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清末民初贵州的女子教育

2010-08-15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8期
关键词:女学蚕桑学堂

杨 艳

(遵义医学院社科部,贵州遵义 563002)

试论清末民初贵州的女子教育

杨 艳

(遵义医学院社科部,贵州遵义 563002)

清末民初贵州的女子教育兴起,并形成一定的体系,呈现时间早、规模齐、影响广等特点。女子教育的兴起极大地唤起了贵州女性的独立意识,为女性的精神解放打下了基础。

清末民初;贵州女子教育;女性解放

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女子教育,然而那时的女子教育不是为了求得人的全面发展和主体价值的发扬光大,而是与其礼教文化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的。观念上的封闭和经济上的依赖,使文化教育等一系列领域都存在着严重的男尊女卑。妇女生存的主要目的就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服侍家人,妇女教育也只能围绕这个目的进行,于是《烈女传》、《女诫》、《女孝经》、“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存天理、灭人欲”的教学工具和“三从四德”的闺训大行其道。如果说,传统的礼教秩序从外在的规范方面取消、压抑了妇女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那么,畸形的女子教育则使妇女从内在意识方面丧失了个性和自我,逐渐形成了扭曲的、软弱的、麻木的、自卑的、狭隘的和依附的心理。可以说,在近代以前,中国社会不存在可以让人充分实现自己生命过程,使自己作为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条件,更遑论人下人的妇女的发展。因此,当时的女子教育,也不可能培养出能够尽情挥洒和实现自己全部生命价值的女性人才。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特别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一个剧烈的变革时期,由戊戌维新而辛亥革命,进而五四运动,中国的有识之士前仆后继地求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无论是维新派,还是辛亥志士,抑或五四新文化的战士们,都触及到了妇女教育和妇女解放这一中国社会基本的问题。戊戊维新时期的“兴女学”运动,开启了近代女子教育的先河,为妇女解放进行了思想启蒙;辛亥革命时期的男女教育平等,使女子教育得到发展,唤醒了妇女革命的自觉意识;到了五四时期兴起的平民教育和开放女禁,则使妇女教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这一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突破了知识女性的圈子,扩展到了工农大众之中,广大妇女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实践斗争中去。

受到全国女学兴起热潮的影响,贵州的女学也逐步发展起来。1907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学堂章程》,规定男女分别设校:女子学堂分高初两级,初级修业年限为四年,高级修业年限为三年。在新思想影响下,贵州女子学堂开始兴办。

一、清末民初贵州的女子初级教育

早在 1900年,平越知府王玉麟、士绅解鸣等发起创办了贵州近代第一所女子学堂——平越直隶州女子学堂。贵州女子教育由此拉开了序幕。1905年初,贵阳资善堂开设女子初等小学堂,是贵州最早的女学之一。同年,贵阳达德学校加办了女子学堂,私立广益女子小学堂也开办起来。在贵阳,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创办女学的态度比政府积极,因此贵阳的女学多为私立。从 1907年到 1911年,在贵阳相继创办了自奋、培德、光懿、毓秀、贞静、崇德、蕴贞、复旦等女子小学堂[1]。贵阳女子学堂的创办,带动了省内各地女子学堂的开设,创办女校之风也逐步影响到外县。1909年创办的女子学堂有:湄潭县立义泉女子小学堂、遵义元天堂女子高等小学堂、铜仁官立女子初等小学堂等。1910年创办的女子学堂有:都匀官立女子初等小学堂、都匀萃英女子学堂、永宁公立女子初等小学堂、贵定私立女子小学堂、黎平府荷花塘女子小学堂、独山育英女子小学堂、遵义城区女子第一高等小学堂和女子第二高等小学堂。1911年,都匀留日学生解立返乡创办了正本女学堂。随着大量女学的兴办,女子入学的比率也在逐年增加。1915年,仅贵阳一地的在校女生为 930人[2],而 1916年就增加到 971人[3]。据 1917年统计,在公私立国民小学就读的女学生 5 210人,占学生总数的1/10,在公私立高等小学就读的女生有1 007人,占学生总数的1/10[4]24。

从清末民初贵州的小学来看,1909年,贵阳比较正规的初等小学堂设有修身、国文、读经、讲经、历史、地理、算术、格致、图画、音乐、体操、温经等十二门课程,每星期上课三十六点钟,高等小学堂课程与初等小学堂相同,仅无温经一门,课时安排也是每星期上课三十六点钟[5]。1912年以后,课程有所改变,初等小学堂设有国文、习字、修身、算术、图画、手工、体操、唱歌等八门功课;高等小学校的课程除上述八门外,还有历史、地理、理科三门,有的学校还有英语。和清末不同的是读经、讲经取消了,唱歌成为必修课。清末民初贵州的女子初级教育除了以上的课程外,还加设了手工课,包括刺绣、裁缝、织毛线等,“女子所用读本宜加入家事要项”[6],从开设的课程可以看出那时的贵州女子初等教育仍以培养贤妻良母为其教育的宗旨。清末,女子初等教育封建意识较为严重,还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旧“八德”作为伦理教育,当修身课内容,讲究“妇德、妇言、妇工、妇容”。到民初时,随着社会的开化,逐渐倾向进步新学。“对于女生尤须注意于贞淑之德并使知自立之道”[7]。

二、清末民初贵州的女子师范教育

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为解决师资缺乏的问题,贵州开始兴办女子师范学校。1911年,贵阳各私立女子小学纷纷开办女子简易师范科,招收高等女子小学毕业生入学深造,为本校及其他学校培养女子初等小学的师资。在这一年里,自奋、崇德、达德、贞静、育英、毓秀、淑慎等女校都曾增设过女子简易师范班[8]。1915年光懿女校开始增办女子师范班两期,招收本校及外校高小毕业生,学制两年。师范班的许多学生,后来成为贵阳教育战线上的骨干。

而严格意义上的师范学校,在贵州最早则是遵义县立女子师范学校。1916年,遵义县县长周恭寿兴办遵义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校址设在府城隍庙。办学目的为“造就小学教员及蒙养园保姆”。招生时间及学限都不固定,有时一年一次,有时两年一次。第一期招两年制两班:第二期为预科一年、本科四年的五年制;第三期又为两年制。共招三期四个班,学生约 200人。课程除修身、国文、英语、史地、算术、代数、几何、理化、博物、音乐、教育学、美工等普通学科外,另开家事课。学生不交学费,书本也由学校供给,但不供给伙食[9]290。

至于官办的贵州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从倡议到实施历时近十年。1912年 5月省学政司提出创办,但因省内局势紊乱,公库空虚,未能付之实施。1915年 11月再次提出,再次搁置。直到 1919年才开始着手筹建,1921年正式宣布成立开学。在 5月 1日的开学典礼上致训词说,为振兴女学之计,特设女子师范,“今日行开学典礼,以后一堂论业,切磋砥砺,他日必成为良好之教师,女学前途实利赖之。”[10]女师第一界学生,修业期限为 5年,第一年为预科,第二年开始正科。正科又分设文、理两科。文科设国文、外语、史地、社会、艺术等科目,理科设物理、化学、数学等科目,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则为公共必修科目。此外,还安排参观和实习时间。

三、清末民初贵州的女子职业教育

辛亥革命后,贵州女子职业教育开始萌芽。当时少数开明人士认为,女子要解放,首先要能自食其力,于是开办女子职业学校。清末民初贵州开办的女子职业教育涉及的种类包括工业、农业、商业和医疗等方面。女子职业教育的兴起为贵州的妇女开启了一条谋生之路,增强了妇女的独立性和经济实力。同时,也为贵州培养了工、农、商、医等方面的女性人才,唤起妇女积极参与到社会事务中的意识,使之活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工业教育方面,1912年,自治学社呈准创办慈善会,由慈善会办了一个妇幼救护所,收容那些不堪受虐待从大户人家逃跑出来的女婢。自治学社聘请光懿女校校长白铁肩等为义务教员,授之以读书、习字、珠算、缝纫、烹调等课,使之有一技之长。后来在这基础上设立了“劝业女工厂”。同年,贵州军政府行政厅实业部下设贵州省劝工局 (原名工艺局)。劝工局实际是培养技工的学校,兼搞生产和推销自制产品。劝工局开始办有金工、木工、织布、窑工、漆工五科。1913年 2月增设女工讲习所,下分两课,女工织布和刺绣。女工讲习所招收贵阳和外县的小学毕业女生,专习工艺技术,兼学简易学科。学制两年,采用半工半读方式,边学习边从事生产。“外货畅销、民多失业,女子尤甚。实业长有见于次,将开办女子职工学校,以增进女子职业。因工商代表赴京之便,特令在湘聘就周女士砺贞来黔担任刺绣教授。已于日前抵省,暂住三忠祠。业经觅定适当地址为女子刺绣科校地,招生学习。吾黔刺绣业之发达将于此基之矣。”[11]同时,一批外省人也在贵阳开办了职业学校。1912年旅黔两广同乡在广东会馆内设一缝纫学塾,专招两广旅居贵阳的女子入塾学习。学生在学习期间所制衣服,放在商店出售[12]46。

在农业教育方面颇有规模的有蚕桑学校。早在光绪末年,遵义就有蚕桑学校招收女生。黔北一带历来盛产蚕桑,为适应蚕桑经济发展的需要,遵义知府袁玉锡于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创办遵义府官蚕桑学堂。堂长由留学日本专习蚕桑的况良士担任。学堂开设蚕、桑两科,男女同校,分班授课。所教课程,以栽桑、养蚕、制种、缫丝、织绸为主,算术、理化等普通之学为辅。除课堂教学外,特别注重实习[9]326。遵义府官蚕桑学堂开启了贵州蚕桑学校招收女生的先河。不仅为贵州蚕桑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而且也给妇女走出家门、投入工厂工作打下了基础。

面对蚕丝业在全省的不断推广,社会一些开明人士积极倡导在贵州设立专门的女子蚕桑学校。1911年,贵州独山州的邱联芳就向贵州抚部院申请开办蚕桑女学。“禀悉妇女职重蚕桑,载在礼经,古有明训。即今江浙各行省靡不家喻户晓,研究甚精。黔中唯省会创设讲习所,此外尚付阙如。兹据社会员绅邱联芳等禀请醵资与办女学等情,具见热心实业,为边隅开风气之先,深堪嘉许,应准分别给委俾便克期开办,早日观成是所厚望。”[13]同时,1912年毓秀女校开办了女子蚕桑讲习班,并呈报省军务司划拨新城废弃衙署及两旁园圃拨归该校做蚕桑试验场[12]44。1917年,省内开办有“贵州省农业学校附属女子蚕丝业传习所”。学制两年,开设六门文化课和三门技术课,教学栽桑养蚕、制丝的方法[12]47。

在医疗教育方面,清末民初的贵州还没有师资进行西医方面的教学,而主要进行的是普及医学知识的教育。1920年省立医院为了普及新法接生,在医院内附设女子产科讲习所,招收初识文理、年龄在 20~40岁的妇女入所学习,修业期一年,不收学费,不供伙食[12]46。

贵州女子职业教育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坚持下去,但它的开办促使贵州妇女产生了就业观念和竞争意识,为女性谋求职业,走向社会开辟了一条道路。

总之,在全国女学兴起热潮的影响下,贵州的女子教育在清末民初也逐步发展起来,并呈现时间早、规模齐、影响广等特点。贵州女学创办时间较早,虽地处西南边陲,但贵州兴办女子教育在全国还算较早的省份;贵州女学规模较为完备,形成女子初级教育、女子师范教育和女子职业教育较为完备的体系;贵州女学影响较为广泛,呈现从中心城市向边缘地区逐步辐射的特点。

清末民初女子教育的兴起,为贵州各族妇女冲破传统纲常礼教的桎梏创造了社会条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已深入到社会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胜枚举。女子教育权的获得使女性在精神上上升到一个新层次,独立的人格意识逐渐苏醒,文化素质和民主思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也开始为之一新。她们逐步成为反封建礼教的先觉者,为近代贵州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推动了近代贵州社会的文明进步。

[1]张羽琼.清末贵州女子教育的兴起 [J].贵州社会科学, 2003,(6).

[2]贵州公报.1915-01-15.

[3]贵州公报.1916-07-29.

[4]丁芝珍.贵州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5]贵阳:学务公所印行.贵州教育官报,1909,(8).

[6]贵州教育公报,1913,(3).

[7]修成,郑厚华.民国初年邛水县的学校革新[G]∥黔东南文史资料.第五辑,1985:47.

[8]夏长营.女子教育师资的摇篮[G]∥云岩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1990:67.

[9]遵义地区教育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10]贵阳:贵阳文通书局代印.贵州政报:第 77号,1921,(8月上旬版).

[11]贵州实业杂志.1913,(3).

[12]夏长营.解放前的贵阳职业教育[G]∥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 26辑.

[13]贵阳:学务公所印行.贵州教育官报,1911,(1).

Abstract:The women education in Guizhou rose in the end ofQing and had formed certain system.Its characteristics are as follows:time is early;scale is complete;influence is extensive,etc.The emergence ofwomen's education greatly aroused women's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and laid the foundation forwomen's spiritual emancipation.

Key words:the late Qing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the women education in Guizhou;women's emancipation

(责任编辑:孙大力)

On theW omen Education in Guizhou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YANG Yan

(Depantment of Culture and Literature,ZunyiMedic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G529

A

1001-7836(2010)08-0009-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0.08.004

2010-06-09

贵州省教育厅社政处立项项目成果(C-371)

杨艳 (1980-),女 (土家族),贵州遵义人,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贵州地方史研究。

猜你喜欢

女学蚕桑学堂
古稀之年上学堂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无声之声:明末清初政统与儒教中的女学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美育史料·民生女学艺术会
做“微整服务”,女学霸为颜值走向深渊
宝宝国学堂
晚清女学的视觉呈现——以天津画报为中心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