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解放”思想视阈下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
2010-08-15许劲松
许劲松
(盐城工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3)
现代生态学把自然界看作生态系统,高校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原则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不断提高青年大学生的生态素质和生态意识,以期达到培养大学生用人的解放思想、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去思考和认识问题,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目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提高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回归,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超越。
1 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点
生态思想政治教育转变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旧有观念,肩负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任。它创造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它具有三方面特点。
1.1 时代性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从出现之初就已打上了阶级的烙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其自身的发展中日益沦为政治的传声筒、经济的扬声器和文化的维护者。特别是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矛盾的日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肩负着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重任。人类文明的自觉发展需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威胁到整个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具有时代性特征,土地沙漠化、全球气温变暖、臭氧层空洞扩大、热带雨林减少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打破原有的阶级局限,面向全球、面向时代,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人的解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2 现实性特点
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性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遍及社会现实中的每个个体,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阶层以及社会地位的高低,人人都有接受生态教育的权利与义务。环境问题已使每个人的命运与全人类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环境问题不是某一个人问题,也不是某一集团问题,它是所有人的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具有现实的社会性。根据教育对象特点的不同,采取的生态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只有这样,才能使全社会对环境危机达成共识,并采取保护环境的共同行动,以达到保护整个地球生态环境的目的。
1.3 长期性特点
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仅考虑到了当前的发展,还考虑到了子孙后代的发展,更考虑到了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朝一夕间就可以实现的,也不是通过短期的课堂教学就可以完成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生态人,它是当代人类最深刻的觉悟。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无不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要以一种克制个人物欲为特征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社会主流,一定会受到人类物欲本能的抗拒。所以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生态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贯彻人的一生,具有长期性特征。
2 加强高校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2.1 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生态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标,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保障。思想政治工作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来教育人、启发人,从而构建共同的思想基础,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不断提高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当前,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当代大学生不能也不应该游离于这样的热点之外。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着人类对生态价值的全新诠释以及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观察,体现了人们对以往价值观念的重新认识。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促进大学生对人与自然这一系统的整体利益的关注,在赋予青年大学生开发自然的意识与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自觉保护自然的意识与能力,并促使两种能力与意识的有机结合。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有力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2 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青年大学生是掌握当代科技知识的主要群体,处于竞争的前沿,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不仅是传播生态文明观的生力军,也是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发展的引导者、调控者和建设者。只有加强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他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保证。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愈来愈取决于能否更好地运用高效低耗的高科技手段,作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主要力量的当代大学生,是否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并选择绿色科技以保护环境和解决环境问题,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因此,发挥好高校的文化引领作用,带动全社会实践生态文明,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 高校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措施
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性地继承和吸收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合理成果,倡导一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的可持续的生态伦理观。只有践行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保证人类“永续发展”。
3.1 培养大学生形成符合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
高校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培养青年大学生形成符合特定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重视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把生态价值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全新课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就是通过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体现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生态的意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它是继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之后的一种新的价值形态。这种价值就在于通过对大学生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青年大学生良好的生态素养,倡导绿色行为,争做绿色使者,关注生命,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成为自觉的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和传播者,使生态文明的理念内化为大学生稳定的心理结构,外化为现实的行为,进而维护生态平衡。
3.2 共同探索人类社会生存和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随着世界社会格局的巨大转变,地球资源骤减、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废水、废气产生的空气污染与水污染,气温逐年上升导致的两极冰雪融化,气候异常给人类生存造成的灾害和损失,植被破坏造成的森林覆盖率大幅锐减,人类疾病发病率的上升以及物种灭绝在加速等等现象,正逐渐为人们所认知。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新概念应运而生。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之时,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也是我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3.3 将实践价值视为高校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教育强调知行合一,要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入社会这个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者行动,让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态文明”的实质,深入对生态危机和生态知识的了解,激发并培养忧患意识,从而形成自觉行动。要积极倡导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开展生态文化宣传与实践活动,将生态意识、生态思想融合渗透到实践活动中,体现当代大学生“以天下为己任、与时代共呼吸”的精神境界。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将与学科教学、科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密切结合起来,形成生态文明视阈下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间的交往活动。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2]巴里·康芒纳.与地球和平共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22.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4]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11):87-93.
[5]洪慧敏.试论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构建[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0(2):78-81.
[6]王曦编.国际环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79.
[7]崔大鹏.低碳经济漫谈[J].环球教育,2009(7):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