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矿冶文明与黄石地区的城市化

2010-08-15

关键词:黄石市黄石文明

张 实

(黄石市委宣传部,湖北 黄石 435002)

矿冶文明与黄石地区的城市化

张 实

(黄石市委宣传部,湖北 黄石 435002)

黄石地区在古代、近代、现代各有其重要的发展时期,分别有着自己的标志性事件。这三个重要时期的发展都是围绕着矿冶生产而展开的代表着矿冶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各自不同的时代特色。本文主要从矿冶文明的发展导致人口集中和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来认识黄石地区城市化的进程。

矿冶文明;黄石地区;城市化

黄石地区矿藏丰富,自远古时期起,先民就在这里从事矿山资源开采和冶炼活动,在通过这些生产活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形成了具有区域性特色的矿冶文明。

黄石地区在历史上有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这三个时期分别有着自己的标志性事件:在古代,最辉煌的是大冶铜绿山铜矿的持续开采和冶炼;在近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张之洞开发大冶铁矿;在现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在黄石建市,并将此确定为国家的重工业基地。这三个时期的发展都是围绕着矿冶生产而展开的,代表着矿冶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各自不同的时代特色,也纪录着黄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走向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城市化在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上各有不同的定义,但其共同的内涵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为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经济学认为,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本文主要从矿冶文明的发展导致人口集中和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来认识黄石地区城市化的过程。

据调查,黄石地区共发现古代文化遗址 200多处,其中矿冶遗址多达 170余处,绝大部分属于先秦时期。这些矿冶遗址,最大的有 200万 m2以上,最小的也有数千平方米;它们的文化层堆集的厚度,一般在 1~2m,最厚达 3~4m;反映了在远古时代,黄石地区矿冶生产的规模就极为宏大,是我国早期矿冶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

1973年发现的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生产时间持续最长的一处采冶结合的大型遗址。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发掘报告表明,它的开采年代始于商代晚期,经西周、春秋直到战国至西汉时期,不间断地开采了千余年。仅遗存的炼渣就超过了 40万吨,据此推算,这里先后生产的铜约有 10万吨之多。

铜绿山古矿冶遗址是青铜时代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也是黄石地区古代矿冶文明的集中体现,记载着黄石地区先民在地质探矿、矿山开采和金属冶炼等方面科学技术创造的辉煌成果。从利用矿体露头找矿、开凿竖井探矿到运用重砂分析法追踪富矿;从开拓井巷、支护到采矿、提升和井下通风、排水;从炼炉构筑、破碎矿石并配料到造渣和温度控制,各个方面都已经形成了完整而成熟的生产技术体系。这些都是先民们在矿冶生产中长期实践的经验积累和升华。遗址还显示了这种积累和升华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如竖井平巷的支护结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制作越来越简单,形式越来越进步,抗压能力越来越强。又如,战国以前采矿是跟踪矿脉,逐渐向下深入,提升矿石全用人力;战国至汉代采矿改进为从矿体底部由下至上开采,逐层填充,提升改用木制辘轳。伟大的先民们就是这样在极度昏暗、狭小、窒息、潮湿的矿井中,一面生产着一篓一篓的矿砂,一面发挥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发展着社会生产力,创造着历史[1]183-191。

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正因为铜是当时最重要的战略物资,铜绿山曾经是中原王朝与南方民族、楚国与长江中下游其他民族或诸候国长期争夺的对象,历经千年的开采,这个地区的主权归属无疑发生过多次变化,这些变化是什么时间、在什么背景下、通过什么方式发生的?这种变化对于铜绿山的行政管理和生产管理产生了哪些影响?它的生产管理体制前后发生了哪些变革?特别是这些工匠是从哪里来的?他们是不是外来的战俘?有没有一个土生土长、世代相传的以采矿、冶炼为主的氏族或部落?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他们处在怎样一种生存状态?他们之间是否有身份和等级的差别?采矿、冶炼技术是如何薪火相传而不断发展?他们是不是经历过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变革?……这些问题至今似乎尚未发现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也未发现手工业基址或生活基址提供的线索。但是,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发掘,证实了早在商周时期采矿、冶炼之间和它们的内部已经存在着分工。这是先民学会了金属制造,使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后,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征。内部诸如确定开采走向、井巷定位和布局、冶炼炉温的掌握等这样一些关键生产环节,需要专业化分工并逐步稳定和细化,才能长期积累经验、提高效率;外部也必不可少地需要一些不同类型和形式的劳动与其协同配合。可以肯定,以古铜绿山铜矿为中心,在聚集着大批从事开采、冶炼的工匠的同时,还聚集着大批烧炭工人为冶炼提供木炭,聚集着大批伐木工人为烧炭和井巷支护提供木材,聚集着大批运输工人把炼成的红铜运出去、把这里需要的大批粮食运进来,因此,这里需要有相应的行政机构进行协调和管理,必然要驻扎一支军队防御外来的掠夺和内部的反抗,还可能存在着不同劳动之间的交换。现已发现五里界、鄂王城、草王嘴三处古城址分别属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在城址周围都有铜矿或密集的冶铜遗址,形成以城址为中心的遗址群,被认为是管理矿冶生产的机构所在地。由此可以初步判断,以古铜矿冶遗址为中心的地区,由于矿冶生产的特殊性,曾经具有某些原始城市的特征:它集中的人口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远超过一般的集市、城镇;社会结构以从事矿冶生产及其辅助性劳动为主体,相对来说,农业人口和农业经济所占的比例很小。但是,它与集市或城市一般都是商品交易中心有着明显的不同,它所生产的矿石和红铜却不是供当地消费的商品,而是由权力机构控制的初级产品,不进入市场自由交换。此后,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铜、铁的开采和冶炼都是由国家垄断和控制的,这就长期地限制了黄石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1890年张之洞开发大冶铁山,建设使用机器、露天开采的大型铁矿,标志着黄石地区的历史开始进入近代社会,这片热土上绵延了三千多年的矿冶生产活动,由此进入了机械化、现代化的新时期。

张之洞创办中国钢铁工业,是晚清洋务运动后期的一个高峰,它是在民族灾难深重的历史时期,大规模地引进西方技术设备,推进早期现代化的一次勇敢而可贵的尝试。这意味着黄石地区的矿冶生产活动率先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这种新的人类文明一经契入古老的社会,便按照它自身固有的规律发生催化作用,必然引起社会结构质的变化。

开发大冶铁矿是黄石地区早期现代化的起点,在历史进程中,它发挥了推进地区工业化的龙头作用,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映。1913年汉冶萍公司决定在袁家湖兴建大冶钢铁厂,1923年高炉出铁,黄石地区实现了近代采矿与冶炼相结合,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钢铁工业基地。与此同时,带动了煤炭工业和建材工业的兴起,创办了使用机器开采的王三石、明家湾、道士洑等煤矿,促进了民营煤矿的兴起和发展;大冶矿务总局属下的采用爆破和机械开采的石料矿山、机制砖厂以及商办的湖北水泥厂相继建成投产。为适应采矿、炼铁、煤炭、建材工业的生产,各厂矿自行发电,而后集中形成电力系统。黄石地区作为原材料工业基地的主要支柱产业逐渐形成。

矿冶生产的工业化带动了黄石地区的交通运输和电信等事业率先实现早期现代化。1892年,大冶铁矿至石灰窑江岸的铁路建成通车,以运矿为主并载客,这是继津唐、台湾铁路之后,中国政府修建的第三条铁路,应当看作是黄石地区社会生活进入早期现代化最显著、影响最广泛的时代标志。与此同时,石灰窑开通了电报。铁矿石、煤炭、建材的巨大吞吐量促进了水运的发展和港口建设,汉阳铁厂等企业建有自己专用的船队和码头,十余公里的江岸边遍布着往来的船只,蔚为大观。石灰窑沿江街市的商贸也随之日趋兴旺。

矿冶生产的工业化孕育了黄石地区近代的城市化,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人口的增长突破了自然增长的局限,工业人口大量增加,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一部分本地的青年农民和城镇居民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进入矿山、工厂当工人或参加码头搬运等劳动。大冶铁矿最早是采取包工制,由包工头雇用周围农民采矿,农忙务农,农闲务工。1914年矿长王宠祐改为固定工制,从河北、山东、河南招来大量工人,仅得道湾矿山就雇用了1 000多名外地矿工,许多本地农民也离开土地、离开农业,去做固定工,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与此同时,一部分外地的工人和农民也自发地流入黄石地区的厂矿谋生,特别是早期的技术工人,很多是来自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开埠早的地区,或是从汉阳铁厂转来。1922年林育英在黄石工人中发展的第一批共产党员,如大冶钢铁厂的电工仇国升和林家庆、大冶铁矿下陆机修厂的工具管理员赫惠林、钳工唐芳、火车司机黄国太,还有湖北水泥厂的大车工人周芳良、车工梁士卿,都是外地人。据《黄石市志》记载,抗日战争前夕,大冶铁矿已有矿工3 000余人,大冶钢铁厂工人1 300余人,象鼻山铁矿工人1 000余人,湖北华记水泥厂工人3 000余人,其余大小煤矿工人约4 000余人,全市工人共计约13 000人,形成了一支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工人阶级队伍。

矿冶工业的兴起,吸引了民族资产阶级来此投资创业,吸纳了高层企业管理人员,也吸纳了大量工程技术人员。1948年华中钢铁公司经理张松龄便带来了 2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这些厂矿培训工人、学徒,附设有医院、学校、俱乐部,在黄石地区推广科技知识,提高了地区的文化、教育、卫生水平。

在中国近代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工业化的滞后,有的城市是没有工业化的城市,有的是先有城市然后再工业化;而黄石地区却是先开始工业化,带来工业人口的大量增加,然后再建立城市[2]。

1949年 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红旗插上了黄石地区,迅即组建了中共石灰窑工业特区委员会,接管了华中钢铁公司、华新水泥公司、大冶电厂、源华煤矿和利华煤矿。1950年 8月,建立省辖市黄石市。此时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初期,国家领导人正在硝烟尚未散尽的地图上描绘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黄石之所以由解放前大冶县下属的石黄镇一跃而成为省辖市,显然是由于它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宝贵的五大厂矿。

矿冶工业是黄石建市的基础,矿冶文明是黄石市城市文明的特色。从此,黄石的矿冶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它的矿冶文明也具有了社会主义文明的属性,突出地表现在它的发展纳入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轨道,明确而自觉地为建立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服务。接踵而至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黄石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国家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新中国不可能沿着西方发展轻纺工业的老路实现工业化,国家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路径,并要求重工业为机械工业、国防工业及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这一时期国家在黄石投资 1.5亿元,改建、新建一批重工业企业,相继有大冶钢厂、大冶铁矿、新冶铜矿等 30多个项目开工建设。黄石市的发展如鱼得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黄石工业以每年平均29.1%的速度发展,财政收入以每年35.2%的速度递增,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3]8。增长仍然主要来自原材料、能源等支柱产业。统计资料显示,从 1950年至 1957年,主要工业产品的年产量,原煤由22万吨增长至42万吨,发电量由 0.21亿度增长至1.62亿度,钢材由0.51万吨增长至14.72万吨,水泥由7.51万吨增长至53.89万吨。也就是说,1957年的产量与 1950年的产量相比,钢是29倍 ,水泥、电力是 7倍多 ,煤也接近 2倍[4]92-94。

黄石建市后矿冶工业的大发展,带来了工业人口的大幅度增长。1950年建市时市区人口为 5.29万人;1953年至 1958年厂矿企业大发展,市区出现了两次人口机械性增长的高峰,1955年增长 57 053人,1958年增长 60 366人。据《黄石市志 》记载:“1951年至 1985年的 35年间,市区机械增长 226 800人,占净增人口的 61.27%。”[3]221也就是说,这 35年间市区增加的外来人口是建市时原有人口的 4倍多。现在的黄石实际上是一个由于矿冶等工业迅猛发展,大量吸纳外来人口而形成的移民城市。

黄石建市后矿冶工业的大发展,还带来了经济结构特别是工农业比重的根本变化。1950年建市时,农业产值为 12 497万元,占 82.67%;工业产值只有2 619万元 ,占 17.32%。至 1957年 ,农业产值虽然增长为18 294万元,但比重下降至 36.54%;而工业产值增长至 31 763万元,上升至 63.46%,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真正实现了以工业为主导,城市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实质性变化[4]92-94。

建国初期,黄石市这些结构性的根本变化,反映了黄石沿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方向大踏步地前进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确立了黄石作为重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改革开放后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成就,既是基本国策提供了机遇,也是黄石人民紧紧抓住了这个机遇,艰苦奋斗的结果;这些成就也意味着一个资源性城市对国家、对全局的奉献和承担的牺牲,在它的辉煌的背后则留下了我们今天必须面对的问题。

矿冶文明的源头是矿冶生产活动,离开了矿冶生产活动的矿冶文明便是无源之水。而矿冶工业这一经济领域从来都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与民族的兴盛发展密不可分。黄石地区的矿冶文明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静止的、超越时空的存在,它是不同时代的文明与黄石地区的矿冶特色相结合的产物。一个城市的诞生与发展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过程,是文明达到一定程度的形态,它不能超脱于时代、超脱于国家民族的命运。回顾古今黄石地区的发展与矿冶文明的关系,实质上是不同的时代赋予了矿冶文明新的内涵、新的活力,从而通过它推动了黄石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无论是近代或现代,矿冶文明推动黄石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同时也是矿冶文明自身得到丰富与发展的过程。

今天,黄石面临着城市转型,又一次地站在历史的新起点。这是一次为城市今后经济发展方向重新定位的历史性战略抉择,关系重大,影响深远,必须高瞻远瞩,慎重对待。它要求我们从容审视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遵循科学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超越依赖矿产资源发展的固有模式,站在战略的高度,从今天的黄石实际出发,重新找准黄石市在国民经济中可能拥有的最佳位置,在此基础上赋予矿冶文明新的内涵和活力。

[1] 黄石博物馆.铜绿山古矿冶遗址 [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2] 张实.苍凉的背影——张之洞与中国钢铁工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 黄石市地方志编委会.黄石市志 [M].北京:中华书局,2001.

[4] 黄石市统计局.黄石创业四十五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M in ing andMetallurgy Civi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HuangshiArea

ZHANG Shi

(The Publicity Depar tment of HunagshiMunicipal Committee,Huangshi Hubei 435002)

Huangshi area has experienced three important stages-ancient times,modern ages and temporary years,and each characterized with itown significant events.Although they displayed different age characteristics,allof them evolved from the mining and metallurgy exploitation and production.The paper lays stress on the urbanization progress in huangshi through explor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ining and metallurgy civilization and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and economic structural transfor mation.

mining and metallurgy civilization;Huangshishi area;urbanization

G127

A

1671-7422(2010)06-0006-04

10.3969/j.ISSN.1671-7422.2010.06.002

2010-09-13

张实 (1937— ),男,湖北鄂州人,编审,本科。

(责任编辑 陈咏梅)

猜你喜欢

黄石市黄石文明
黄石国家公园庆祝150年蛮荒岁月——这是怎样的历史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请文明演绎
黄石俱乐部度假别墅
漫说文明
黄石高速公路改造项目中互联网+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的应用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黄石市区园林植物资源调查及分析
近30年来黄石市水域面积的动态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