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2010-08-15徐丹丹
□文/徐丹丹
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文/徐丹丹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在迈入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之际,国内外环境都将发生重大变化,面临着诸多挑战。而如何切实抓好农村职业教育,通过培训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实现农村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农村职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抓住机遇,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资金投入和政策照顾,改进教学管理观念,完善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就业能力。
职业教育;问题;发展;路径
一、新时期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之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指出,“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这一系列的举措既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也为农村职业教育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而与此同时,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却是不容乐观的。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其中,年龄处于16~50岁之间的比例高达95.8%,而统计范围内的外出农民工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的达76.5%,大多从事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同时,“51.1%的外出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文化程度越低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例也越低”。从中可以看出,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大多为体力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收入低,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无法从事技术含量高、收入高的职业。而农村职业教育刚好符合目前的社会需求,能在较短时间内培训出具有一定技能的新型农民工,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尤其是适逢国家要求积极推进农村免费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更应该抓住机遇,在培养提高农民新型就业能力的同时加强自身的建设。
二、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以下问题:农村职业院校生源不稳定且综合素质偏低,办学形式单一,教学管理水平和师资、硬件设备落后,人才培养的效率及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上对职业教育存在误解。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多数人都以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为信条,农村基础教育也以学历教育为主要目标,而没有建立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发展和特点上,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能力薄弱的农村家庭和人口在接受过义务教育后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就直接外出务工,甚至不愿接受义务教育就直接外出务工,而有一定经济能力接受进一步教育和培训的人口却又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或者接受教育后又不愿意回农村发展。
这种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职业院校的生源,限制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更使得农村教育表现出一种恶性循环。只要从农村人口进入了城市就很少回流,削弱了农村人口素质和人才结构,拉大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
2、大多农村职业院校对自身发展缺乏明确定位。大多农村职业院校对自身发展缺乏明确定位,容易盲目跟风设置所谓“热门专业”,有的甚至已经放弃涉农专业。此外,职业院校的师资和硬件设施有限,因而培训方式、培训层次能力不足,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群对于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们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选择。
3、农村职业院校经费投入不足。经费不足是农村职业教育薄弱的主要原因。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农村职业院校自身的吸引资金能力薄弱,而大部分院校教学、实践设备已经比较陈旧或短缺,严重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需要。此外,办公经费的不足也进一步导致了农村职业院校无法引进专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师资,以致专业技术培养层次低,与市场岗位需求存在差距,也挫伤了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4、农村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观念落后。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观念落后,急需改进。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有些学校考虑到生源不足,因而日常管理就较为松散,导致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质量没有保证;在职教师专业知识陈旧,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能力有限;在校学生缺乏专门的就业指导,加之在校期间并未认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导致毕业即面临失业等等。这都需要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引入先进的职教理念,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
5、学科设置不合理,没有充分地和当地经济接轨。首先,农村基础教育长期脱离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忽视对学生农业技能的培养,使得大量完成义务教育后的学生因缺乏基本的农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无法直接成为熟练的农业劳动者;其次,农村职业院校的专业类型比较简单,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不同专业的需求。而且大多农村职业院校专业的设置也缺乏对当地特色经济的考虑,由于缺乏长远规划,没有经过充分的考察、论证,以致学生就业渠道不畅,这些都制约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建议
1、转变农村教育观念。可以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基本劳动技能。东北师大课题组在全国十几个省的调查发现,约有90%的教师认为学生的职业意识、基本劳动技能、态度等应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培养;92%以上的农村初中生认为,小学、初中阶段应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意识、技能等方面素质的培养;80%以上的小学生和90%以上的农村初中生希望或非常希望学校开设职业技术方面的课程。由此可见,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职业知识技能教育是符合农村学生现实需要的。同时,这样还可以逐渐改变人们传统的“读书做官”、“走出农门”的落后观念,增加对职业教育的了解和信心。
2、改变办学形式,增强办学活力。改变农村职业教育单一的办学形式,逐渐向多形式、多层次转化。在此,我们可以借鉴先进省市职业教育的实践经验,可以多发展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历、学力教育,可以设置长班与短班相结合的职业培训,固定班与流动班相结合的技术指导等等。此外,农村职业院校还可以和企业联合,按岗位招生培养,既可以解决学校招生、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又可以使培养出的人才更符合社会需要。
3、从多渠道丰富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投入。这既包括从多渠道获取各种资金增加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也包括对社会已有资源的充分共享。其中,前者包括增加政府对学校的财政补助,减免学生学费,或者通过政策手段如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后者可以与高等院校或者省市图书馆等其他机构联合,借用他们已有的丰富教学资源,使之能更充分地发挥作用,创造社会价值。除此之外,还可通过网络共享的形式,获得更多教育教学资源,避免了资金的重复投入。
4、改进教学管理观念,提高人才就业能力。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建设,这才是农村职业教育的真正出路。因此,应当严格教学管理,构建科学的农村职业教育评价标准,保证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其次,还应加强任课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提升,如提供机会到对口专业高校培训进修,鼓励教师参加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关技能证书,或是选派教师进入企业或相关机构进行脱产培训等,确保每一位教师都是合格的职业教育教师,每一堂课都能保质保量。同时,还应加强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使学生能对自身能力等进行合理的定位,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建立科学的择业观,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迅速融入新的工作环境。
5、完善专业设置,尽可能充分地与当地特色经济接轨。首先,农村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为本,注重受教育者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有的学校开展定单式培养,使岗位与人才培养“零距离”。有的则与当地农业或者工业基地签订协议,负责提供人员培训或者专向人才输送;其次,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还应将农业专业和非农专业相结合,因为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的务工及务农人员既有可能是生产者也有可能还是经营者和管理者,比如学习管理学、法律方面的知识等,这样可以很好地开阔农民的视野和提高农民的经营能力;再次,农村职业教育还可以与当地经济特色相结合,将教学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如,浙江丽水市云和职业技术学校依托当地特色产业木制玩具而开设的“木制玩具制作与设计”专业已与多家企业联合办学,输送了大量人才,成为当地产业的强大支撑。
四、结论
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应承担起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学习、善管理的新型人才的责任,提升农村务工及务农人员的文化层次和职业技术水平,切实提高农民收入,这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1]王景英.农村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模式与评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雷世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城乡统筹发展职业教育[J].职教通讯,2010.2.
[3]李运萍.农村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策略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4]张国浩,赵鹏程.新时期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要求与对策[J].甘肃农业,2007.7.
[5]马爱林,刘桂智,郭立昌.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的选择[J].继续教育研究,2010.5.
[6]何云峰,赵志红.农村职业教育内涵、特征及基本规律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7.
[7]陈万华,严权.新农村职业教育展望[J].成人教育,2008.6.
G7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