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化翻译视阈下的习语译文取向

2010-08-15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8期
关键词:习语民族性比喻

刘 榕

(福建行政学院,福州 350002)

论文化翻译视阈下的习语译文取向

刘 榕

(福建行政学院,福州 350002)

文化翻译在翻译研究领域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刘宓庆在《文化翻译论纲》中指出,21世纪翻译理论研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文化翻译。习语具有民族性,从文化翻译的角度,探讨习语的翻译不仅有着重要的语言意义,而且具有文化意义。处理好习语中的文化因素,翻译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保护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文化的民族性,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等因素皆为译文取向的重要砝码。译文的天平自然是倾向于以目的语为取向的归化翻译。

习语;文化翻译;归化

经济的全球化把各民族文化卷入大交流、大融合的世界浪潮之中。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中华民族的文化也不例外地与世界文化发生碰撞、交汇和融合。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世界文化面临着文化的趋同化和求异化的困惑。中国文化也不例外。尽管人类文化有其共性,但是人们还是不希望看到世界文化像世界经济那样趋向一体化。中国文化不能在世界文化的浪潮中失去自我,而应该像易中天说的那样“化出国界”。

文化交流离不开语言;语言交流离不开翻译。因为翻译是文化交流的媒介,是沟通两种语言的桥梁。它作为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已经进入到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自从 20世纪 80年代王佐良先生的《翻译与文化繁荣》开创了当代文化与翻译的先河以来,翻译研究越来越重视文化翻译。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来研究翻译成了许多翻译学者的共识。刘宓庆先生认为 21世纪翻译理论研究将面对许多新问题、新任务。而最大的问题(也是人们最广泛的关注和兴趣)将集中于文化翻译(2007:xxi)。文化翻译就是对各民族间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谢建平,2001:19)。文化学派认为翻译的基本单位不是单词,不是句子,甚至不是篇章,而是文化(潘文国,2002:36)。文化翻译观认为当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进行交流时,实际发生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范东生,2000:31)。

研究语言离不开文化,研究文化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人类各民族的语言,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还是该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 (申小龙, 2008:1)。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习语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沿袭而积淀形成的形式简洁、固定,寓意深刻的短语或短句,是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的最典型表现。以下将从文化的民族性、思维的民族性、比喻的民族性及译文取向四个方面探讨习语的翻译。

1 文化的民族性

人类用语言将自己同动物区别开来,打开了通向文明的大门。人类借助语言及其后来的文字,有效地进行着文化的创造、积累、学习和传播,从而有效地维持自己的生存并同时把民族的文化特征深刻而历史地发展。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人类的行为被记录、保存下来,使具有独特习惯与方式的民族语言,成了维护和巩固民族文化独立生存的屏障。语言的民族差异便成了民族及其文化差异的重要界标(胡潇,1991:149)。

一个民族的习语传递着该民族在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政治经济、社会体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文学艺术、寓言神话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独特的文化内涵。

中英两个民族的习语也不例外。就拿宗教信仰来说吧。两个民族因教信仰不同,其宗教的文化现象在习语表现就很具民族性。英语中许多习语就源自《圣经》,跟基督教有关。如“Thank God”,“My God”,“God knows”,“the Holy Grail”,“the Judgment Day”,“hold out the olive branch”等。其中的“the Holy Grail”是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用过的杯子,后来给了亚利马太人约瑟。喻指渴望得到但又得不到之物;而“the JudgmentDay”是指基督教教义中上帝进行最后审判之日。在此日现世完结,耶稣复临,所有的人接受上帝的最后审判,获救赎者上天堂,未获救赎者下地狱,魔鬼被丢入火湖。喻指万劫不复的大冲突、大变动、大动乱、大灾难的日子。汉语中也有不少与佛教有关的习语,如“借花献佛”、“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以及“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等。这些折射着宗教色彩的习语很具民族性。又如汉语中有许多与竹有关的习语,如“竹有节,人有志”、“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罄竹难书”、“青梅竹马”等。“竹”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表示文人刚直不阿,有节气,有骨气。竹的“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使得中国有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说法。这种独特的“竹”的语言内涵反映了汉民族对事物的态度、对世界的认识以及汉语的精神属民族依据自己的特殊环境、特殊实践方式和特殊发展历程,赋予语言以独特的发展道路和历史形态,造成了语言的民族性。而语言则是汉民族长期在其独特的生存环境、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及历史发展过程中,观察生活、衡量事物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文化。它体现了汉民族对事物看法的独特的文化视角。然而“竹”在英国人心里,它只不过是植物而已。英国人看到竹,他们不会也不可能产生像中国人那样类似的联想。又如汉语的“松、竹、梅”在中国人心理象征着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具有特殊的文化含义。可在西方人眼里却是三种植物,不具文化含义。成语“东施效颦”、“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南柯一梦”等不仅具有民族传统的形象色彩还具有汉民族文化的独特渊源。不过,英语中也有许多富含浓郁民族文化色彩的习语,如“lame duck”,“carry coal to Newcastle”,“a catch-22 situation”,“Watergate scandal”等。习语“lame duck”这个几乎在任何一个美国城市或城镇都可以听到它被使用,特别是当人们谈论政治的时候的习语,并不是什么“跛脚鸭”的意思,而是指一个任期将届满,即将下台的政界人物。而“carry coal to Newcastle”则喻指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2 思维的民族性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语言的外在表现。语言深受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制约,它反映了语言应用者的思维模式。讨论语言的产生、作用与文化意义无法回避它与思维的关系,但决定人们想什么、怎么想的关键性因素是语言运用者身处的文化。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现象的深层本质。中国传统文化以直觉思维为本位,着眼于整体,重形象思维。中国人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现抽象的概念。而西方传统文化以逻辑思维为本位,着眼于个体,重抽象思维。西方人习惯于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注重形式分析,他们的思维特点是理性、推理。习语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以下几个习语互译可充分说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例如,“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译成英语为“East or west,home is best”;“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译成英语为“slight negligence may lead to great disaster”;“耳目一新”、“望梅止渴”,“快刀斩乱麻”、“情人眼里出西施”,译成英语就是“find everything fresh and new”,“feed oneself on fancies”,“cut the knot”及“Love is blind”。其中“金窝”、“银窝”、“草窝”、“堤”、“蚁穴”、“耳目”、“梅”、“刀”、“麻”、“西施”都是借助形象,运用直觉、灵感、联想的思维方式,充分体现了汉民族运用形象的方法表现抽象概念的思维特点。而英语的“east”、“west”、“slight negligence”、“everything”、“feed oneself on fancies”、“cut the knot”及“Love is blind”则是借助逻辑,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探索、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思维方式,相形之下就显得抽象、理性。

3 比喻的民族性

比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习语中的比喻大多数都集中反映各民族的审美心理和对事物认识的价值观。比喻的创建、使用和理解是语言使用者对事物的认知方式,这种认知方式对于生活在不同地域的民族来说是不同的。有的注意到事物这方面的特征,有的则注意到那方面的特征。不同语言中采用的比喻喻体或许相同,但本体则可能相异,处于不同文化氛围中的读者对同一喻体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联想。源于英语谚语“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的“the last straw”很容易让人理解为“救命稻草”,可它实际意义为“使人不能忍受的最后一击”。再比如汉语的“牛饮”,英语为“drink like a fish”;汉语的“静如处女,动如脱兔”是形容一个人敏捷。因为兔子的形象在中国人心目中是敏捷的象征,但英美人却认为兔子是胆小的象征。所以,他们比喻一个人胆小时,说“as timid as a rabbit”,译成汉语为“胆小如鼠”,而不应为“胆小如兔”。“as stubborn as a mule”与其译为“顽固地像一头骡子”,不如译为“犟得像头牛”。“Lead a dog’s life”只能译为“过牛马生活”,不能译为“过狗的生活”等等(余立三,1986:205)。“bark at the moon”和“蜀犬吠日”,它们设喻差不多,但情景和思路大不一样。“bark at the moon”是狗想吓唬月亮,而“蜀犬吠日”则是狗见到太阳感到怪异害怕 (因为四川多雾而少见太阳)。前者比喻“空嚷”,特指“对居高位者作无用的责骂”;后者比喻“少见多怪”。英语有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汉语则有“一叶知秋”,两者却是完全相反的比喻。燕子只是偶然现象,不可据之推断,落叶却是预示未来的象征(陈文伯,1986:274)。可见习语中比喻的应用反映了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的人,他们所说的语言都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语言的特点实际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的写照,反映了语言运用者的世界观、价值观。

从以上习语翻译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经验、产生不同的意识、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文化心向。这种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同结果以及因此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自然影响了人们在运用比喻选取喻体时形成的习惯不同。这些表达的矛盾不是人为的,而是两个社会、两种地理环境、两个文化圈在特殊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是利害关系造成的矛盾,也不是一时一事因人而产生或消失的矛盾,而是天造地设、与时俱来的天然差异和伴随差异而来的质与量的不同(许崇信, 1995:2)。

4 译文取向

以上习语互译表明富含民族性文化差异的习语中所承载的中西方文化无论是外在的表现样态,还是内在的文化底蕴、价值取向都有着巨大的差别。翻译时,要实行语言中承载的文化信息对等转换是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译意比译形更重要。张谷若先生说:“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目的虽可分为多种,而最主要,最具普遍意义的,恐怕是在求意之一方。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意是无论如何都要博取的,形则可保留时定保留,不可保留时须弃而存意。这样,意不可丢,形则可变。变为何物?译入之语。入者为何?归之谓也。”刘宓庆先生说:“翻译任务始于原语文化,但任务的完成取决于译语文化而不是原语文化。”(2003: 297)由此看来,在翻译过程中,如果我们遇到文化障碍,我们只能尊重目的语读者的民族文化、思维习惯,寻求目的语民族的最佳表达形式和风格进行翻译——归化翻译。以译语读者为取向的归化翻译认为译语读者往往从自己的文化观念出发理解译文内容,如果译文表达的内容在译文读者的现实世界知识范围内,读者就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因而,译者应尽可能地将原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标语读者的世界,以便使目的语读者顺利实现与原语文本以及原作者的交际(孙致礼,2002:40)。

5 结语

东西方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差异,但也不可忽视差异。无论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何种程度,只要还有不同的民族存在,有不同的文化基因存在,各具特色的、富含生命力的民族习语就将继续传承下去。

中国是个开放的文化大国。在全球化语境下,这个开放的民族性既要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保持民族的文化个性,以不至于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泯灭文化的民族个性,又要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积极吸纳世界其他民族的优良文化,实现与世界文化的俱进。

[1]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274.

[2]范东生.翻译的本质与翻译批评的根本性任务[J].中国翻译,2000,(4).

[3]胡潇.文化现象学[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149.

[4]刘宓庆.翻译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3:297.

[5]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7:xxi.

[6]潘文国.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兼谈“翻译学”的学科性问题[J].中国翻译,2002,(2).

[7]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

[8]谢建平.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J].中国翻译,2001,(5).

[9]许建平,张荣曦.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 [J].中国翻译,2002,(5).

[10]许崇信.在异同与得失之间[J].中国翻译,1995,(2).

[11]易中天.文化大国——是否可能,如何可能[N].南方周末,2010-02-18.

[12]余立三.英汉翻译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J].外国语, 1979,(3).

[13]张迎春.张谷若翻译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4:68.

(责任编辑:刘东旭)

H059

A

1001-7836(2010)08-0137-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0.08.057

2010-06-09

刘榕(1958-),女,福建福州人,副教授,从事语言文化与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习语民族性比喻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比喻
比喻最爱
什么是比喻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