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马工程”培养对象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010-08-15田素萍
田素萍
“青马工程”培养对象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田素萍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青马工程”培养对象养成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尝试和创新,具有独特的内涵,它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进行养成教育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青马工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受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规范、要求通过实践活动转化为个体基本素质的教育活动。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小抓起。“青马工程”培养对象虽已进入青年阶段,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品质、行为习惯还没有完全定型,仍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开展“青马工程”培养对象的养成教育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一、“青马工程”培养对象养成教育的内涵
养成教育是一个传统的教育方式,它在人的教育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早已被人们所公认。养成教育,特别是“青马工程”培养对象的养成教育又是一个新课题,它的复杂过程和内在机制是需要人们通过长期实践而不断探索的问题。如何理解“青马工程”培养对象养成教育的内涵,首先要正确解读“养”和“养成”的含义。
“养”有饲养动物、培植花草、生育、抚育、使身心得到滋补和休息等意思。可以说“养”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起点,人类社会文明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就是在“养”的过程中对优良东西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一旦被继承和发展的这种优良东西适应社会关系的要求,它便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于是人们就按公认的规范通过各种途径使其成为人们的言行准则,并使之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下去。这就是“养成”的发展过程。所谓的“养成”,就是培养而形成。我们提倡的是养成优良的习惯,反对和摒弃不良的习惯,这就需要我们去培养和教育,这样便产生了“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包括“养”和“成”两个方面,“养”重在过程,指具体的途径和方法,是养成的手段;“成”重在结果,是养成的目标,手段为目标服务,即“养”为“成”服务,只有达到适宜的“成”,“养”才有意义。
而“青马工程”培养对象的养成教育因与高校素质教育相融合而获得新的内涵,具体是指由“青马工程”的培养目标、培养手段等所决定的,教育者为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力和坚定地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而对“青马工程”培养对象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实践方式和思维方式等反复和长期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经过“青马工程”培养对象的自觉体验和实践领悟而逐步完成的。
二、“青马工程”培养对象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给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带来了挑战;时代的发展,综合性人才的高标准要求,使得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多元价值观的融合与冲击使得高校青年发生信仰危机、思想道德品质下滑等。这些问题表明在新形势下实施“青马工程”必须重视对培养对象的养成教育。
(一)是对养成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拓展及丰富
翻开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不难看出,对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始终是教育的第一要务,深得历代教育家的重视,可以说养成教育是个古老的课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把养成教育引入“青马工程”中研究实属高校教育的伟大尝试,是对养成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拓展、创新。首先,教育对象由青少年转向青年,特别是高校中的优秀学生分子。其次,教育内容由青少年某方面的素质转向“青马工程”培养对象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价值观、政治信仰及方法论的培养。第三,“青马工程”培养对象的养成教育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使对教育对象的培养更加精细化,为“青马工程”的实施提供更有效的培养模式。
(二)是高校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
当“马家爵”之类高校杀人事件多次发生以后,人们不禁质问:我们的教育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这些昔日的好学生竟然成为今天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这些曾一度被认为是天之骄子的优等生们为什么连起码的做人规矩也不懂?说到底就是当代教育的失责使得一些高校青年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当今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即推进人的主动、全面的发展。所谓主动发展就是指个人的发展不能由他人包办,而是激发调动个体的主动性力量;全面发展就是指着眼于学生全方位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养成教育的要求和目标。对“青马工程”培养对象的养成教育是每一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接受的基本教育,是针对当代青年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等现象,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接班人,通过对生活、学习、实践、思维等的管理和训练全面提高青年学生的素质,最终使教育指向内化,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觉接受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正确树立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可见,实施“青马工程”培养对象养成是高校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和关键所在。
(三)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思想道德品质形成规律的本质决定
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优秀分子,“青马工程”培养对象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即在对思想品德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对思想品德的强烈情感,锻炼坚持思想品德原则的意志,树立坚定思想品德原则的信念和形成行为习惯。加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思想品德的根本途径之一就是重视他们的养成教育,因为养成教育是主体在亲身实践中形成对某种事物最直接、最不易改变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培养对象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中,广泛的开展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三观”等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思想道德情感,坚定思想道德意志和信念,从而达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良好思想道德品德的真正形成。
三、“青马工程”培养对象养成教育的可能性
“青马工程”培养对象养成教育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具体来说表现在:
1.生活方面,高校青年提倡践行“文明、健康、科学、和谐、优雅”的现实目标与“青马工程”培养对象养成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青马工程”培养对象的养成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还应当使他们习得良好的生活方式,成为幸福的“生活者”。实际上,对于“青马工程”目标和内容的落实来说,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也是必需的。因为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教育,还是理想、信念与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民主与法制、纪律教育等,这些内容都不能游离于人的生活而独立存在,必然要表现于人们的行为之中,并通过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反映出来。
2.学习方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倡以目的性、主动性为主的质疑式学习,体现养成教育的本质。“青马工程”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对象知识的转化和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转化和培养都需要不断的质疑,质疑不仅仅是一种问学之道的能力,质疑行为本身就意味着使自身获得了本体的意义。质疑式学习是学习者以自身的内在需要主动去求知,通过将知识与目的相联系,将他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将书本的知识变成功用性知识,即意识到这种学习的本体意义。通过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判断和选择,以及学习行为本身,获得自我的本质和自身的意义,这也是“青马工程”培养对象养成教育的本质所在。
3.实践方面,把培育民族精神与提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综合素质相结合,凸显养成教育的主体性和创新性。“青马工程”的开展离不开理论教育,但开展和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过程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民族精神、责任意识、奉献精神等综合素质,使他们深刻地理解历史和人民是如何选择中国共产党、如何确定社会主义制度,从而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
4.思维方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现了直线性思维向系统性思维的转变,是“青马工程”培养对象养成教育的前提条件。直线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是以不同的框架和模式进行的两种思维活动。直线性思维是单维的、定向的,视野局限,思路狭窄,缺乏辩证性,而系统性思维则是多维的,立体的,纵横交错的,视野开展,思路广阔,较之前者要高级得多、丰富得多、深刻得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克服了直线性思维的局限,提高了系统性思维的能力,这成为“青马工程”养成教育的前提条件。
总之,养成教育在今天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管是行为习惯养成还是政治信仰养成,都不是“口”上的教育,而是一点一滴、反复训练与思考的结果。“青马工程”培养对象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它强调“全面”“整合”的过程,它不但丰富了我们对养成教育的理解,也为现实的养成教育提供了更具体的实践操作模式。
[1] 方珊珊.红色实践——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形式[J].职教论坛,2006(04).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9.
[3] 刘春魁.养成教育的含义、特点、功能及本质[J].邢台学院学报,2004(06).
[4] 韩冬梅.论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J].现代大学教育,2001(03).
[5] 孙抱弘.人的理性提升与教育的责任—青少年养成教育的“人本”意蕴[J].当代青年研究,2004(06).
[6] 孙元化.浅析直线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兼论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训[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9(02).
责任编辑:海 蓝
G641
A
167128275(2010)0520005202
2010205230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2008年研究项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养机制研究”(09BKS054)的研究成果之一。
田素萍(19852),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师范大学2008级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