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观都市主义背景下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景观规划模式探索

2010-08-15

关键词:城市边缘景观规划廊道

冯 艳

(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景观都市主义背景下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景观规划模式探索

冯 艳

(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探索景观都市主义背景下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景观规划模式,是目前中国城市及城市边缘地区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城市边缘景观规划模式是一种显露生态的语言,因其地理位置原因,则成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生产层面的斑块和廊道、生活层面的村庄聚落和生态层面的湿地这三方面景观规划模式进行探索。这些景观成为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的生命机制,用它来溶解城市,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

景观都市主义;新农村;斑块;廊道;城市边缘区

景观都市主义是一种新的关于城市和城市设计的理论,开始于北美和欧洲的景观设计和城市设计领域,是对建筑都市主义所产生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进行批判应运而生的。“景观都市主义描述了当今(城市建设)所涉及的相关学科先后秩序的排列,及景观取代建筑成为当今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对许多不同专业的人士来说,景观已成为一种透视镜,通过它,当今城市得以建造和延展。”[1]而当今的快速城市化,使城市的面积迅速扩大,人口不断增加,绿色覆盖率正在减少,相应出现许多社会和环境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选择了景观都市主义作为未来城市设计的方法论。因此,现在的城市建设关键是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山水格局的自然形态和过程,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系统;维护和恢复河流和海岸的自然形态和湿地系统;将城市郊区廊道与城市绿地相联系。通过这些景观战略,建立大地绿脉,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

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因其地理位置(范围为城市建成区外15km左右的环城地带),在景观规划上就显得非常重要,不能孤立地进行景观规划,要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来考虑。因为景观都市主义的湿地保护与建设、廊道的景观规划、建立多样性生态系统等,只有在城市边缘新农村地区才能够实现。把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城市边缘区新农村,为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保证,用其开放性生态景观来净化和补充城市化给现代都市带来的环境污染,将使其成为城市环境的净化器、稳定剂。因此,城市边缘新农村景观规划应抓好生产层面的斑块和廊道、生活层面的村庄聚落和生态层面的湿地等方面的景观规划建设。

一、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生产斑块景观规划

斑块(patch)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应该强调的是,这种所谓的内部均质性,是相对于其周围环境而言的。“斑块可以是植物群落、湖泊、草原、农田或居民区等。因此,不同类型斑块的大小、形状、边界以及内部均质程度都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2]。对于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景观规划而言斑块是农田,是为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形成的蔬菜种植区、水果种植区、乡土植物苗圃及居民点的绿化等。

在斑块尺度上要有大小的结合,大斑块能够涵养水源,连接河流水系、保护很多的物种种群数量,使之安全和健康,并对自然干扰交替发生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农田和聚落的景观绿化作为小斑块出现,使其起到跳板(Stepping Stone)的作用。“在斑块的数目上,4-5个同类型斑块则对维护物种的长期健康与安全较为理想”[3]。因此,要以蔬菜、水果、花卉和乡土植物苗圃的斑块为主,农业生产和村落的绿化为辅。在斑块的形状和位置上,不应有特殊的规定,要因势利导、顺应地势、错落有致,使各斑块有一定的边缘须和触角与外界发生相互的作用,但每个斑块要有自己的核心区,以免受到外界干扰。例如,俞孔坚设计的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景观,他用土生土长的水稻,营造了一块丰产而富有时代气息的校园绿地斑块,把校园的小斑块和城市边缘区的大板块在象征层面上进行呼应,成为都市农业的国际教案。

二、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廊道景观规划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廊道是各种物流、能流、信息流的通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corridor)是指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要素”[4]。建设生态廊道是景观都市主义背景下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景观规划的重点,是建设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方法。

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廊道有自然廊道和人工廊道,自然廊主要指河流廊道,是指河流两侧与环境基质相区别的带状植被,又称滨水植被带或缓冲带(buffer strip),是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景观规划的关键部分,也是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在河流廊道中应参照乡土自然植物群落,栽种大量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把常绿、落叶相结合,高大、中等、矮小相配合,恢复河流景观的自然形态。另外可以设计一些漫滩、两边的堤岸也可以有一定面积和高度。因为漫滩是河流廊道的缓冲带,它能够通过吸附、滞留、分解等方式有效的过滤对水体造成污染的地表营养元素流入河流。

人工廊道主要指人工修建的或从城市中延伸出的高铁、高速公路及其它通道。它把城市景观、城市边缘区景观和更远的乡村联系起来。可以沿着这些廊道设置绿化、配置植物形成景观的连续性。特别是村中的道路体系,除了两边的行道树之外,还要设置长满植物、能够收集和处理雨水的水沟。使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廊道景观成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纽带,用它连接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如2008年10月由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的秦皇岛海滨景观带生态修复工程。巧妙地设计一条长5km随海岸线蜿蜒的木栈道,将不同的植物群落联系在一起。木栈道不仅让游客体验到不同的植物群落,同时也作为一种土壤保护设施,保护海岸线免受侵蚀。

三、城市边缘区新农村聚落景观规划与建设

“村舍及环境建设应维持乡村生态系统的平衡,在铺装、水塘驳岸、护坡、夯土栽植、公共场地等多方面应尊重当地村落肌理,优先使用当地可再生和可循环的材料,包括石材、植物材料、木材等”[5]。对住房、道路、水、电进行统一规划,整体布局,同时要保护现存的古树、古屋和原生态的地形地貌。

首先,进行土地置换,改变以前分散为集中居住,节约住宅用地。现在新农村的家庭成员一般三人左右,住宅可以考虑以两层楼房的形式出现,分别有两户人家居住,二楼的人家有后院、前阳台(宽>5m)。一楼的人家有前院。院落有利于养家禽和放置一些简单的生产工具,前院和二楼向阳面的阳台起到晒场作用。其次,进行垃圾分类,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处理,每家每户应配备统一的抽水马桶,为收集雨水和处理污水,分别铺设管道,雨水通过管道流入湿地,污水通过管道流入污水处理区。最后,村中要有自己的供水设施、供电线路、通信设施和一定宽度的道路硬化,一般2—5m宽,并利用绿篱来分隔每家的院落。

四、新农村的湿地景观建设与保护

水因为其宝贵和有限,被标榜成这个世纪的“石油”。城市的大量地面硬化减少对雨水的涵养量,雨水径直流到城市边缘区农村。在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景观规划中对水的保护研究,主要是建立人工湿地来保护水,建立曝气池来净化城市流出和新农村自己产生的污水和废水。这种利用纯自然的程序,其成本和保养费用都比较低,同时湿地具有涵养水分、调节气候的作用,对污染水有自净功能。在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中显得越来越实用。

在村中要实行雨水、污水分流制。增铺雨水管,让雨水有序地排放到湿地中,结合道路的施工进行污水纳管,让每家每户产生的污水、废水和城市的污水、废水通过管道排放沉淀池,厌氧池、处理池、收集池,利用水生植物,并针对性地向重污染地段添加较强消化能力的生物群,例如选择脱氮、除磷(磷和氮是构成河流水体污染的主要元素)能力强的水生植物(灯心草、菖蒲、芦苇等),提高水体的抗污染、自净能力,并缓解富养化问题。在每个处理池底部标高要做成不同的,利用标高变化的平率去控制水流,使水充分和空气接触。通过这一系列池子净化后,人、畜粪便的臭气变成了沼气,粪渣变成了肥料,处理后生活污水变为可利用水,可用于农田、菜地、花草灌溉。

把人工湿地做成公园,在其中穿插一些步道、景观节点和景观设施等,让人们在闲暇之际可以休闲和娱乐。在池边可以按照当地的植物群落的原则种一些乔木和灌木,使其成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使人、植物和动物和谐相处。在城市边缘区应用人工湿地净水工艺,建设当地的活水公园或人工湿地治污工程很多,比较成功的是成都活水公园,它是世界上第一座以“水保护”为主题,展示国际先进的“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的城市生态环保公园,它模拟和再现了在自然环境中污水是如何由浊变清的全过程,它展示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工艺,具有比传统二级生化处理更优越的污水处理新工艺,它充分利用湿地中大型植物及其基质的自然净化功能净化污水,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大型动植物生长,增加绿化面积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有利于良性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

福曼(Forman)等人提出景观规划中作为第一优先考虑保护或建成的格局是:几个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作为水源涵养所必须的自然地;有足够的廊道用以保护水系和满足物种空间运动的需要;在开发区或建成区里有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廊道,用以保护景观的异质性。这种不可替代的格局是任何景观规划的一个基础格局,同样适合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城市景观杂乱无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特别是城市边缘区受到城市化的影响更严重。因此,加大村内景观整治的力度,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以及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运用景观都市主义这一方法论为指导,把城市边缘新农村景观作为城市环境的一个补充和有益的吸收器、净化器。有了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生机勃勃的绿色,有了城市边缘区新农村清新的水和空气,也就有了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

[1]Charles Waldheim(ed.)The Landscape Urbanism Reader[M].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2006:11.

[2]邬建国.景观生态学—相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7.

[3]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103.

[4]Forman R T T,Godron M.Landscpae ecology[M].New York:Wiley,1986:121.

[5]俞孔坚,李迪华.可持续景观[J].城市环境设计,2007(1):7-12.

责任编校 刘正花

TU985

A

1003-2134(2010)06-0049-03

2010-09-27

冯艳(1972-),女,安徽滁州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硕士生,滁州学院美术系讲师。

猜你喜欢

城市边缘景观规划廊道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探析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万方乐园景观规划》
城市边缘区乡村聚落空间的更新与发展探析
CONGRETE ISL AND
GIS技术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以四川省自贡市釜溪河仙市至沿滩复合绿道郊野段景观规划为例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城市边缘区“非典型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