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存在主义角度解析《伊芙琳》的精神瘫痪主题
2010-08-15王晶
王 晶
(广东金融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521)
从存在主义角度解析《伊芙琳》的精神瘫痪主题
王 晶
(广东金融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521)
乔伊斯是现代主义小说的开拓者,不但其经典之作《尤利西斯》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焦点,而且其早期作品《都柏林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伊芙琳》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第四篇。小说直接,生动地表现了都柏林青年人瘫痪的精神状态。试图从存在主义角度分析这篇小说的结尾,并探讨伊芙琳放弃追求自己幸福的原因。
《伊芙琳》; 乔伊斯; 精神瘫痪; 存在主义
“乔伊斯这位文学巨匠已被公认为意识流小说大师,现代文学界具有真正创作才能的天才之一,受到人们的景仰。”[1](P324)他的作品无一不以都柏林为背景通过芸芸众生纷繁忙乱,碌碌无为的生活,展现这个社会的窒息,麻木给人们的理想,希望和追求所带来的幻灭与悲哀,揭示个体精神瘫痪的必然性。女主人公伊芙琳的生活单调、沉闷,父亲脾气暴躁。她认识一名叫弗兰克的阿根廷年轻水手,弗兰克要她与自己私奔,到阿根廷去。伊芙琳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跟他出走。但在轮船起航的时刻,她动摇了,害怕了,失去了奔向梦寐以求的自由的勇气。心灵的瘫痪使她的理想和追求自由的愿望破灭。本文从存在主义角度分析女主人公伊芙琳放弃追求自由幸福的原因在于:在一个荒谬压抑的环境中,自我缺乏存在的勇气和反抗意识,缺乏实际的行动,她的精神是瘫痪的。
一、荒谬的世界
米兰·昆德拉曾说:“任何时代的小说都关注自我之谜。”[2](P29)乔伊斯对自我的探究穿透了看得见的行动世界,深入看不见的内心世界,使读者看到的是他笔下人物生存的景象。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有个自我的存在。它“被本我所驱使,受超我所限制,遭现实所排斥艰难地完成它的效益任务,使它所遭受的种种内在力量和影响达到调和。”[3](P77)自我的位置在内心的本能和环绕着它的群氓间尴尬地存在。而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自我不只是这样一种十分软弱和被动的人格结构,它是人格的自主部分和核心存在,是一个“能够产生意识进行选择,做出决定和负责任的自我。”[4](P81)但个体的自我又不是孤立存在,它与人类的生存环境焊接在一起。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理性没有次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和阻碍。萨特把环境看作是沉重的,严峻的。人在荒谬的世界里,体验着无尽的焦虑,烦恼,压抑与恐惧。在乔伊斯的小说《伊芙琳》中,女主人公就置身于这样一个压抑的环境里。她每天的生活充满着艰辛的劳动,却得不到周围人的尊重;她“有时还是会感到有遭到父亲暴力的危险。”[5](P9)她害怕着自己的父亲,但她又尊重父亲爱护兄弟。因为她时刻记得对母亲许下的承诺:保护家庭的完整,并且为了这个承落自愿地承担着生活的困苦。在这样一个压抑、平淡、乏味的环境中,伊芙琳感到迷惘无力,内心充满了忧郁与不安。她想要逃。但她决定与弗兰克一起逃脱这个恶心的世界时“她感到脸颊发白,发冷。”[5](P11)伊芙琳陷入荒谬的境地,心理处于极度的不安中。她的处境正如萨特所说,人的处境是荒谬而富有悲剧性的。伊芙琳所处的环境是她最终放弃自由希望的一个原因。
二、自我的异化
“人的异化”是萨特存在主义理论中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异化”也为疏离。人的自我异化是指当个人认识到自己与环境的抗争失败时,他会藏起自己的本来面目退回到潜在的自我状态。这时的个人与他真实的自我,他的本性和他的意识产生了分离。个体失去了个体的顽整性,独立性,人变得失落而孤独无助。家庭,社会的双重压力使伊芙琳陷入异化中,她无法忠于自己的本性,她的本性和她的意识产生了分离,她的自我失去了完整性。在小说中读者看到她内心渴望着自由。身心的疲惫促使她逃走,母亲的悲惨使她“突然感到一阵恐惧,逃走!她必须逃走,”“她有幸福的权利。”[5](P11)但当她在船离开的那一刹那,她的自我却又处在了矛盾与不安中,“她在身体上感到一种恶心,”[5](P11)“双手紧紧抓住铁栏杆,她发出了一声痛苦的哭喊。”[5](P12)在面对即将到来的自由时,她放弃了与福兰克逃到遥远陌生的国度与他过幸福快乐的生活的选择。她的最终选择揭示出她的精神瘫痪。这种精神上的瘫痪让实际行动也化为泡影,同时也体现出她缺乏追求自由的勇气。存在主义哲学告诉人们:在一种极限的环境中,有没有一种个体主体性,有没有敢于独立自为的勇气,一种不畏绝望而反抗的勇气,这就是生死攸关的事了。伊芙琳面对残缺的家庭,义无反顾地选择挑起养家重担;面对凶悍的父亲和刁钻的公司主管,她选择沉默与付出。这样的选择使读者看到她在实际行动中缺乏勇气,缺乏在一个极限的环境中挑战自我,面对困境的勇气。在卡夫卡的《城堡》与《审判》里的个体敢于自己承担创造性孤独,敢于自己面对恐怖的幻觉,这正是作为自我而存在的勇气的杰出写照。在乔伊斯的文本中,他总是将孤独的个体处于焦虑与异化,痛苦与绝望中。在这样的处境中,缺乏勇气必然会陷入黑暗的精神瘫痪世界中。
三、简短的结语
“人类所有的生存状态都是受奴役的状态,而自我解放是每个人在黑暗中的一丝光亮。[6]小说的结尾读者看到的是“她一张苍白的脸对着他,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像一只无助的动物。她的眼睛没有向他诉说爱情,没有告别,甚至都没有认出他的迹象。”[5](P12)乔伊斯创作的这样一副场景,伊芙琳的最终选择揭示出:人在一个荒谬,绝望,异化的环境中,一旦精神瘫痪,失去勇气和自我的意识,个体必将失去完整性,将陷入黑暗的深渊。通过从存在主义角度分析小说中体现出的瘫痪主题,使读者看到文学与哲学的紧密结合。《伊芙琳》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女孩的故事,它更是一面镜子,反映了乔伊斯对人的存在问题的关注,并提醒人们要采取积极有效行动,鼓足勇气去改变自己所处的困境。
[1]张怀久.世界心理小说名作导读 [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2003.
[2]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编 [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0.
[4]杨邵刚.存在心理学 [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胡亚敏,李公昭.现代英语佳作赏析 [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6]Fowles,John.Inminent Victorians[J].Times,10.7 1969:3.
An Existential Analysis of Emotion Paralysis in Eveline
WANGJi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Guangzhou,Guangdong 510521)
James Joyce is one of the pioneers in modernism.Not only is his classical works,Ulysses the focus of the critics,but his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Dubliners is beginning to receive a lot of critical attention.The forth episode of the collection,Eveline vividly demonstrates a kind of emotion paralysis in Dublin youngsters.This article intends to analyze the ending of the 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 and explores the main reasons why Eveline gives up hope of happiness.
Eveline; James Joyce; emotion paralysis; existentialism
I106
A
1671-9743(2010)04-0086-02
2010-03-07
王 晶 (1981-),女,山西孝义人,广东金融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生,从事英美文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