂悼念,遇难家属抚慰,传递着人民总理爱人民,发自肺腑的真情。

关于感染力 就是图片以摄影技术为手段,通过图像把新闻展示在人们面前,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有强烈的现场感、直观感和亲切感,也可以理解为作品瞬间吸引或瞬间震撼人心的内在情感的张力。

图片《冷暖相依》(安鹤杰摄),气候恶劣,风雪交加,摊点前的叫卖、红柿、秤交代了现场场景,主人公的职业、主人公使劲叫卖的面部表情,尽现沧桑生活的面孔,孩子蜷缩在父亲的怀里、姿势,漫天飘舞的雪花,背景阴暗潮冷的气息传递画面感人的力度之大,令人震撼。冷调与暖调对比的画面 (以冷调为主)在说话,道出生活的艰辛。画面简洁、精练,每一个细节都充分烘托主题,作品内涵丰富,堪称佳作,获第七届“亚洲风采”华人摄影大赛综合大奖是自然不过的了。

图片《别》(朱垣摄),“想见时难别亦难”,毕业晚会、鲜花、场景起到铺垫,为新闻升值。肢体语言丰满,“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画面充满着泪光、浓郁的师生情。

意味 一张好照片,它首先应该是一个精彩的瞬间,一个无法替代的或者令人惊讶的瞬间;这个瞬间不能太过于明确,一览无余;从诗学的角度上:“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中国绘画:“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种象外之象,味外之味。“庭院深深深几许”正是人们追求的美的体验,也是中国人造园的规则,这种照片可在一个值得较长时间保留在历史档案里,以及人们心灵中的瞬间。一张好照片,应当留给作者回味和思考,留给观者更大的审美空间,照片的二维平面空间应该有能力引领观众走向画面的深处。

图片《东德-柏林墙边》(1962·法·布列松摄),一个荷枪实弹的卫兵的背影,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一条腿,双手持拐而行的残废人,构成了一幅意味深长的画面,画面呈现出阴雨天气的灰暗影调,更加剧了这持续的对峙的气氛,画面上不同指向的路牌,更使画面的含义变得复杂而耐人寻味。大师的眼力、观察力我们不能不佩服,快门就在这样恰当的时间按动了,战争与和平的主题得到深化。

图片《纽约》(欧威特 (人像大师)1974年摄),欧威特常常运用别人从不运用意想不到的独特角度,以他那时刻警觉的眼睛和强烈的幽默感打量着人类的状况,他通过抓取过于狂热的不提防状态的人们,把这一切都揭示在胶片上。他的作品不需要别人注意。如果你一不小心,就可能完全沉浸在他的影像里,受到视觉体验的冲刷。画面中如此逼近的近景,如此富于人性的生活细节,令人回味,令人难忘。

图片《人生如茶》(张秉政拍于皖北临涣茶馆,2005年4月),品茶如品人生,这位老人喝的是下午茶,一位趴在茶房的老人,在曲终人散,人去茶凉,一人独坐,是悠闲还是无奈?画面中我们也许会读到一个悲凉的气息、冷寂的气息?老人社会的主题意义是否会得到一些加强?

趣味 新闻图片被采用一个新趋势:趣味性新闻图片采用率高

当新闻进入“同质化、选择化、网络即时化”时期,以主图多图、版式、互动作为吸引力的新媒体,新闻报道“轻松化、娱乐化、视觉化”趋势格外明显。所谓“趣味性”,包括轻松、幽默、意外、另类等艺术元素,它是新闻中的艺术形式。

新闻作品的价值一个来源:“趣味性”如新闻作品《里根总统遇刺》,“亲爱的,我忘了躲闪了……”(他躺在担架上对夫人说的话)

读者不喜欢报刊板起面孔说教,需要的是潜移默化,那些妙趣横生、兴趣盎然的新闻摄影作品,读者读起来便感到亲切,愉快和兴趣,不仅获得了信息,而且还会从中得到某种启示,既是学习又是娱乐。

图片《卖啤酒归来的男孩》(布列松摄),题材并不重大,但却是布翁脍炙人口的名作。它表现一个男孩:两只手里各抱着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走回家去,俨然像完成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主人公情绪十分自然真实,表现布翁娴熟的抓拍技巧功夫,后面的陪体虚化,与主人公小男孩表情相呼应。

三、当下已经开始的新闻摄影深度变革

作为传播手段的静态图片摄影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可谓是基因突变。曾几何时,网络媒体突然兴盛,流媒体飞速发展,3G时代的到来。2009年“网报合一”、“视频截图”、“3G时代”等关键词频频出现在受众面前,这已经预示着影像时代新闻摄影的深度变革,新闻图片传播不仅是静态的,也是即时的、动态的。

多媒体报道时代的新闻摄影态势:

1.网络媒体开启了新闻摄影发展的空间

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长期以区域市场为依托的传统媒体开始进军因特网,为了满足读者对信息多元化和海量性的要求,传统媒体实现了报网互动。与纸质媒体紧密联系的新闻摄影开始实现跨媒介传播。在报网互动的发展中,报纸的形式、内容都在发生变化,内容更新速度加快,容量增大,给从事新闻摄影的从业人员找到另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流媒体的不断升温

流媒体在信息技术领域骤然升温,流媒体是一种纪实新闻MV,它在传播过程中集视频、照片、声音、文字于一身,它对新闻事件报道具有全方位、多细节、信息量大、连续直观等诸多特点,它实现了在网页上即时播放视频的梦想,也实现了受众对信息时效性、可视性的要求,事实上,“视频新闻”也是互联网发源地——美国,即美国报业应对网络竞争的一个策略。在世界报业大国美国,多媒体报道已经走向成熟,有资料表明,早在2005年,《今日美国》有一半的摄影记者扔掉传统相机而改用HDV(高清DV)进行采访拍摄。这种新媒体技术不乏具有以上所言的自身优势,但也有些局限性,比如操作难度大、传播速度不够简捷,在许多特殊条件下HDV还达不到理想效果等。但在批量生产的日常新闻报道中,从HDV当中截取的单帧画面以可作为清晰的通栏新闻照片之用。在我国,《新京报》、《东方早报》等多家媒体已经开始成功使用HDV,《京华日报》流媒体频道推出了《高清第一现场》,制作产品均为高清晰度、数据小的现场新闻,给静态图像产品以补充。

3.3G时代的到来

从手机上获取当天的重大新闻或资讯,亦是受众阅读方式发生变化的一个实证。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即3G时代的到来,使得手机即时上网获取新闻视频成为现实,新闻成了真实的、即时的和动态的。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手机用户量已达6.8694亿,越来越多的网民依赖互联网获取资讯,手机网民预计在2011年底将达到6亿人。目前,中国移动自办报《新闻早晚报》收费用户人数已达到2300万,远远超过任何一家纸媒体。

被誉为“拇指媒体”的手机报不仅满足了受众享受到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传播,实现了新闻信息的快速多维阅读,还可根据需要在每天不同时段为受众提供较为精准快捷的信息,满足个性化需求,更重要的是,由于3G技术的突破,手机用户可以在新闻发生的同时就能向媒体或运营商传递图文,甚至是视频等信息。实际上,手机就成了一个信息发射器,手机受众则成为一个传媒人,直接参与新闻信息的采集和制作,好多历史重大事件以及突破事件,不少信息源来自于手机用户,如伦敦地铁爆炸案。3G时代的到来,带来信息生产方式的突进,信息来源更广,传播更快。

手机报的问世,使图片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大,移动媒体为新闻摄影记者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摄影记者的图片作品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

[1]曾璜.报道摄影[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5.

责任编校 边之

G210

A

1003-2134(2010)06-0079-04

2010-07-10

张秉政(1947-),男,安徽宿州人,淮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高校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摄影
摄影精选
梅(摄影)
摄影冷知识知多少?
夜垦
WZW—bewell摄影月赛
WZW—bewell 摄影月赛
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月赛
居建新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