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教学方法探讨
2010-08-15吴胜锋
吴胜锋
(洛阳师范学院马列部,河南洛阳 47100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教学方法探讨
吴胜锋
(洛阳师范学院马列部,河南洛阳 47100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两课”教学中较难展开阐述的课程之一。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改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的重要策略。将人物传记法、语言分析法、理论的历史追溯和比较研究法地应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较好地启迪大学生的理性认知,提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水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方法;人物传记法;语言分析法;历史与比较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两课”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所有“两课”学习内容中最为抽象、难以理解的部分。学生们普遍反映,无论是在通常的“两课”学习期末考试中,还是在研究生考试的公共政治科目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属于其中最难以应付的部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既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自身所包含内容的特点有关,也与过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过程中过于简单的教学方式相关。因此,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效果,培养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理论兴趣,已经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们的基本素质和要求之一。在我们看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过程中,恰当地采取人物传记的教学法、语言分析的教学法、理论的历史追溯和比较的教学法,就能够很好地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效果。
一、人物传记方法的应用
对任何一种伟大理论的学习和理解,都离不开对创立了这一理论的思想家个人的学习和探究。科学理论的创立,既与特定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正是现实生活的本身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创立提供了客观的基础;同时也与创立者对其生活时代的敏锐的感悟和把握息息相关——正是创立者自身所具备的独特的气质,才使得一种新的理论从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人物离不开思想,思想也离不开人物。我们要认识某个人、理解某个人,离不开对其思想的把握;我们要学习和领悟某个人的思想,也离不开对其个人的了解。
了解马克思主义创立者的个人经历和生平,是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途径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近代人类生活中所产生的最为伟大、最为深刻的时代精神的精华。他们创立的理论,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其身后的世界,“作为他们生活和工作的直接结果,整个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马克思引起了 1917年 11月的俄国的革命——世界历史上一个真正的重大事件,世界从此与以往不同了。”[1]439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指出:“不论我们是否赞同马克思,他都已经塑造了我们对于社会的观念。他建立起了一个来源于哲学、历史、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体系……由于我们关于历史和社会的很多观点是和马克思的幽灵进行对话的结果,这些理论已经成为 20世纪以及未来精神框架的一部分。”[1]440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够走入马克思主义创立者的生活之中,不具体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们在何种情况中发现了何种问题,对此他们又作出了何种思考、何种斗争,才终于收获了精神上的硕果,我们就无法知道马克思主义一些基本原理的产生过程、主要内容、适用的问题等,我们也就不能真正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
了解马克思主义创立者的个人经历和生平,是体会和领悟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崇高本质的重要途径之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也是马克思创立者们生活态度的真实反映。以社会主义理论为例,与空想的社会主义相比,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批评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理想色彩以及不切实际的幻想。相反,马克思主义把自己的理论牢固地立足于现实生活之上,根据对人类生活的实证考察和研究,从物质生产出发寻找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实际的共产主义国际运动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们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例如,与魏特曼、巴枯宁、拉萨尔等人的辩论,这些辩论和斗争,促使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进行了更为全面和细致的思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崇高的本质,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着眼于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全人类的解放,它超越了阶级和民族国家的界限,这样的崇高精神也是马克思主义创立者们人格魅力的真实再现。马克思在其青年时期就立志将来要选择一种为全人类谋求幸福的职业,他在中学的毕业论文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2]
尽管采用人物传记的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但是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对人物的叙述和讲解不要记流水账,最好通过一条或几条线索把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人物的形象既饱满、丰富,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其次,对人物生平资料要有所取舍,所挑选的材料既要真实可靠,又要能够与教学内容的主题相关,做到材料具有生命力,理论具有说服力。
二、语言分析方法的应用
语言分析方法已经成为当代哲学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研究和学习的方法,倡导此种方法的哲学家们甚至形成了一个在当代哲学领域内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哲学流派,即分析主义哲学。分析主义哲学家们的一个普遍的共识就是:哲学中大多数似是而非的哲学问题往往是由于词语本身的误用所造成的。这种方法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使得哲学问题以一种非常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哲学内容常常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造成上述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们对于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不太了解。如果我们借助了语言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一些基本哲学术语的词源、词义进行厘清,就能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哲学背景知识,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认识。
词源分析方法的使用。通过使用词源分析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些内容就会变得清晰、明了。例如“哲学”一词的意蕴。在古希腊文中,“哲学 ”一词是“philosophia”,由“philos”和“sophia”两部分构成 ,“philos”是动词 ,指的是爱和追求 ,“sophia”是名词,指的是智慧,因此“philosophia”一词从本意上讲就是爱智慧、追求智慧。近代以前,汉语中尽管有“哲”和“学”这两个字,但是却没有“哲学”一词。哲学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文中,是 19世纪末,日本学者西周将希腊文“philosophia”译成“哲学”后,又由中国学者黄遵宪转介到中国。“哲”这个字在汉语中的意思是:明智、明理、明道,就是使被遮蔽的智、理、道显现出来;“学”这个字有系统化、理论化的含义。因此,汉语中的“哲学”一词的意思是使被遮蔽的理和道以系统化、理论化的形式显明出来。通过这样的一种词源学的考察,至少我们能够澄清这样的几个问题。第一,哲学的本意是求智慧,而不是求知识。因为实践智慧并不完全等同于客观真理,所以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是学习一种思维的方式、态度,从而获得一种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是刻意的获得某种现场的结论和观点,从而落入教条主义的窠臼。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与中国哲学传统并不完全一致。源于希腊文明的哲学传统具有思辨、直观分析等特性,而中国哲学传统相对来讲,其中蕴含的道理则显得要含蓄一些,对此的学习方法更多的强调了某种悟性。
词义分析方法的使用。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指出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学生们对一种思想和理论的学习和理解,首先是从承载了此种思想的最基本的语词概念入手的。当然,语词的意义通常不是固定、唯一的,不同的哲学家在使用同一词语时其所想表达的思想往往既有共同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同、相区分的地方。即使是同一个哲学家,在其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情景之中使用某个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表达了并不完全一致的含义。例如,形而上学这个词,在一般的哲学家们看来,形而上学指的是对存在逻辑的研究,或者称之为本体论研究。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一般建立在哲学思辨的基础之上,并不追求自然实证的效果。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那里,形而上学主要指的是一种僵化的哲学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们把那种机械地、静止地、非联系地看待问题的方式称之为形而上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者们看来,形而上学更多的是一个贬义词,因为形而上学者们往往脱离现实生活,试图建立空中楼阁。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没能让学生们认识到这一点,往往会导致那些对哲学知识稍有涉猎的学生充满困惑,因为根据他们从其它哲学书籍 (例如,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那里获得的观点,哲学就是某种形式的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涉及到此类问题的地方还有很多,如辩证法、人本主义等,只有我们对这些词语在哲学中的主要意思做出了较为全面和详尽的考察,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般原理。
语言分析方法的使用往往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并且通过对资料的消化和吸收,形成对词语渊源总体线索的认识以及词语意义的一般分类。尽管语言分析的方法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问题更加明确和深刻,但是对这些基本问题引申、扩充则要超越此种方法的能力所及,需要教师作出进一步的说明和阐述。
三、理论的历史追溯与比较方法的应用
黑格尔曾经说过:哲学就是哲学史。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同样离不开对西方哲学史的总体上的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所包含的问题,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创立者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时代的要求,也有其向上追溯的理论渊源。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明确地表示过,他们的理论吸取了以往人类文化中的优秀成果,除了晚近的德国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们还从古希腊产生的自然哲学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性、优越性也正是相对于以往那些局限于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利益立场、特定的世界观所产生的思想而言的。
历史追溯的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个体系构建、逻辑结构。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例,尽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新的唯物主义,或者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体系和问题具有一般哲学体系所固有的一些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第一个问题,或者说首要的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是物质具有第一性,还是精神具有第一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的回答是:物质具有第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个问题,同时也是哲学史的第一个问题。哲学的开端,即我们大家公认的古希腊哲学第一人泰勒斯所提出的第一个哲学问题就是:世界的本源是什么?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为重要的思维方法——辩证法的理论源头也开始于古希腊哲学。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不是无源之水,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问题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创立者所生活的那个年代的现实诉求,也反映了一般哲学发展历程的逻辑脉络。
通过不同理论的相互比较,学生们能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观点所具有的理论力量、基本方法所具有的优越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所以能够掌握群众,变成一种能够改变现实的物质性力量,就在于其相对于其它的各种学说和观点更加科学、更加彻底。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理论为例,在以往的一切理论中,大多没有人民群众的地位。诚如马克思所说:以往的一切历史都是政治史,都是英雄和王侯将相的舞台,真正创造了历史的人民群众却淹没于历史的帷幕之后。即使在空想社会主义那里,他们关注了底层人民群众的生活,认识到社会分化为不同的阶级结构,以及阶级斗争将推进社会的发展,但是,他们也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所具有的巨大的创造历史的力量,更不用说把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以及社会发展方向的代表。正是在不同的理论比较中,才凸显出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先进性与优越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运用理论追溯的方法,还是运用不同理论之间相互比较的方法,都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置于教学的中心和核心位置,切不可主次颠倒、平均用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两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1] 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 [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7.
On the TeachingMethod about I 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Marxis m
WU Shengfeng
(Marx and Lenin Department,LuoyangNormalUniversity,Luoyang Henan 471000)
Introduction to basic principles ofMarxism is one of courseswhich are fairly difficult to be taught in college’s"Two Kinds of Courses".Thus,the strategy of developing an effective teachingmethod is in want of improving teaching achievements.In the paper,the method of biographies,word analysis,and tracing the history of theory and of comparing theories are advocated to apply in the teachingpractice to enhance students knowledge ofMarxist theory.
The Basic Principles ofMarxism;teaching methods;the method of biographies;the method of word analysis;the method of tracing the history of theory and of comparing theories
G642
A
1671-7422(2010)06-0077-03
10.3969/j.ISSN.1671-7422.2010.06.022
2010-10-11
吴胜锋 (1978— ),男,湖北随州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责任编辑 陈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