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德育的角度来看人的教育

2010-08-15刘文凤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8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刘文凤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州 350007)

从德育的角度来看人的教育

刘文凤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州 350007)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方式,教育应该是人与人心灵的交流,是一种智慧,因此教育的首要要素是道德教育。而现如今的学校德育是一种知性德育,割裂了教育与德育的亲缘关系,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要使学校教育返回本真的教育,就要重新思考道德教育的作用。

教育;德育;本真教育;生活

教育现在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然而,我们为什么去上学呢?当你拿这个问题去问我们的孩子的时候,有些早熟的孩子会告诉你他是为了拿到一个学位证书,更多的则是一脸茫然,“我不想学习。”这大概是大部分学生的想法。在大批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时候,我们再审视一下我们的教育,我们到底教给了孩子们什么呢?当我们还把所有人都能受教育作为梦想中的伊甸园的时候,教育已经给很多家庭带来了痛苦,带来了付出和收获不成比例的辛酸。如果受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学位证书,找到一份工作,那么教育还应该是什么呢?科学知识的传授与完整人格的培养,哪个才是教育的本质?

一、学校教育与生活

教育就是生活,当你想要看清教育的时候,你就去看一个人怎样生活。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今天,让我们看一看今天孩子们的生活吧,初高中的孩子,他们通常周一到周六每天要早起上课,回家做作业,有的孩子晚上还要请家教来补习,而周末通常也是要去补习的,在高考这个指挥棒的挥舞之下,每个人都“竞折腰”。不过,孩子大多是在家长的胁迫下学习的,父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孩子往往不领情。那些拼命学习的,基本上是特别乖的和有上名牌大学这样的目标的孩子。大部分的孩子,他们心中在乎的问题是“怎样才能挣到钱”。他们走路在想,吃饭在想,学习的时候也在想,甚至在做题的时候,如果一道数学题是关于卖水果挣了多少钱的,他们对解题方法的兴趣恐怕没有对挣钱多少的兴趣大。他们早已和自己的父辈完全不一样,他们的父辈在上学的时候,心中想的是报效祖国,是理想,而他们心中想的则是如何挣钱,如何获得社会地位这些功利的目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是和我们整个社会的生态紧密相关的,现在是个金钱社会,每个人都在为生存而拼命,教育、住房、医疗,已经成为新“三座大山”。近三十年来,中国复兴了私有经济,实行对外开放,实现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然而,这也造成了贫富不均,孩子们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下长大,逐渐养成了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而现今的青少年追求个性,崇尚自我,实际上,每个人都想要追求个性的时候,个性已被这股汹涌的浪潮抛在后面,是多姿多彩的青少年人格被人格特质的同质化所威胁。他们看似理想远大,而思想迷茫,缺少精神导师,缺乏生活的诗意。

“现代教育矛盾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运行,一方面是对人文教化功能的放弃,另一方面是道德教育的专门化。”[1]学校变成了向儿童灌输科学知识和应试技巧的工厂,然而,就算是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也缺乏科学精神的滋养。为了弥补青少年对自我探索的精神需求,学校里开设了德育课程,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德育课程并没有满足青少年自我探索的精神需求,甚至无法培养学生对伦理道德问题的思索能力,当面临伦理问题时,也无法独立作出智慧的判断和选择;学校里的德育课程顺应大势所趋,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给其他的课程和教育活动“让路”,使得其他的课程和教育活动可以肆无忌惮地向着分数的高地进军。而德育课程呢,为了符合科学精神,需要“构建像智育一样的科学化、系统化的德育传授的体系”。由于自身的知识化倾向,德育课程只是一些道德观念的反复灌输,抑制了学生本人的道德思考,道德教育已经偏离了它本来应该有的样子。“学校德育只是德育的一个小部分,学校还不足以培养一个完整的人。那些不接受学校教育的人,未必其德性就是残缺的;接受了学校教育的人,有可能德性是残缺的。”[2]学校丧失了教育精神,和学生的心灵离得越来越远,现在的孩子看起来很聪明,但是缺少了精神的养育,他们比他们的父辈们更处于一种精神的苦闷之中。

二、本真的教育

通常看来,一个普通人受教育就是为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发展自己。不仅如此,我们对教育还有更高的期待,我们进学校,不仅仅是要获得知识和技能,尽管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也是必须。在内心形成一种被社会所接受的道德力量,塑造更加崇高的人格,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教育要使我们对如今生活的各种事件作出各种选择、特别是道德选择。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道德的存在,他通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实践来实现自己的社会属性,所谓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产,并启迪其自由天性。”[3]

应该看到,道德观念道德觉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一百多年前,妇女从事和男人一样的工作还是被认为不应当的,现在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我国女性的地位也有所提升,原来中国妇女按照“三从四德”办事,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古希腊的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女人的牙齿比男人的少,这在当时的社会被认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从没人提出怀疑。现在的社会对女性则宽容得多,女性应该有自己的事业,不应该依附任何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甚至我们现在普遍认同的科学和批判精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也不被接受。长期盛行于古代欧洲的宇宙学说地心说,由于和上帝创世说正好相符,长时间被处于统治地位的教廷所利用,哥白尼在世时并不敢公开自己的发现。“人权、自由、平等、博爱”,这些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德性,是通过不断的斗争才慢慢被社会所接受。因此,不同的时代,道德观念是不同的,德育的内容也应有所区别。道德的内容应高于时代,应使我们的孩子与在人类的历史上对人的精神进行过深刻思索的伟大思想家们对话,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导师。

笔者认为,教育的首要要素便是道德教育,如果要使人们的思想处于一种更健康、更积极的状态之中的话,有必要重新考虑道德教育的作用。道德优于法律。法律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制定出规范,使人们来遵守,制定法律的依据通常是正义,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执行,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而道德是通过人们内心的规范,“一种使人感到自卑的道德力量”自发地来实行。在法律到达不了的地方,道德往往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马路上看到蹒跚的老人你会唤醒心中的道德感,自发地扶他过马路。“法律救道德之穷,然道德万能,实无待法律以救穷者。凡法律能收之功,道德皆能致之。”[4]而很多思想家甚至普通人都明白,“我们丧失人性的时候,就是我们对别人的苦难袖手旁观之时。”道德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教育课程必须探讨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伦理和价值问题,使学生能对正义、自由、权威、生存价值有自己的思考。诚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说:“教育的真正意义,难道不是培养你的智慧,借着它找出所有问题的答案?你知道智慧是什么吗?它是一种无限的包容力,允许你自由地思想;没有恐惧、没有公式,然后你才能发现什么是真实的、正确的事物。”[5]

三、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在道德观念的建立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国家的文化传统都是这个国家区别于另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因此文化侵略也常常是在意识形态来进行。1840年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之后,办了大批的教会学校,他们给学生灌输宗教思想,为了佐证基督教的观点,这些教会学校承认儒家学说中有利于他们的统治的观点,但宣扬基督教比儒家学说更深刻,他们是通过建立新的道德标准来毒化青少年的思想,进而摧毁中国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建立起了崭新的共产主义道德体系,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

解放前,我国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提高儿童的阶级觉悟。例如: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的德育思想是:“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毛泽东,《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

很多爱国进步人士也曾提出有价值的德育观。杨昌济提出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全面发展;陶行知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新中国成立后,开设马列主义的政治课程,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教育。“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中共中央、国民党关于教育方针的指示》1958年 9月 19日)

1986年 9月 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对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素质,提出了“四有”的标准,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可以看出,我国的学校德育一直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道德教育的理想

道德是人类的根本属性,当我们翻开人类发展历史这本巨著的时候会发现,道德教育和人类的发展始终是同步的。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道德教育传统,孔子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义。”意思就是,办教育的目标在于“道”,根据在于“德”,依靠在于“仁”,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6]。这里,孔子把德育放在了一切教育的首位,“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甚至可以“为政以德”,凭借道德来治理国家,也就是用道德的力量来教育人民。孔子把道德教育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而德育的重要性几乎在任何时代都是如此。道德可以杀人,也可以形成一个和谐公平的社会。

我国仍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在经济、政治、道德和文化领域等方面传统的价值观念都在面临挑战,现在的孩子既不像传统的中国人,也不像现代的中国人,更不是世界人。德育在如此混乱的道德文化领域更凸显其重要性。“道德具有两重文化功能,其一是维系功能,其二是变革功能。道德的维系功能就是保持文化相对稳定;道德的变革功能就是,当文化不能满足主体和时代的发展需要,人就要改变它,重新创造一个文化世界。”[7]如何选择适宜时代发展的价值观念,是德育的重要使命。笔者认为如今的德育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公民教育。我国不是没有进行公民教育,而是在公民教育上,长期存在着偏重公民的义务意识,而忽视权利意识。在全球化的今天,有学者更是提出“世界公民”或者“全球公民”的概念,自由、民主、人权是全球都在追求的目标,具有普世价值的意义,教育应当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教育,作为人类一种自觉的自我发展与提升的实践活动,理应主动推进人的生存型态的发展,从当代的现实情况出发,将世界历史性个人的生长发展作为其归旨,努力促进当代人的革命,人的转型,这就是当代教育的主题。”[8]

2.政治教育。我国通常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政治和道德经常是糅杂在一起,这也是导致德育工作偏重于政治教育而忽视道德教育的原因。我国的政治教育也存在着灌输政治观念,而忽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的问题。政治教育应培养学生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崇高理想,但应在比较各种政府的组织形式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发地思索。

3.伦理道德教育。伦理学是关于人们应该如何生活的学问,它是关于你如何看待各种道德观念,确定价值,你应该如何选择,它让你更好地处理各种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上司和雇员、如何看待同性恋。总之,在现实的道德情境中出现的问题,这里都会涉及。你必须理解道德生活的本质,你必须知道如何分析,如何作出选择。

4.法律教育。一个文明的社会必定是法制健全,人人遵守法律的社会,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使每位社会成员都能对正义、自由有所领悟,能使社会更和谐健康地发展。

归根结底,我们如果要离本真的教育更近的话,那首要的就是重新思考道德教育的作用。道德使人之为人,道德教育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只有它才能对人的心灵产生影响,才能告诉你该如何生活。

[1]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22.

[2]毕世响.用人类的全部文化养育德性与智慧——德育说话[J].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2009,(2):14.

[3][法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4]于靖权,赵刚,元龙河.古今中外德育观[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97.

[5][印度 ]克里希那穆提.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M].叶文可,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1-10.

[6]论语译注[M].杨伯峻,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76.

[7]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34.

[8]鲁洁.走向世界历史的人——论人的转型与教育[J].教育研究,1999,(11):4.

Abstract:Education is a kind of communication of human souls and it is also a kind ofwisdom.So the principle factor of education ismoral education.Since school education is the pr imary means of education,school moral education is the pr imary means of school education.Nowadays school education is a kind of intellectualmoral education.It separates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latter has been isolated.To return the core of school education,we should reconsider the influence of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education;moral education;core of education;life

(责任编辑:侯秀梅)

On Man's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M oral Education

L IU Wen-feng

(College of Education,Fujian Nor mal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

G416

A

1001-7836(2010)08-0115-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0.08.048

2010-03-29

刘文凤 (1986-),女,河南周口人,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德育研究。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