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究

2010-08-15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河南科技 2010年16期
关键词:驱动基础计算机

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邓 超

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究

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邓 超

目前高校新入学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基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笔者提出了实行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本文主要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思路,包括因材施教、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的方法等。

计算机 基础课程 任务驱动

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来提高学生在其工作岗位上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让学生形成最基本的“四会”能力。笔者认为,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选用等都必须以学生形成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作为判断标准。并且在长期的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①要考虑不同专业学生基础的差别,因材施教,实行分级教学;②依据建构主义理论,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通过实践证明,这样不仅比传统的教学有明显的教学效果,而且还有有普遍的示范作用。

一、考虑学生基础及专业的差别,实行因材施教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以及对课程要求的程度存在差异,由此导致高校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相差较大,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①入学时已达到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要求的;②只是学过一些简单的,但仍然不达标的;③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的。因此,高校必须对其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进行改革,如果仍把学生放在一个班级,在一个课堂里用一本教材进行讲授,这样就会出现部分学生重复已学知识,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跟不上进度的情况,而且也导致教师对其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及进度也很难把握。具体措施如下:

①在新生入学时,要对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的学生进行统计,这样的学生可以获得免修、免考,并将他们编入高级班,开设一些高级应用类课程,如网页制作、数据库等。②对其它学生应进行一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摸底考试,根据考试情况将学生分成中、初两个等级。这些学生仍可以采用同样的教材教学,但应该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初级班课程设置应着重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应用能力。中级班课程设置应着重培养学生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的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属于探究式教学,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解决学生“学会了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学生“可以解决什么”和“如何学习”的问题。这样就可以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水平。一般分为三个基本阶段。

1. 任务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主要围绕任务来完成教学。因此“任务”的构建在教学中处于了核心的位置。但在建构任务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原则。

(1)任务的设计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础,正确理解任务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学大纲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等,因此要将上述几点通过“任务”巧妙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掌握知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内容细分为一个个的任务,通过这些“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是设计“任务”的最基本的原则。

(2)完成任务的主体是学生,要注意任务的可操作性。

完成任务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制定任务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生活中的情感需求。这样任务的制定必须围绕学生的真实生活,取材于学生身边的实例,这样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如:教师节前夕可以安排学生用Word的图片编辑和绘图功能制作《电子贺卡》来祝贺老师的节日。

(3)设计“任务”要注意培养探索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现在的学生兴趣爱好多种多样,热爱设计新作品,因此在教学中要设计一些探索性的“任务”,以此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避免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留出发挥创造的空间,要鼓励学生利用帮助菜单或利用网络资源学习软件的高级操作。

2. 任务实施。

任务实施是指以“任务”为中心来完成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务实施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展现任务。主要是通过多媒体将任务展示出来,让学生对课程内容及重点有比较准确的把握;第二,方法探索。在这个阶段主要采用讨论的方式,通过教师的启发和诱导来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教师示范。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完整的展示一次;第四,执行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布置的任务,教师巡回检查、提示、辅导,对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作必要的讲解或任务展示评价提示。

3. 任务展示评价。

任务展示评价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作品展示三种方式。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任务实例的特点,通过学生互评推荐,教师的点评总结,对优秀的学生作品从“模仿”类、“改造”类、“创新”类中进行选取。对选中的优秀学生作品可通过投影、教学系统转播、教学网、校园网等平台展示。

三、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讨论和交流展示,不仅能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客观地评价学生完成的“任务”,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而且能从中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相互帮助、取长补短的良好品质。

[1] 施静.新时期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思考[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9(2)

[2] 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育[M].北京:i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book=58,ebook=58

猜你喜欢

驱动基础计算机
“不等式”基础巩固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整式”基础巩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