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因素及策略
2010-08-15丁珊
丁 珊
(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80)
浅议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因素及策略
丁 珊
(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80)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从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宗教信仰等不同角度,剖析文化因素对汉英翻译所造成的影响,讨论文化差异下英汉翻译的基本策略。据此提出翻译工作者应该更加注重对文化的学习及应用,在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译出更准确、更地道的译文。
翻译;文化;差异;策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翻译则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社会形势下,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表层转换,更是不同文化的交流沟通和移植。谭载喜说:“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1]可见,翻译涉及的不仅仅是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
一、文化差异制约英汉翻译的主要表现
汉英文化分属东方文化体系和西方文化体系。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语言风格[2]。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地理位置、种族渊源、自然环境等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拥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民族心理和价值观等等。
(一)地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制约
劳动创造了语言,语言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地理位置和生活习俗上相距遥远,人们的物质环境、生产模式、文化活动等衣食住行各方面也必然相异。英国是岛国,航海业自古非常发达;而中华民族祖居亚洲大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一个典型的例子,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则是“挥金如土”[3]。虽然喻体不同,其比喻意义却异曲同工。中国有句俗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用以形容人们的不同口味或想法,因为在中国“萝卜”和“青菜”是非常普遍的食物。然而,英国人要表达这种意思时,用“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some like apples and some like onions”,在英国“苹果”和“洋葱”才是最普遍的食物。
(二)民族心理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民族心理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由民族文化积淀而成的心理特征,各民族长期受到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而形成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心理、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必然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联想意义。汉文化中“龙”是一种祥瑞动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高贵、威严、神武与权力;所以与“龙”相关的习语如“望子成龙”、“龙飞凤舞”等大都带有褒义;“龙头”还有占据统领地位的含义。但在西方则不然,“龙”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用“dragon”形容凶暴的人、凶恶的老妇人 (尤指很少给在其看管下姑娘自由的老妇人),《怪物史莱克》中城堡外面看守费欧娜公主的喷火的妖龙就是典型的西方龙的形象,因此“dragon”所引起的联想与汉民族的“龙”完全不同。
(三)价值标准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价值观是社会文化因素在人们心中长期渗透、积淀的结果,它持久地影响着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这是研究文化时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中国有着敬老、爱老的传统,称德高望重的长者为“赵老”、“王老”,称年长的同事朋友“老李”、“老徐”,听者也感到亲切和被尊重。但若将以上称呼直译成英语,英美人当然难以接受。因为西方社会把“老”与衰弱、无用相联系,西方老年人在公交车上甚至不会接受年轻人让座位,宁愿人们用“senior citizen”来称呼自己,而不喜欢“old”这个词。例如,某旅游文本翻译将“老字号”译为“old and reputable restaurant”,然而,老字号本意指历史悠久,信誉卓著,特色经营。把“老”直译成 old(“not new”),显然不符合目的语文化。外国游客若看到如此介绍,一定不会有好感,更不用说光顾了。如此不合乎文化习惯的翻译无法传达旅游文本的宣传目的。公益翻译活动的网站将“老字号”译为“time-honored brand restaurant”,即经过岁月考验的,历史悠久的,这样的翻译遵循了目的语的文化习惯,自然会激起外国游客想见识“老字号”的兴趣,从而达到了吸引游客的目的[4]。
(四)宗教信仰差异对翻译的制约
英国长期以来深受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基督教文化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方面,英语中许多意象都与《圣经》有关。如,“God is where he was.”(上帝无所不在);“Adam's apple”(喉结),典故源自亚当夏娃偷食禁果,被上帝发现,作为惩罚,上帝让苹果卡在亚当的喉咙里,如果译者不具备对源语言宗教文化的基本常识,完全无法直译出其含义。
中国人信仰佛教、道教、儒教,其中受佛教影响最深。汉语习语中有不少来自这些宗教文献的习语,例如“不看僧面看佛面”、“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等。翻译这些来自宗教文献的习语,常常需要使用意译的方法。如,六根清净 (free from human desires and passions)、人靠衣装(Fine feathersmake fine birds)等等。
二、文化差异制约下英汉翻译的基本策略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即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例如,“Little fish does not eat big fish.”意译:胳膊拧不过大腿。直译:小鱼吃不了大鱼。意译地道的汉语表达通俗易懂,但直译同样能顺畅地传达这种意思,而且这种较为新鲜的表达方式会给读者耳目一新的印象,从而领略到异域文化的某些风格特色。因此,翻译既要对比不同文化的共性,又要充分显示出不同文化的个性。
(二)意译法
所谓意译是指用目的语中常用的语言和熟悉的形象替代原语来翻译。不同民族在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的差异必然反映到语言的运用[5]。有时,直译使读者很难明白其含义,影响交际,所以只能意译。例如,“It rains cats and dogs.”我们只能译为大雨滂沱、大雨倾盆,如果望文生义地直译,目的语读者一定感到一头雾水。这个表达包含着一个文化典故,挪威神话中认为猫可以影响天气;驾风暴而来的女巫据说就是化身为猫。而狗和狼则是风暴神欧丁的随从,其中狗是风的象征。西方神话中,猫和狗类似于汉语神话中的雷公电母。
(三)音译法
音译法是在翻译专有名词、商标和一些特殊文化现象时较常用的一种翻译策略。汉语言易于接受能引起相应联想的音译。汉语是表意文字,故中国人有“望文生义”的语言心理,即尽可能地使语音外壳似有所指,把目标词包装得像一个地道的汉语词。因此,选择表示同音的汉字时优秀的译者会尽最大努力按汉语的语言心理去“循音赋义”,使音译贴切易于接受理解[6]。例如,Mercedes-Benz奔驰,一看到这两个字,中国人就会自然地联想到飞奔驰骋的汽车,速度快、运行平稳、无故障,这就是奔驰汽车。还有很多成功译例,如 cool酷,vitamin维他命,Bungee蹦极,hacker黑客,Coca-Cola可口可乐等。
三、结语
翻译既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分析比较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尽量熟悉原语中的文化典故等,举一反三,能够潜意识地再造适当的译文,同时博览群书,尽量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等背景知识,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做到既尊重别国文化,也尊重本国文化,使译文尽可能达意、传神,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力求实现翻译中的文化“传真”。
[1]谭载喜.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J].外国语,1989,(5):33 -35.
[2]陈文伯.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3]王武兴.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徐燕.浅谈旅游翻译中的伪对应问题[J].新西部,2007, (10):57-59.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99.
[6]刘继英.文化因素与商标翻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45-146.
Abstract:Language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culture,and each nation has itsown culture.This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in ter ms of geography and life style,way of thinking and value system,religious belief,etc.It also discusses some essential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t the cultural level.Translato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culture,and only in thisway can we make more exact and veritable versions.
Key words:translation;culture;differences;strategies
(责任编辑:刘东旭)
CulturalD ifferences and Strategies in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D ING Shan
(HeilongjiangVocational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Harbin 150080,China)
H059
A
1001-7836(2010)08-0143-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0.08.059
2010-01-29
丁珊(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助教,硕士,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