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机械类专业为例

2010-08-15魏云平赵瑞芬孙希跃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2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应用型素质

魏云平 赵瑞芬 孙希跃

(唐山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在办学规格、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学校的个性和特色上出现了多样化的特征,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问题也已基本解决,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提上议事日程。传统的教育模式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就机械类专业而言主要表现在:(1)培养目标定位需更具体、更明确;(2)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比较薄弱,特别是综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3)工程教育中,团队精神与合作精神的教育尚需大力加强;重当前业务能力培养,轻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4)重政治思想教育,轻职业道德教育。研究、改革、创建具有地方本科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对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培养目标的确定离不开当地的社会环境、学校的实际条件和生源情况。机械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面向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培养从事制造、施工、运行、维修、测试等技术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基层性:强调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专门人才。(2)实践性:强调应用能力强、实践能力强,能够解决生产现场的实际问题。(3)综合性:强调富有创新精神、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后劲足、综合素质高。

二、以人为本,构建教学体系

突出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方案的设计以“做中学”为核心思想,以工程设计为导向,以实践性和探索性的设计项目为载体,以人为本,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着重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精神和工程能力四个层面进行培养与训练,以科学的课程安排促进能力培养。

(一)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指导思想,充实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即公共基础课平台、学科(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方向模块,总学时应控制在2500学时以内。在保证必要的公共基础理论课程的前提下,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因其不仅要为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打基础,同时还要为综合素质的提高服务;专业方向课模块要贴近工程岗位实际,体现应用型工程人才特色。在保障前后课程内容衔接合理的情况下,可将专业教育和工程教育适当前移。理论教学体系还要进一步明确理论与技能的深度和广度,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和途径,是构建工程特色的机械类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所在,一般不少于40周。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遵循“循序渐进,由基础能力养成到综合能力提高”的人才培养规律,依据“系统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原则,以培养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有明显职业特征的工程素质为核心,有针对性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从而确定实践教学的方法和内容。

实践教学体系可分为基本工程能力培养和工程应用能力提高两大部分。“基本工程能力培养”由“课程理论教学—基础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构成,课程理论教学中一方面以具体工程实例为背景讲述理论知识的工程应用,不断形成学生的工程意识,另一方面以理论知识的验证掌握为诱导,通过基础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课程设计,将多个理论知识点和实验、设计方法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是通过深入一线的观察、操作、体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积累实际生产经验。毕业设计以实际课题为对象进行系统的工程设计训练,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得到综合性的锻炼和全面提高。

“工程应用能力提高”由“基础强化训练—能力提高训练”构成。主要是以导师制为基础,通过基础强化训练、数控加工实训等项目训练,以及开展学生早期的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如各级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学生技能大赛项目、校企合作项目等,达到进一步拓展学生工程应用能力,深化提高的目的。

(三)素质拓展体系

高等教育既是培养“人才”的教育,也是培养“人”的教育,因此必须开展工程文化教育,强调现代工程教育除了突出实践性特点之外,还要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赋予工程教育“文化”内涵,突出“育人”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设置素质拓展学分,开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各类讲座、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和各种竞赛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开拓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然,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即课内按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保证学生的基本工程能力的培养。在课时外安排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进行拓展、提高的内容,以导师指导下的课外活动小组和科研小组、开放实验室等方式组织教学。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即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支撑,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其实施,这样,使工程能力培养更切合生产实际,满足企业的实际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环境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坚持加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和机械工程素质的提高。

[1]林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昆明大学学报,2007,(18).

[2]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辨析[J].高教研究,2007,(1).

[3]李进金,杨李娜.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关键因素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5).

[4]于维同,黎莉.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扩招之后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1).

[5]张大良,李国志.基于教学质量保障的人才培养模式选择与建构[J].江苏高教,2008,(4).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应用型素质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