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留守女童教育问题的研究综述

2010-08-15陈晓晴杜学元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8期
关键词:女童公平农村

陈晓晴, 杜学元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7009)

关于留守女童教育问题的研究综述

陈晓晴, 杜学元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7009)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涌现出了大批的农民工,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农村也相应地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加之农村重男轻女思想的盛行以及对于女性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造成我国留守女童的教育问题更为严重,她们的教育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对近几年留守女童教育问题研究的综述,粗略概括了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而提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该问题的几点建议。

留守女童; 教育问题; 家庭教育; 教育公平

Abstract:With the rapid pace of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China emerged a large number of migrant workers.Meanwhile,due to the dual social structure of“urban-rural division”and the restriction of workers'own economic conditions,China's rural areas emerged a large number of left children,coupled with the prevalence of patriarchal attitudes in rural areas and the stereotypes for female gender role,resulted in more serious issues on the education of girls left in rural areas.Their education also raises concerns of the community.Through the summary of researching on educational issues of girls left in rural areas in recent years,the paper rough outlines the research situation and process on the issue,and then purposed some further study suggestions on the issue.

Key words:girls left in rural areas; educational issues; family education; equity of education

一、研究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大批农民从农村涌入城市,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民工潮”,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06年末,外出农民工中35岁以下的青壮年农民工占78.8%,占了相当大比例,在该部分青壮年农民工中,女性的平均年龄为28.3岁,男性的平均年龄为29.4岁,以婚姻法的法定结婚年龄男22岁、女20岁为基准,则这些青壮年农民工子女绝大多数正处于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年龄[1]。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我国义务教育实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约束,这些进城务工的青壮年农民工往往很难解决其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问题,因此他们只能将子女留在农村老家,由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进行隔代教育或者监护式的教育,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全国妇联 (2008)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表明,全国17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达约5800万人,占全部农村儿童的28.29%,而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留守女童占到了46.29%,她们的教育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2]。而从当前所可能出现的态势看,处于整个社会分层与性别分化交互作用的漩涡中心的农村留守女童将成为新一轮被社会边缘化的女性群体,她们的被边缘化无疑将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及国民素质的提高产生不良的影响,在上述背景下,中国国内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留守女童的教育问题。

二、研究的成果

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我国国内最早涉及留守儿童的文字出现在1993年《父母必读》第11期刊登的上官子木的文章《隔代抚养与留守儿童》中,但是关于留守女童教育问题的具有学术意义的研究则晚了整整13年,始见于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郭少榕撰写的《农村留守女童:一个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福建农村留守女童问题调查分析》。通过研读相关文献,我们可以发现,有关留守女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区域总体状况的调查报告

如郭少榕关于福建农村留守女童问题的调查分析指出,与非留守儿童和留守男童相比,农村留守女童教育处境相对不利,存在较大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言行偏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及相关的性健康知识,而造成留守女童出现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无序转移和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农村家庭残存的重男轻女观念也使得父母对留守女童成长问题认识淡漠,导致留守女孩教育环境不利和家庭情感教育明显缺位,学校对于留守女童的青春期教育特别是性教育也严重缺乏,并针对留守女童的特殊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政策性建议[3]。曲凯音等人也从社会性别和儿童发展理论的视角出发,对留守女童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探讨,并认为关注女童是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途径,要在肯定性别生理不同的基础上,挖掘各自性别的优势,全力营造性别互补的环境,帮助女童了解自己,认识自己[4]。除此之外,还有李晓凤、王曼的《留守女童成长问题的若干表现及其对策研究——以中国中部某县属乡镇为个案研究》[5],刘超祥关于贵州省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女童问题的研究[6],段成荣、杨舸关于中国农村留守女童状况研究等[7],这些调查研究都针对我国国内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的留守女童的教育状况进行了实地的考察与田野研究,这对于我们了解国内各个地区留守女童的教育状况的差异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对留守女童就学问题的全局性探讨

周全德从社会性别视角谈论了处于以传统性别意识为主导的村落文化氛围中的大量留守女童出现的种种教育问题,并认为这一问题的加重及扩展会对未来的农村家庭结构、功能及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8]。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的向蓓莉博士对留守女童教育的重要性做了形象的阐述,她指出:“‘今天的女童,明天的母亲’,教育一个男孩,只是教育了一个人,教育一个女孩等于教育了两代人”[9]。胡玉彪分析了解决留守女童教育问题的重大意义、描述了留守女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留守女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作了探讨,他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提出了强化家庭监护,营造和谐家庭,改善制度环境,加强体制创新,改善农村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强化保障机制,倡导人文关怀等一系列具体措施[10]。张俊霞[11]、叶庆娜[12]通过对留守女童进行田野调查等方法分析了留守女童的教育状况,并从留守女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出发,从家庭、政府、学校等多维视角探讨了有助于留守女童健康成长的对策建议。此外,张华贵、刘泽惠分析了农村留守女童的现状与特点,并从法律角度对如何解决留守女童问题提出了对策[13]。

(三)对留守女童性教育状况的分析研究

研究者通过一系列留守女童遭受性伤害的怵目惊心的典型事例揭示了我国农村留守女童性教育严重缺失的现状,并从多方面分析了农村女童频频遭受性侵犯的原因,其中涉及性安全防范意识教育缺乏、安全监护缺位、农村地理环境安全性缺乏等,并针对相关原因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倡导家庭、学校、社会要对留守女童加强性安全的意识教育和防范教育[14]。此外,也有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留守女童母亲的文化程度极低,中专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4.3%,从客观上制约和影响着对女儿的家庭教育水平,而留守女童对学校发的健康读本的阅读率仅占36%,关于青春期自我防护知识的告知率只有30.3%,对艾滋病传染途径的知晓率仅为32%,从这些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性教育知识如此匮乏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性教育的严重缺失[15]。

(四)对留守女童家庭教育状况的分析

通过对近几年留守女童研究的文献可以发现,我国留守女童的家庭教育主要有三种形式:祖父母的隔代抚养、其他亲属的监督式抚养和父亲或母亲的单亲式抚养,这些都造成留守女童的家庭教育主体的缺位,加之新的读书无用论的盛行,留守女童处于放养式的家庭教育环境中,缺乏监管人的指导及培育,造成了留守女童心理孤独、道德滑坡、失学率升高等一系列不良影响。父母亲作为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是子女成长过程中具有直接影响作用的“重要他人”之一,父母潜移默化的教育将影响孩子的社会化进程,但是留守女童的教育参与者中,父母角色的缺失极易减缓女童社会化的进程,导致女童出现社会适应性障碍,因此,提升父母受教育程度,建立父母亲与留守女童之间的亲密关系,加强父母对于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改变家庭教育主体缺失的现状势在必行[16]。此外,李晓凤、李晓夏还针对留守女童家庭教育状况问题重重的局面,提出留守女童问题的女性主义社会工作辅导介入的一种模式,力争全方位、多视角地解决留守女童问题[17]。

(五)对留守女童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

有研究者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公平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过程的代价之一,弱势群体日益凸显,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公平也就成了一个不容回避的论题,而在这些弱势群体中,留守儿童特别是留守女童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留守女童的教育处境与非留守儿童和留守男童相比显得极为不利,她们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面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远远超过非留守儿童和留守男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入学机会上,留守女童入学率低,巩固率低,流失率高;受教育过程上,课堂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呈现出不同形式的不公平,教材脱离生产、生活实际和乡情民俗,留守女童只学文化课,缺乏劳动技能的培养;学业成功机会方面,由于留守女童在家庭文化资本占有方面所处的弱势地位也必然导致其学业成功机会的劣势地位。研究者还从政策方面、家庭方面、学校方面及自身自我期待与评价方面分析了留守女童更易遭受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同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18]。当然,也有研究者从性别刻板印象角度探讨了掩藏在女童教育公平下的留守女童的不公平现状及原因,并指出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正是这种不公平中最具代表性的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观念,教师的期望,教师的行为和教师的评价方式等[19]。

三、研究的局限及思考

关于留守女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分析和透视了留守女童接受教育的状况和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对策和建议。这些研究为社会各界深入了解留守女童的教育情况构建了平台,为各级政府制定、调整相关规定提供了依据,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如何进一步研究留守女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已有研究视角单一、方法固定,应展开多视角、多方法研究

已有研究多从社会学视角展开,调查方法以问卷法和访谈法为主,当前需要展开多学科的分析,从多重视角特别是教育学视角去深入分析留守女童的发展状态,以期获得新的启示。留守女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属于社会学范畴,也属于教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范畴,研究留守女童的教育问题就不应该只是从社会学视角着手,而应结合多学科的角度从各个侧面去真实地反映留守女童教育的现实状况,同时,应结合多种研究方法对留守女童的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还留守女童的教育一个真实的全貌。比如,从政治学角度来看,在改变政治体制和制度的革命中,女性和男性一样是平等的社会成员,她们也同样具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从政治的视角来理解留守女童的教育,主要强调的是国家在法律上规定男女教育权利的平等,它使政府对留守女童教育做出承诺,并将其列入国家的立法和重要议事日程。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女性是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女童是未来的劳动力,对她们进行教育,提高其文化知识水平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益,当然,仅仅从经济的角度来认识留守女童教育也有明显的缺陷,因为,经济的视角最关注的是投入和产出,是投资的回报率,而教育的价值是不能简单这样来计算的。因此,研究留守女童教育,应注重从多学科视角、多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二)已有研究流于表象,理论分析不足,应进一步深化理论,找出问题实质

已有研究多是属于调查报告或对策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现象的描述和事实的调查上,而对留守女童教育问题的理论分析远远不够,研究应尝试从现象分析与叙事研究向理论分析过渡。当然,调查报告或对策研究对了解留守女童教育问题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留守女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女童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国民及下一代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对于如此重要的留守女童的教育问题,仅有现象的分析是不够的,必须要逐步向理论层面进行深化,只有这样,才能揭示留守女童教育问题的实质,找出留守女童教育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

(三)已有研究注重留守女童的教育现状分析,缺乏对其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

已有研究更多地关注留守女童性教育及留守女童接受学校教育的现状,对于留守女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较少,对于具有反社会行为的留守女童的研究也不多。留守女童多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较为脆弱,面对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等容易表现出相对高的焦虑感,而家庭教育主体的缺失又让留守女童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缺少倾诉对象,往往出现手足无措、孤独焦虑的状况。因此,研究者应加强留守女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深入分析留守女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保证留守女童能够积极、健康地成长。

(四)对留守女童教育公平的研究集中在宏观层面,忽视教育过程的公平研究

研究者对于留守女童教育公平的研究大多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进行研究,较少涉及其学习教育活动过程的公平研究。在西方教育理论中,教育公平的观念主要指教育机会均等。瑞典学者胡森认为,“平等首先指个体的起点平等,即每个人都具有不受任何歧视接受教育的权利,其次,平等也指中介性阶段,即以平等为基础对待不同人种和社会出生的人,当然也包括不同性别的人,最后,平等还指最终目标,即促使学业成就的机会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包括起点平等,过程平等和效果平等。”[20]国家虽然从政策层面赋予了留守儿童受教育机会的平等,但是关于留守女童教育方面的特殊性政策还不够完善,留守女童是否真正享受到了受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及教育评价中的平等,如果没有,那造成不公平的原因是什么,现有研究对宏观方面的原因分析得比较透彻,当前需要从微观方面、从留守女童、学校、老师、同学、留守女童家长等各方行动者相互之间的关系来揭示造成不公平状况的深层次原因。

[1]国家统计局、国土资源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M].2008.

[2]徐九庆.中国教育怎么了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245.

[3]郭少榕.农村留守女童:一个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福建农村留守女童问题调查分析 [J].福州大学学报,2006,(3).

[4]曲凯音.云南留守女童研究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0.

[5]李晓凤,王曼.留守女童成长问题的若干表现及其对策研究——以中国中部某县属乡镇为个案研究 [J].青年探索,2007, (3).

[6]刘超祥.贵州省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女童问题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个案 [J].贵州民族研究,2008,(3).

[7]段成荣,杨舸.中国农村留守女童状况研究 [J].妇女研究论丛,2008,(3).

[8]周全德.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农村“留守女童”问题 [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8,(2).

[9]史静寰.关于女童教育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 [J].比较教育研究,2000,(4).

[10]胡玉彪.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留守女童现状及对策分析 [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2).

[11]张俊霞.农村留守女童教育问题研究 [D].安徽大学教育学院,2010.

[12]叶庆娜.农村留守女童弱势地位研究 [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13]张华贵,刘泽惠.农村留守女童问题的现状与对策——以重庆市某镇的调查为例 [A].陈 苇.家事法研究2006年卷 [C].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

[14]伍慧玲,陆福兴.关注农村留守女童的性安全问题 [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5).

[15]杜雪梅.关注留守女童性侵害问题 [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

[16]叶庆娜.农村留守女童劳务负担问题研究 [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17]李晓凤,李晓夏.留守女童问题的女性主义社会工作辅导介入模式初探——以中国中部某乡镇介入方案为例 [A].俞湛明,罗萍.女性论坛第2辑 [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18]朱婕.留守女童的教育公平问题——基于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问题探析 [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

[19]杨宝忠,石燕君.掩藏在女童教育公平下的不公平——从性别刻板印象角度探讨 [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 (4).

[20]托尔斯泰·胡森.社会环境与学业成就 [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21]谭琳.2006~2007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Summary on Educational Issues of Girls Left in Rural Areas

CHEN Xiao-qing, DU Xue-yuan
(Sichuan Center For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 637009)

G77

A

1671-9743(2010)08-0100-03

2010-08-21

陈晓晴 (1987-),女,四川崇州人,西华师大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生,从事女性教育方面的研究。

杜学元 (1964-),男,四川仁寿人,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西华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教授,教育学博士,从事女性教育、教育史、高等教育学等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女童公平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笨柴兄弟
女童阴道异物、阴道炎需警惕
公平比较
8岁女童学马术坠亡 父母一审获赔百余万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我国回族女童教育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