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类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中文教学

2010-08-15唐帼丽朱晓苑柴俊丽

邯郸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通识大学课程

唐帼丽,朱晓苑,柴俊丽

(北京化工大学 文法学院,北京 100029)

理工类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中文教学

唐帼丽,朱晓苑,柴俊丽

(北京化工大学 文法学院,北京 100029)

文章提出理工类大学通识课程设置必要性观点,尤其强调中文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指出:通识课程门类多样,为学生兴趣发展、就业方向、素质培养提供了保障。素质教育不仅表现在知识层面,还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精义、文明成果的继承发扬上,学习就是思想改造的过程,通识教育在精神品质上帮助学生完善人格、磨炼意志、建设好精神家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自我更新、不断提高发展的能力,学用结合的能力,把握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前进的能力。各门类课程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又能在思维创新、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精神塑造等方面激发培育学生,融会贯通、相辅相成。

通识教育;课程;中文教学

大学,因之治学广博富厚而为“大”,不局限于一家之学,不受束于一方之道,百川汇海、有容乃大,让学生能借大学之课堂,逞其志、扬其意、富其学、高其识、成其材。大学,学之渊府也。

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刻不容缓,为培养新世纪高等教育复合型人才,理工类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在大学教育中日益凸显。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

通识教育,通,即全面;通识指学生应掌握的专业技能之外的其他需要学习、知晓的知识;通识教育是对大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旨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综合教育,是让学生不偏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融会知识与人格修养培育的教育,是广泛了解人类科学文明相关知识的教育。通识课程包括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经济、体育、自然科学等等方面,从广义上说,涵盖人类社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狭义地说,各大学根据自身情况遴选、确定下来的较多学科的教育课程,通识课程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

通识教育由通识课程、讲座、活动、社团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体系组成。它应该贯穿大学四年,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受通识教育的熏陶、培育,学到相关知识,在人格、心灵、思想、情操上得到塑造和提高,具备一定的思想认识水平,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社会、人生、自然有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具有高远的理想、奋斗拼搏的意志、积极向上的人生境界,以天下为公、民生为念的社会责任感,具备将个人的才干、价值融入奉献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人生价值观,通识教育的目的即在此。

二、理工类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

在现行学校教育过程中出现两次文理科分离,第一次是高中的文理分科,第二次是大学专业的划分,虽然让学生选择自己的特长来学习,能扬长避短,但也终止了对不足学科的弥补和提高,使得“文”的更文,“理”的更理,文理分家,理科学生怕写文章,对文学艺术不感兴趣、或理解不深不透;文科学生逻辑思辨、理性思维弱一些,不懂得数理化的奥秘、自然的发展变化规律,文理的两次分离使得一些学生发展不平衡,瘸腿走路,缺失的永远缺失。

理工大学的学生专业有通讯、化工、材料、生物工程等等,人文社科方面的课很少,学生感到吃不饱,对人文社科方面的课求知若渴,学生认为进入大学之后,很多专业没有了语文课、艺术课、文化相关的课,这方面知识的学习断档了,出现空白,很多学生担心自己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社会人生的认知能力下降、退化、衰弱,仅靠自学是不够的,教师的指导和系统传授、课程设置会使学生得到科学的培养。理工大学通识课程应包含很多,如:西方文化、外国名著欣赏、世界史、中国文学史、书法、绘画、音乐、诸子百家、心理健康课、口语表达、美学、写作等等,学生关注喜爱人文社科知识,希望学校设置大量的通识课程满足学生的需要。

大学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的发展需要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既精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又能与他人有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管理能力、担当责任并能妥善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时甚至是多面手,技术、经营管理、市场销售、宣传策划样样都得行。社会需要的人才在人格、心理上要求能耐挫折、自信勇敢,对人诚信、与人为善、团结合作,自尊自爱自强,有强烈的责任感、奉献精神,热心公益。对人才的“软件”“硬件”的较高要求使得大学教育必须面对社会需求的复杂多变、多元化和开放性。

理工大学通识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

其一,学生学习多门通识课程,有的是为了兴趣,有的是为了名师,有的为了尝试,无论什么样目的,只要愿意学,就一定会学有所得。大学以其丰富、多样性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存在,课程形式多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学子如蜜蜂,尽情采蜜,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有限,他很难理解其他学科、其他专业行业的基本规律和道理。在大学,插花、农艺种植、养鱼、烹饪、汽车驾驶……都应走进校园,各行业的劳动者也可以成为大学生的老师,让兴趣能成为特长,好奇能释疑,求新有尝试,求变有争鸣,求全有通识课程教育,学无定法、学无成规。

其二,不同的学科都有各自的作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方面挖掘人的潜能,开发人的才智,同时通识教育又是相互贯通的,学生通过各类知识的学习,达到互补、互通、互相促进的学习效果。孔子的弟子到武城,用音乐化育百姓,[1]156教化人情风俗,春风化雨,润物以声。有学生说:“音乐给了我美妙的旋律,给了我无限的遐想,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给了我广阔的胸怀。”英国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当今文理互通、交融越来越多,不同行业、专业的方法与规律往往可以借鉴。有的大学为避免高考定终生的弊病,学生进入大学门槛之后可以重新选择专业,文理可以互选;有的开设第二学位,学生学有余力,可以学第二专业。有的学生本科专业是化学,研究生方向是中文,博士方向是心理,诸如此类,反映了大学教育的可塑性、丰富性,大学教育为人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这是符合以人为本、从教育规律出发,实事求是的。一个能担当重任,统筹兼顾,学有所用的人才,没有对社会民生知识的掌握,没有对人情事理的了解,没有对历史的继承、现实的认识、未来的规划,没有对人与自然、环境的体察,就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其三,知识的传授必然伴随着思想品德、人格情操、修养的教育,也即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因知识而培育心灵,塑造性格,陶冶情操,砥砺意志,提升境界,能较全面地了解自然、社会、人类发展的规律,具备不断进步、不断学习、不断发展完善的能力,为创建和谐社会而出力。要想治学问先学做人。通识课程教育是唤醒自省、修身养性、见贤思齐的教育。通识课程教育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教育。通识课程教育是关注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共建和谐家园的教育。

从一个平凡的人变为一个对于环境有所贡献的人,这里有个逐步提高的过程。通识教育让人不仅认识自己,也能很好地认识他人。让学生知理和懂“礼”,知道如何为人处世。“人文教育被忽视,会带来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和价值体系的混乱。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个人至上,行为失范,缺乏批判性思考、整体观与想象力,知识面狭窄,整体素质不高。中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访美时,几位华裔教授直言不讳地批评说,中国去的一些留学生懂ABC,懂XYZ,懂美元英镑,但却不了解长城、黄河,不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不了解《大学》《中庸》。对中国文化历史如此无知,又如何对民族、对国家有了解、有情感、有责任心,并去为她献身呢?”[2]2大学生为了满足好奇心,将硫酸泼向大熊猫;有些学生冷漠自私、只为自己考虑……这些都反映了不知仁、不知礼。孔子说:仁,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即爱人。人爱自己是天生的本性,爱人却要后天培养,人与人本质是相同的,人生而平等,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要处理好,学生泼硫酸使熊猫惨遭伤害,表明这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责任意识,对他人的认识、理解、尊重这方面知识一直缺失。大学生因考试作弊遭老师批评而跳楼,学生因无法适应学校环境而厌学弃学,因恋爱遭拒而报复,面对挫折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等等,都是对自己对外界不能正确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认识自我、外界,树立高远的理想,培养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勇敢自信的意志,胜不骄败不馁,具备坚强乐观、敢于拼搏的勇气和信念。实施通识教育,教育学生对自己负责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在人格塑造培养上,要培养学生的浩然正气,要忠正公义,要自尊自爱自强,明确自己的价值所在,处理好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礼是思想的外化,思想端正了,礼是行为上一种自然的表达。要有社会责任感,青年是国家建设的主人,要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225”,这种高尚伟大的人格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国的脊梁,是传统文化的精义,我们要教给学生,用伟人志士的人格榜样影响教育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要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相结合。学生的成长在不断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中得以提高。

通识教育内容全面、深广、丰富,它涵盖了文理工农医等各方面的知识,这是知识层面,同时,通识教育又开阔眼界,了解文明发展,对宏观把握世界提供支撑。它是一种素质教育,缝合个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对内省乎己,对外知达人,是专业知识的补充,是培养专业精通、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知识中蕴涵的道理是相通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共同构筑知识大厦。

通识课程应该开,而且要大力提倡,习百艺而知天下,通晓各方面知识才能厚积薄发,复杂变化的外部世界,发展中的社会,需要通才的场合、机遇很多,所谓艺不压身,“艺”多,可选择性也多,学生就业的不确定性,发展的不确定性,通识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教育阵地。

三、理工类大学中文课程的教育作用

中文课程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文课程涵盖古今中外的文学成果,形象生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融会历史、政治、经济、科学知识等等,包罗万象,是反映社会人生的百科全书,人类种种情感思想的表达都能在文学中找到对应,文学即人学,文学是以语言文字在美感中表现人类精神文明,关注人生,文学塑造着人类的灵魂。

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是形成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人文科学知识不等于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是人文科学知识的内化和升华。中文教育承担着将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挖掘出来、光大发扬的重任,中文课程要强化人格思想教育。中文教师要负担起育人的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鉴别美丑、分清是非善恶、完善自我人格,树立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坚韧不拔、谦虚谨慎的信念和态度。

中文是讲理的课程。“理”即规律性,文学是讲理、知理、明理的课程。有人伦人情之理、人生之理、社会之理、自然之理,种种道理中文课要讲,要剖析审视,教师要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迷惑、知理懂理,依理办事,中文教师要讲出文学作品中的道理。历史上的伟人英杰都以卓越的意志、品格,光辉的情操将人的才智推上了一个个顶峰,原来,人可以这样活,人可以这样选择,面对纷繁复杂的人世,他们多样化的人生道路为我们展示了多种可能性,但大浪淘沙,留下来的真金依然是:志存高远、顽强拼搏、积极进取,也即孟子所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4]89这是中华民族的魂,中国人的精神本质,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根基,这是通识教育中自始至终要提倡的。

中文教育教学要揣情摩意、知人论世;要理论联系实际、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与时俱进中求新求变求发展。中文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会说话、会写文章,把逻辑、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政策法律水平、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结合起来,成为笔杆子、巧嘴巴。

学生品味文化的博大精深,领悟文学作品中的人生悲欢,文学用审美的眼光审视人生社会,是语言文字构筑的殿堂,有各种不同境界的人生,有形形色色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就如荀子所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167”。文学阅读了解现实的状况,人性的丑陋,良知的可贵。语文,似清泉涤荡心灵,净化灵魂;带给人一种心态,坦荡、端正、沉静;语文,带给人一种感悟的能力,通过咀嚼和体味作品中的人或事,获得一种精神上的磨砺与感知,从而升华。每部作品都能带来一份心灵震撼与洗涤,教会学生向往光明、自由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学会谅解、学会坚强、学会珍爱。

四、理工类大学通识课程设置的建议

首先,通识课程设置多样化,选修课涵盖艺术、科技、人文等多门学科,理工类院校更应重视学生各方面培养,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选修文学艺术的学生以理工科居多,选修数学概论、化学原理的学生往往是理工大学中的文科生,他们通过文理知识的普及、互补,实现一种知识的平衡和交融。

其次,通识课程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文学课可以将欣赏与创作结合,加强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文体写作,将阅读与写作与实用相结合,训练学生写广告词、产品说明书、发言稿、解说词、文案策划,创办文学社团,戏剧演出等等;绘画课学生手绘文化衫、外出写生,美化校园、社区环境;学习心理课的学生参加心理社团活动,互助关爱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选修法律课的学生在模拟法庭审理案件,到法院去旁听,树立知法守法意识。

其三,通识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角,学生可以崭露头角、大有可为。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素质,可以应用体现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实施上,形成优良深厚的校园风气,布置橱窗、宣传栏,开办讲座,普及、提高文化学养,有创意的搞各种各样活动,创建社团、活动中心。学生还可以走出校园,用自己的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水平来服务社会、贡献社会。搞外联为社会提供素质较高的服务,共建社区,做文明使者;到博物馆、科技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做志愿者;到农村、边远地区、养老院、孤儿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机构送爱心、送服务;到企业公司实习、兼职等等,通识课程的效用可以伸展到许多领域,学生在学与用、知与行中得到锻炼,健康成长。

其四,通识课程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课程设置既有长远规划又能紧密联系现实、与时俱进。可以设置稳定的课和变动灵活、与现实挂钩紧密的课。稳定的课如文史哲类,变动灵活性的课可以因时而动、因事而设,如计算机普及课程。2008年奥运会引起中国人对奥运的高度关注和参与,就可以开设“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史”“奥运会产业的经营与管理”“奥运会运动比赛项目的精彩与解析”等课,注重现实和实用性。求职、礼仪课程可开设“职场生存指南”“化妆技巧”“社交礼仪”;开设“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可使学生了解当今社会严峻的生存问题,保护环境。学生的现实需要与社会的要求是课程设置必须要重视的,通识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长期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

[1]刘琦. 论语[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2]张应杭,蔡海榕.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朱东润.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2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王立民. 孟子[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5]朱东润.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1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The Setup of Courses of TongShi Education &Teaching of Chinese Literature at Technical University

TANG Guo-li, ZHU Xiao-yuan, CHAI Jun-li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 and Law,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This article advocates that the setup of TongShi courses at technical university is very necessary, and especially emphasizes the core of Chinese literature course in TongShi courses. TongShi education means providing and asking student to master courses on both nature and society science. It is useful for students to develop different interests, to culture their quality. Through TongShi education training, students can not only acquire knowledge, but also inherit the spirit of Chinese tradition culture. It is also a process of mind reforming for students, during which students can setup correct philosophy, world point of view or outlook, and sense of worth. It is also helpful for students to culture the ability of study and research by themselves, the ability of self-improve, and the ability of mastering the principles of society and using them to reform society. Every course has its character and strength, but they will supplement each other work together, and make each other to be well digested completely understood. They work together to help students to own composit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to improve their quality.

TongShi education; course; teaching of Chinese literature.

book=97,ebook=22

H191

A

1673-2030(2010)01-0097-04

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2010年)教改立项:“理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与实践”。

2009-11-22

唐帼丽(1959—),女,安徽无为人,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教授;朱晓苑(1954—),女,山东平原人,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柴俊丽(1971—),女,河北邯郸人,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通识大学课程
“留白”是个大学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大学》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