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恩似海
——师从李学勤先生学习甲骨文琐忆

2010-08-15任会斌

邯郸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卜辞甲骨李先生

任会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

师恩似海
——师从李学勤先生学习甲骨文琐忆

任会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

回顾了作者有幸跟随李学勤先生学习甲骨文的前后经历,着重阐述了师从李学勤先生进行古文字学习的缘起、过程以及心得体会,以及从中体现出的李先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非凡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并简要介绍了李先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后于甲骨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成就和观点。

李学勤;甲骨文;考古学

我是于2008年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甲骨文方面的学习研究工作,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是当代著名历史学家、 古文字学家、学贯中外的学界泰斗李学勤先生,离开先生身边已近两年,工作期间虽然亦有机会偶尔回学校或者在个别学术会议上听到先生的讲座,但再不复像在清华求学期间那样,可以时时聆听先生的教诲与指导,随时向先生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请教读书中的疑惑,落笔至此,跟随先生学习甲骨文的点点滴滴又到眼前,宛如昨日。

我有幸进人先生的门下,有幸进入甲骨学这个充满着神秘和未知的学术领域,是在2004年,但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却由来已久。李先生的著作,我在此前也早已拜读,现在就在我的案头依然还摆放着先生的《古文字学初阶》,这是我购买于刚上大学不久,我对古文字最初的兴趣和了解,就是从这一本书开始的,而我第一次有幸得见先生则是在我的硕士期间。2001 年我从山东大学文学院毕业后到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系进行硕士阶段的学习,导师是考古学家任相宏先生,而主要的研究方向则是在田野考古方面。2003年3月,按照培养计划,我在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进行野外发掘实习,就在发掘的初期,为大家所熟知的大辛庄有字甲骨出土,一时学界轰动,当时李先生等一批著名学者齐临发掘现场,先生在考察完我们的发掘工地和出土遗物后,还给我们做了一场生动的学术报告,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先生。当时先生言谈中的儒雅、博学以及和蔼、温厚的气质都给我以深刻的印象,深深被其大师的风范所折服。

在实习结束返校后,我便进入了硕士论文的资料搜集和写作过程,2003年11月前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和导师说到所面临的毕业后的去向和选择的时候,谈到了我初见李先生的感触,当时导师听后就建议我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真正投身先生的门下,进一步的充实和深造。说心里话,虽然一直敬仰先生的道德文章,但我深知自己学疏识陋,从未敢想到有朝一日会跟随先生学习。而此时我的硕士导师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帮我打消了惶恐和顾虑。我在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报名截止的当日,完成了网上报名,然后就进入了紧张的复习备考。李先生在清华大学的招生是在思想文化研究所,所以招生的专业课是思想史、中国通史以及专业外语,这可以说和我以前的专业方向差别很大,我根据学校提供的参考书目一一准备,但因为个人条件加上专业的不同,准备起来依然感到生疏,压力很大。复习的过程是辛苦的当然更是充实的,期间我曾经给先生打过一个电话汇报此事,没有想到先生依然清楚记得我的名字,先生嘱咐我放下包袱,轻松应考,大师的亲切细致让我倍感温暖。2004年3月份考期将至,我从济南来到北京,暂住到清华南门附近同学处准备考试。期间先生得知我到学校,还专门邀请我来到家里,询问我复习的情况,并嘱咐我注意休息,彼情彼景,现在想来还历历在目。

等到笔试、口试分别结束,和先生辞别后,我回到学校完成硕士论文的最后工作,四月上旬考试成绩公布,分数基本都在预料中,我最担心的专业外语成绩也还可以,不敢打扰先生,也知道同时还有别的同学报考,就只好忐忑地等待着消息。一日在寝室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电话中一个慈祥、宽厚的声音传来:“你好,我是李学勤…”,是李先生,先生告诉我,清华博士研究生招生基本结束,我已被顺利录取,先生说向我祝贺,并根据我的情况让我利用假期读几本古文字通论方面的书,等待九月份的入学。放下电话,我依然激动了许久,而导师和同学以及亲朋好友得知消息后都向我表示了祝贺,是啊,能有机会投身李先生门下学习,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啊。

2004年的9月,我收拾行囊进入清华园,成为了李先生的学生,开始了自己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在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因为公共课较多,先生让我先熟悉下环境,同时完成好外语以及其它选修课的学习。等到年后,先生经过考虑初步确定了以甲骨文作为我博士阶段的研究方向,平心而论,我从未有过古文字方面的系统学习,面对我的犹豫,先生让我不用顾虑,他有信心把我辅导好,语重心长的话语,宛如春风拂去了我心头的担心。先生决定每周抽出一下午的时间给我系统讲授甲骨文,授课地点就在清华北门荷清苑先生的家中。于是在每个周五下午,我整理好笔记,骑车从清华紫荆公寓至荷清苑先生的家中,而先生则早已在家等候,几个小时的授课总是过得很快。中间也会有几分钟的休息,师母总是准备好零食和茶水,休息期间也会谈到校园里的趣闻轶事,初期的紧张逐渐被先生师母的平易近人和温婉宽厚所打消。课程前后持续了一年有余,尽管先生公务繁忙,却几乎从未间断过。

李先生在第一次授课时就说到,甲骨学在今天早已是一门成熟的学科了,是需要一个人用一生去从事的一门专门的学问,先生从甲骨学最基本的知识讲起,从甲骨的辨认、文字的释读、到卜辞的文例内容、甲骨的分期断代,都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先生的讲授信息量非常大,同时又总是深入浅出,如叙家常,处处体现出先生深厚的专业功底和独具慧眼的真知灼见,我听得入神,三个小时的时间往往转瞬即逝。考虑到我的专业基础较差,先生还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和录音笔赠予我,让我通过录音,回去以复习巩固加深理解,整整一年的时间,在先生的指导下,我从一个可以说对甲骨学一无所知的懵懂少年,逐渐的从未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逐渐的了解,慢慢地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可以说每一步都倾注了先生的心血和关怀。想到这些,在激动、温馨之余,怎不对先生怀有深深的感激和敬意,不过自己天资愚笨,生性懒散,至今一事无成,想来真是愧对先生,惭愧不已。

可以说李先生最早走上学术道路是在甲骨研究方面,在上世纪 50年代,李先生的主要研究兴趣就是在甲骨学上。先生自己回忆说,他自小便对符号感兴趣,也正是出于此,李先生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哲学系进行数理逻辑方面的学习。而古文字,他则完全是自学出身,早在中学时期,李先生就已经读过一些甲骨文的书籍,先生说到他学习甲骨文,所仰赖的只有北京图书馆,他说到“北图的馆门、存衣处、目录柜,等候取书的长椅、阅览厅的净案明窗,现在回想起来都非常的亲切。那段不分寒暑晨昏,奔走于文津街的生涯,直到 1952年才告结束。”那时没有电脑,查阅相关的甲骨资料全靠手抄笔录,头脑记忆,由此可以想见先生倾注了多少心血,正是这样,先生在古文字尤其是甲骨文方面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

1952年,在陈梦家先生的推荐下,先生来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虚文字缀合》,短短两年就和曾毅公先生在郭若愚的基础上完成了《殷墟文字缀合》的编著工作,这也成了他在学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而后先生离开清华园,来到中国科学院历史所工作,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生涯。

当时学界围绕殷墟甲骨分期正在展开热烈的讨论,陈梦家和日本的贝塚茂树、伊藤道治等先生针对董作宾先生的分期学说都发表了个人的意见,而年轻的李先生对此也非常关注,希望通过研究把“文武丁卜辞”的问题搞清楚,李先生相继写出了 《评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帝乙时代的非王不辞》(《考古学报》1958年第1期) 等文章,对甲骨做了更细的整理和划分,提出了自己对甲骨文分期的新观点,明确了“分类”和“断代”的区别,文中指出“卜辞的分类与断代是两个不同的步骤,我们应该先根据字体、字形等特征分卜辞若干类,然后分别判定各类所属时代。同一王世不见得只有一类卜辞,同一类卜辞也不见得属于一个王世”,同时,先生首次提出了 “非王卜辞”的概念,这也早已为新的考古发现所证实。当然,随着材料的充实,先生也对文章中的个别观点和细节在日后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修订,但是这两篇文章在甲骨学史上的意义确是不言而喻的。

同时,李先生在《谈安阳小屯以外出土的有字甲骨》(《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11期)一文中,首次确定了西周有字甲骨的存在,文中对周原地区所出土的西周甲骨的特征、文字、性质及族属等问题做了分析,指出山西洪洞坊堆所出胛骨为西周甲骨,与殷墟卜辞有别,同时还考察了陕西张家坡的所出卜骨,认为其与《周易》有关,并断言“非殷代的有字甲骨”将来会有更多的发现,目前看来,这一论断早已随着以后全国许多地点发现的周代甲骨而得到证实。

先生在1954年成稿,1959年出版的《殷代地理简论》是受到董作宾先生《殷历谱》的启发,用“排谱法” 对甲骨进行整理研究的重要专著,但与董先生不同,先生不是用历法来而是用地理来贯穿,整部著作“言必有据,无征不信”,首次根据甲骨卜辞材料,以地理排谱的方法来系统分析研究了殷商历史地理。这一时期,李先生还对战国文字、玺印、陶文、货币及简帛等有一些综合研究,分别有《战国器物标年》,《战国题铭概述》等文章问世,从而使战国文字研究逐渐成为古文字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

文革以后,李先生将较多的精力投入到对青铜器、金文以及新出简帛等的研究上,但是甲骨文一直也是先生所重点关注的问题。1977年,李学勤先生以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墓为契机,对卜辞分期又产生了新的看法,由此提出的“ 历组卜辞”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大讨论,为后来殷墟甲骨发展两系说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而在《小屯南地甲骨与甲骨分期》、《殷墟甲骨分期的两系说》等文章中,先生明确了甲骨分期“ 九组二系”说,在国内外同行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极大地促进了甲骨分期研究工作的进展。他与彭裕商先生合著的《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则是先生分期理论的深入阐释和体现。后来在《帝辛征夷方卜辞的扩大》(《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1期)一文中,先生又丰富了对帝辛征夷方的认识,指出无名组晚期卜辞时代的下限可至帝辛,而村中南系卜辞前后为一连贯的系列,进一步修正了两系说,为分期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李先生多次前往海外访问讲学,编著了《 英国所藏甲骨集》、《 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博物馆藏甲骨文字》等甲骨著录书,为甲骨的研究提供了资料。可以说甲骨文从未离开过先生的研究视野,先生对其一直是非常的关注,并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我的课程结束后,面临博士论文的定题和写作,也就是如何将自己初步建构起的知识框架系统化、具体化和科研化的问题,先生根据我的实际学习经历和背景,将整理清华所收藏的出土于抗战时期的一坑甲骨作为我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这坑甲骨是至今所发现甲骨中,除去发掘品唯一可知是具有明确出土单位的一批资料,非常珍贵,对他的整理和分析,也一定会对甲骨分期研究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论文题目确定后,我开始了博士论文的写作,在一年多的资料搜集和写作过程中,先生的关心、督促、鼓励和点化从来都没有间断过。从开题,到资料的搜集、整理,再至最后动笔,事无巨细,先生无不一一过问。从一个细小的学术史细节,到一个外文单词的翻译,先生总是不厌其烦给以悉心指导。李先生一直强调,甲骨文的研究应当遵循考古学的方法,要把甲骨作为一种考古遗物全面加以研究, 不仅要注意有字甲骨,也要注意无字甲骨,并要注意甲骨的出土地层、坑位及钻凿形态等方面的综合考察。先生强调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中也要贯彻这一思路和方法。我在先生的指导下,在考证了此坑卜骨的出土、流散,以及对卜骨的主要内容有一初步清晰的了解后,按照村南卜辞的发展脉络,将其系统分组、分类,同时结合与《小屯南地甲骨》所提供的典型单位的地层划分,初步判断清楚了其大致的年代和所对应地层。

同时,为了让我更好的开展工作,先生联系清华图书馆等单位为我从甲骨实物资料的观察到科研经费的使用都给予了大量的配合和帮助,论文才得以顺利地完成,最终我的论文获得了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我也获得了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的称号。

答辩后,我顺利地进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工作,这是我国甲骨文研究的核心和重镇,云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甲骨文与殷商史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拥有优良的学术传统和丰富的学术资源,为我的专业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而先生仍然一直关心着我的研究进展,不时给我很多建议和指导,工作以来,我在专业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先生的鼓励和支持下,清华甲骨的后续研究工作也在顺利的进行。

我从一个对甲骨文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到今天成为一位国家级学术科研机构中的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是李先生引领初入学海的我走上了古文字研究的学术道路。在我没有任何古文字学习研究的基础下,先生以广博的学识和无比的耐心为我排愚淘沙、启蒙开塞,将我带入了甲骨学这一神圣的学术殿堂。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先生开启了我的学术生涯,师恩似海,没齿难忘。

Teacher's Kindness Like the Sea Depth——the Fragmented memories of Following Professor Li Xue-qin to Study Oracle Bones

REN Hui-bin
(Institute of His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China)

The author recalled the experience and process Including the reason, the process and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s etc of following Professor Li Xue-qin to study Oracle Bone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paper is the introduction about the high spirit , rigorous research style and great achievements of Professor Li Xue-qin at the same time, giving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his work on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Li Xue-qin; oracle bones; archaeology

book=18,ebook=50

K220;K825.8

A

1673-2030(2010)01-0018-03

2010-03-16

任会斌(1980—),男,山东沂源人,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卜辞甲骨李先生
字溯甲骨∙文承龙韵
殷墟非王卜辞的再整理与研究
释甲骨文“衁”字的几个异体
再谈卜辞中的“/又史”及相关问题
说甲骨新缀所见的“南孟”与“奠子方”
甲骨释字四则
相亲男跪守门口数月“求爱”
已无头发可寄
《甲骨文合集》30282版卜辞考释辨析
她从来只等人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