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执政兴国的战略利器
——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与实践价值

2010-08-15李红革

贺州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矛盾马克思主义科学

苏 越,李红革

(1.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 100872;2.湖南科技大学 保卫处,湖南 湘潭 411201)

执政兴国的战略利器
——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与实践价值

苏 越1,李红革2

(1.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 100872;2.湖南科技大学 保卫处,湖南 湘潭 411201)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闪现着哲学智慧的重要范畴。它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本质上是一个具有内核、要义、原则与方法的有机理论体系。在它的内容里,逻辑地包含着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归宿。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统一;是我党今天与未来制定战略与策略的理论根据。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策略;人文精神

弹指一挥间。改变我国十三亿人的生活命运并震撼全世界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三十多个年头。在经过三十多年改革风暴洗礼的中国共产党,无论在执政规律的认识和实践上,还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上,都已经走向了理性与成熟,而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和谐概念的提出,则是执政党在执政兴国的道路上的重要标志。

实践证明,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速的三十多年。其中,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其理论内涵的不断丰富,理论体系的日臻完善,不仅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而且对于世界各国乃至整个人类同样具有指向性的意义。拙文拟就从三个方面诠释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的与实践的价值,以祈学界同仁指正。

一、制定我党战略策略的理论依据

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没有长远考虑,鼠目寸光,只顾眼前利益的人,是不会有持续或长远的发展的。同样,一个政党和他的最高决策者们,如果没有战略的头脑,那她就必然会输掉未来。因此,一个高瞻远瞩的具有历史洞察力的政党,她的决策者就必然是善于把握历史走向,勇于理论创新的群体。

何谓“战略”与“策略”?按照辞海中的说法,战略是指政党、国家规定的历史时期内的全局性的方针任务。它具有相对稳定、时间较长、关系全局的特点①P3092。策略是由战略决定并为实现战略规定的目标服务的思想及具体措施。作为策略,它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质,可以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改变而进行适时的调整①P3092。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我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依据,那是由于它所具有的普世的科学价值和深邃的思想所决定的。胡锦涛曾经多次强调要树立战略意识,“深化战略意识。”②

(一)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指路明灯

在实现我国全面小康的战略上,存在旧三步、新三步的战略。旧三步的战略由邓小平提出。邓小平根据当时所处的条件,规定“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第一步是80年至90年,到90年后,国民生产总值要比80年的7100亿元翻一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250美元提高到500美元。结果到1987年GDP就达到了9129亿元,提前三年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第二步规定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人均1000美元,结果到了1995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就达到了19578亿元,提前五年超额完成了预先规定的战略目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提前达到1000美元。由于老三步中的头两步战略目标的提前实现,中央决定在已取得的经济成果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新三步的战略计划,这就是2000年到2010年;2010年至2020年;2020年至21世纪中叶的新战略。规定本世纪初到2010年,要在2000年已经取得成就的基础上,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为2010年后的20年打下更牢固的基础。2010年到2020年时,GDP要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得以实现。2020年到2050年左右为发展的第三步,那时的中国,如果不是发达的国家,那也是在步步逼近发达的国家了。

现在需要思考的是,党的旧三步走的战略是依据什么原则或理论制定的呢?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那时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尽管尚未提出,但其建设的实践基本上是按科学发展的理论进行的,或者说,是基本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思想的。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发展的原则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这就是说,1.我们在注意GDP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忘记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城镇社会的建设,因而没有出现一马奔腾、万马齐谙的局面。相反,呈现给我们的是各行各业万马齐奔的状态,也正如此,我们才有综合国力的增强。2.我们采用的经济社会建设的方法,不是单打一单科独进的形而上学的方法,而是各行各业互相兼顾的辩证方法,例如重视城市建设,并不忽视农村建设的发展;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忽视民生建设工程;重视特区建设,并不放弃非特区发展;重视沿海建设,并不忽略内地发展;重视国家最高利益、长远利益,并不轻视国计民生、民众疾苦,总之,在总体上,建设的布局是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要求的。3.建设为了什么?为了人,为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因此,不论是老三步还是新三步的战略里,都规定了关系民生的住房建议、交通建设、食品安全工等要求。事实也是这样,每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实现,跟着就有一次甚至多次工资的提高,那些已经下岗的职工,或者单位贫困的工人其生活补贴的标准也在不断的提高。对于三农的问题,更是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免去了农业的税收,对于种植粮食作物的农民,政府还给予一定的补贴,所有这些,都是符合社会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的。

用不同的发展观指导国家的发展,会取得完全不同的发展结果。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和不同的发展结果。在当今新的时代条件下,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③事实确实如此,当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与要求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贯彻时,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就会得到全面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矛盾就会消除或缓解。反之,如果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在贯彻中打了折扣,国家的战略目标就会变得模糊,各个行业、各部门的建设就会顾此失彼。2000年以前我们一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历史性成就;一方面又出现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矛盾,分析起来,主要是过于看重了GDP的增长而忽视社会民众的需求。党的十六大后,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房价高得令民众瞠目结舌,相信今后当有妥善的解决。

(二)提供了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高速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唯物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事物普遍联系与发展的科学。我们周围存在的一切,无论是自然界中的无机物和有机物,也无论是人类社会中的经济、政治与人文科学、道德法律无不与之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恩格斯在谈到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现象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的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交织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④P18。由于事物错综复杂的联系,在我国现代化的建设中,我们就不能只注意了GDP的增长而忽视广大民众生活的需求;注意生产力的提高而忽视生产关系的完善;重视生产体系的完善而忽视上层建筑的创新和改革;重视科学技术的创新而忽视各项事业的科学建设;注意教育规模的扩大而忽视教育质量的提高;重视经济建设的效率而忽视社会分配的不公。如果我们只抓住一点而忽视其它各点,那就背离了辩证法,违反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如不纠正,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全面而持续地发展。

如何克服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和实践的方法呢?唯一的科学的方法,就是真正的、彻头彻尾的、彻里彻外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与要求。唯其如此,才会药到病除。

科学发展观何以有这样大的神力呢?那是由于它的丰富内涵、完整、科学,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全面要求的必然结果!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社会运动要取得成功并使之持续发展,他就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其一,必须有全体国民的自觉参与,并使他们在参与的过程和结果中受益。20世纪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要动员农民参加革命,首先就是为农民多办实事,以致农民的油盐柴米都记在党的心上,结果农村中的青年几乎是万人空巷地加入到红军中去。其二,科学发展观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必须是全面的而不是单打一的;必须是兼顾的,而不是互斥的;必须是和谐的,而不是互相干扰的,否则,一个指标上去了,其它指标却没有上去,甚至掉下来了。那么这种发展就会失衡,发展就会出现混乱,社会矛盾就会激增,一些地方的中小型企业,一心只顾企业的效益,而对周边地区的河流、池塘、水井、空气造成的污染则不闻不问,直到有一天连自己的职工都纷纷倒下才清醒过来。马克思早在19世纪中叶就尖锐指出:“人为的高温,充满碎屑的空气,震耳欲聋的喧嚣等等,都同样地损害了人的一切感官,更不用说在密集的机器中间所冒的生命危险了。”⑤P277恩格斯也说:“蒸汽机的第一需要和大工业中差不多一切生产部门的主要需要,就是比较纯洁的水,但是工厂城市把一切水都变成了臭气冲天的污水”⑥P646。马克思、恩格斯的批评,正是当时资本主义处于上升的时期,他们的这种“单科独进,只顾其一,不顾其二”的做法,有它不可避免的理由,因为资本主义的寡头们心里只有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何况当时工业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也还没有充分地暴露出来,人们的思维还没有保护环境和建立生态文明的意识。只有到了现代工业广泛建立起来以后,资本主义社会才开始注意这个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反思了人类现代发展付出的沉重代价,又反思了我国20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而毁坏森林、摧毁农业因而造成全国性的大饥荒,加上联合国在这方面的关注,1972年6月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以及2000年国际社会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胡锦涛通过科学的综合与概括提出了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科学发展观”的概念,从而使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了统筹兼顾、互相照应的自觉理念。其三,发展是必须协调的,相互照应的。如同人的肌体一样,他的一切正常的行动必然是大脑、手与足的协调动作的结果,如果大脑命令你勇往直前,你的双腿却在原地不动,甚至倒退,那么你的向前目标就无法实现。同理,国家的经济社会,各个经济部门或相关单位,如同一个棋盘上的棋子,它们相依为命,紧密联系。任何一个棋子的移动,都有可能影响其它棋子的命运,故有“一着不慎,全盘皆输”之说。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的第四个要求:发展决不是一时的、短暂的行为,而是必须持续的、具有后劲的过程,这表明我们这些正在从事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务必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这个地球上的资源并不充裕,在经过两百多年来工业化过程对其掠夺性的利用、开掘,有的资源已经枯竭,有的资源将要枯竭,如果我们只顾一时的利益而不为后代子孙们考虑,就有可能把地球上的这些有限的资源消耗殆尽,以致使我们的子孙失去生存的空间!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真切切可能发生的事。我们必须尽快地通过科学,利用人类的智慧,逐步建立起一个节约型和循环型的社会,实现现有资源(如水)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尽快找到、发现或发明代用物质及再生能源,为我们的后代子孙创造生存的基本条件。

四条要求中,第一条是决定性的。因为其它三条的要求,都要由人来实现,因而提高党政各级干部及全体国民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及实践决心,就成了实施科学发展观的首要前提。

(三)构建与深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从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时间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早于构建社会和谐的问世。前者最早见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里。决定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则是在“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这两个概念提出的先后秩序是一种偶然性吗?不是。提倡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本质上是科学发展的延伸,是对“以人为本”重要命题的展开与科学的诠释。对此,只要我们深入地思考一下,科学发展观实际上蕴涵了“社会和谐”的概念,这从以下几点可以得到说明:其一,科学发展观确定了人在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地位,从而也就逻辑的必然的规定了人在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其二,在实施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社会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影响社会和谐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出来。幸运的是,科学发展观已为我们消除影响社会和谐的种种矛盾准备了工具,这就是要统筹兼顾各个矛盾方面的利益诉求,使全体国民都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其三,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必然会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从而不断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和谐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而社会和谐的不断深化,反过来又会推动整个社会的科学发展。胡锦涛同志说:“科学发展观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⑦P17。胡锦涛这段精辟的经典论述深刻地揭示了科学发展观与社会和谐的内在联系,他准确地告诉我们两者互为必要条件的关系。就是说,没有科学的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无之必不然);有了科学发展观,可以带来社会和谐,也可以不带来社会和谐,当科学发展创造的财富垄断在少数人的手里,而大多数人依然是一贫如洗,则不能带来社会和谐(即有之未必然)。同理,社会和谐对科学发展一样是必要条件的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人文精神的完美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哲学新范畴,是一个充满人性、人文关怀的科学概念,是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统一。

(一)发展联系的观点是正确解读科学发展观的钥匙

胡锦涛同志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⑦P15。但有各种各样的发展。有良性健康的发展,也有恶性的病态发展;有快速的发展,也有慢速的发展;有高效的发展,也有低效的发展,甚至零增长或负增长。由于我国的国情与国际竞争的背景,我们需要的绝不能是光有GDP的增长,更不能是低效、单科独进的慢速发展,而只能是又好又快的整个经济社会建设均衡的发展。从客观实际的情况来说,任何发展都不是孤零零的发展,它总是要以周边相关的事物的增长为支撑的,例如,纺织业的增长,就离不开棉花的增长,钢铁业的发展,就离不开矿业的增长,交通运输的发展。一个个的系统或行业,犹如同一个棋盘上的棋子,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因此,正是万千世界中的各个系统或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永恒发展,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的命题,决定了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与可持续性。

(二)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是认识和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的思想武器

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但是这种联系与发展,是由外力所造成,还是事物内在的原因呢?正确的答案只能是事物自身存在的矛盾。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早在2500年前,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就指出:“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自然也追求对立的东西,它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中产生和谐”⑧P19。和谐必然产生合力,推动矛盾事物的发展,换句话说,现实中的矛盾的各个方面,通过利益关系的合理调整,就可以使矛盾各方达成共识,大家齐心协力地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列宁说:“统一物之分解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其矛盾着的各个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⑨P36。这就告诉我们,认识矛盾、分析矛盾各方的性质,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并妥善解决之,这是自觉引导社会良性发展的推动力。

事实雄辩地表明,党中央的领导、指挥、科学调控的艺术,就是发现矛盾、分析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在科学发展观溜,为什么会有五个方面的“统筹”问题?说白了,就是在这个五个方面存在着差异,存在差异也就是存在矛盾,存在着矛盾而不解决,就会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阻碍滞缓社会的进步。怎么解决呢,方法就是“统筹”城乡的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发展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协调发展⑦P16。所谓统筹发展,就是在发展中,一定要照顾矛盾各个方面的速度与效率,不能因为发展失衡而拉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等矛盾,五大矛盾是社会运行和发展中最突显的矛盾,它们会具体地表现在经济运行中的各个方面,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虽然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⑦P13-14。经过这一分析,我们既了解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也看到了现实中还有各种矛盾、问题与不足,在我们继续阔步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拦路虎,排除这些拦路虎,唯一的方法就是正视矛盾、分析矛盾与解决矛盾,我们的事业之所以能以超乎常人想象而高速发展,就是我们的党和政府,不断把脉,诊断出各个阶段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矛盾,然后采取有效措施一一解决的结果。

(三)在科学发展观中,把对民众的关怀作为其核心价值,是党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理论创新

胡锦涛同志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⑦P15,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尊重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相信人民群众;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这个命题看起来十分简单,实则内容极其丰富。概括起来如下:其一,“以人为本”的主体是广大劳动群众,即我国从事体力脑力劳动的广大人民群众,这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关注广大人民群众得到证明。其二,“以人为本”的主要关注点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为此,党的一些经济政策与福利措施,常常向弱势群体顷斜,如减免农民的农业税、给贫困大学生以贷款、减免学杂费等等。其三,“以人为本”的主体虽是广大劳动人群,但并未抛弃社会的其他群体,例如,寺庙中的宗教信徒、凭借房屋和其它财产如汽车出租而谋生等人群,甚至还有触犯刑律受到刑律惩处的犯人或犯罪嫌疑人,对其合法权益、人的尊严也要尊重保护等等,这符合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要求。其四,“以人为本”还包含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承诺。胡锦涛说:在实施科学发展观中,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⑦P15。而这正是共产党人最高纲领中规定的目标。恩格斯曾经指出:“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⑩P141。既然如此,把人从非人的状态中重新回到做人的尊严上来,就应当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本职。

以上论述表明:党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既吸取了人类历史的共同财富——人文精神,又注入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同时丰富了党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与人文主义的科学精神,在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中,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精美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把辨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因而马克思主义的本身必须是运动的、发展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国度里,它的理论形态必然会有不同的样式。对此,马克思与恩格斯多有教诲。马克思说过:“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的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⑥P433。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存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它要“随时随地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⑥P406据此,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与发展,那就必须使它带上中国文化与社会实践的印记,即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化”这一概念必具的要求是:第一,它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必须表现出忠诚性与继承性;第二,对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不相符或相悖的理论或方法,该舍弃的一定舍弃,该修正的就应修正;第三,对于我国革命与建设中业以证明正确鲜活经验,必须上升到理论并充实到马克思主义的宝库中去,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得以不断充实并始终富于活力。

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并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并非直线性的,一躇而蹴的,相反,它也有过迷茫、曲折的过程,特别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问题上,由于缺乏现成的成功的范例与实践,我们曾出现过用革命斗争的理论与方法来取代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探索,以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沉重的代价唤醒了共产党员的思维,开始从阶级斗争的思想牢笼里解放出来,转而去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这一猛醒和转向,应从1978年算起。

从1978年至今,已经走过三十多个年头,三十多年的社会主义的持续快速发展,让我们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全国人民总体上步入了小康,其三十多年取得的突飞猛进与辉煌的成就,震撼了整个世界。

三十多年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始终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难历程,这一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他们以巨大的政治理论勇气,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与实践,提出了“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创新性见解,根据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主张,因而使马克思主义在如何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注入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自己的新内容。第二阶段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行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股份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第三阶段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以往各代创新思想的基础上,继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使我党在理论创新方面进入了一个高发期,这一时期从党的十六大开始,先是提出具有战略意义和普世价值,并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科学的人文精神有机统一的科学发展观,进而又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概念,并在各种国际会议和外出访问中,引申出以邻为善、以邻为伴,实行友好对话、发展合作与构建和谐世界作为我国的外交战略,这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热切关注,因此,我们有理由说,胡锦涛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⑦P34,正是我们取得三十多年的辉煌并将继续取得辉煌的根本原因所在。

我们这种看法根据有三:第一,从时间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必须具有在时间链条上离当代最近的特征,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性的概念是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才正式提出来、十七大予以深入阐述论证的,因而它符合最新成果在时间要素上的要求。第二,从内容上看,它既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又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的各个阶段上的成果有承传与发展关系。首先,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容,完全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的忠实继承和创造性的应用,并在人与自然等关系问题上有所丰富。早在19世纪的中后叶,恩格斯就批评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他说:“希腊人因为砍划森林而使国家变成了不毛之地。阿尔卑斯的意大利人,因为砍划森林而使牧场毁于一旦。”(11)P146但是恩格斯在批评了人类愧对于自然之后,并没有提出纠正的措施,于是,提出纠正措施的历史责任就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身上,胡锦涛同志以“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药方,科学地回答了恩格斯提出但没有解决的问题。其次,从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来看,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外延,无疑包含了前三者的创新成果,但又超越了前三者所包括的内容。在科学发展观里,它除了具有前三者的印记之外,还从现实与历史中吸取了营养,因而它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逻辑的与必然的丰富与延伸,同时他又借鉴了联合国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1972年通过的保护生态与地球的《人类环境宣言》,以及2000年提出的人类《千年发展目标》,特别是人类《千年发展目标》,它已明确规定了要“以消除贫困,关注弱势群体,实现人类长远发展的宗旨。其焦点是关注生活水平最低下的人群,更加重视社会的公正与公平,其中包括性别平等、城乡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热点问题。把这些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吸收到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来,这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12)P23。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具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具有长效性和普遍性的理论价值。再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容构成了一个层次或能级分明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了核心、要义、原则与方法;既对今天和未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战略的指导意义,又对战术决策具有长远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其三,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里,明确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辨证关系,这无论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更好更快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理论指导。第三,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说,科学发展观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无疑表明了概念的科学性、理论概括的广泛性与普遍性,它既是长期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理论,又是实现战略目标、制定战术决策的理论依据;既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又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科学发展观与建立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概念面世以后,立即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一些知名的学者或政要纷纷进行评论或发表讲话,例如,新加坡《联合申报》题名《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的署名文中写道:“中国善意的外交实践的背后是和谐世界的思想。……这既符合中华文化中的道德仁义追求,也符合基督教文化中的永久和平公正秩序理念,因此,具有广泛的感召力,能聚和全球人类。无庸置疑,中国的外交实践和思想正在启蒙世界,正在说服朋友,影响敌人……”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概念提出,不但让我国人民有了照明前进的灯塔,以及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为之奋斗的旗帜,而且也给世界迷信暴力解决冲突的思想吹去了阵阵清醒头脑的凉风。我国的软实力在迅速提高,我国影响世界的力量在不断加强,美国靠着武力解决不了的问题,正逐步转到我国主张谈判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中国在各国人民之间搭建和平友谊的桥梁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

注释:

①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②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R].2003-01-28.

③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讲话[R].2004-11-09.

④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

⑤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第1卷)[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⑥马克思,恩格斯.反杜林论[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⑦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⑧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⑨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⑩马克思.马克思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1)恩格斯.自然辨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12)胡鞍钢.2020中国全面小康社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The Strategic Sharp Weapon for Prospering China: the Theoretic and Practical Value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Su Yue,Li Hongge
(Faculty of Philosoph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 (Security Department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Xiangtan Hunan 411201)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is a category Philosophical Wisdom flashes in.Its rich contents essentially make up organic theoretic system with a core,be-all and end-all,principles and methods.Its contents logically contain harmonious society and world.It is the latest achievement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it is a perfect unification of humanity and Marxism;it is the rationale for our party to devise strategies and tactics at present and in the futur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sinicization of Marxism;strategies;tactics;humanity

B27

A

1673-8861(2010)02-0001-07

2010-04-15

苏 越(1937-),男,广西灵川县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逻辑、哲学、思维、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李红革(1967-),男,湖南涟源市人,湖南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

猜你喜欢

矛盾马克思主义科学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