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文献的开发与新农村建设

2010-08-15范瑞凰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文献农村建设

范瑞凰

(中共怀化市委党校,湖南怀化41800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作出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前提和基础,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关键,重要的基础工作是继承优秀的地方文化和创新发展传统文化。而地方文献是以区域内容为中心的记载物,反映一个特定地区在经济、政治、历史、文教以及科学技术方面的情况,是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其中包含了推进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大量原始文化素材。实践证明:地方文献不仅能为农村的生产发展提供知识信息,而且还是村容村貌维护和建设、乡风民俗弘扬、民主管理推进的文化基础和资源保障。本文试图从地方文献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和地方文献的重要作用方面,谈谈地方党校图书馆如何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做好地方文献的搜集、开发、利用工作。

一、地方文献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早已有之。国际上,韩国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效举世公认,有可供借鉴的经验;我国早期出现在上世纪初的由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发起的新农村建设是以普及和提高农民文化素养为主要内容的;建国初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很多憧憬和初步尝试,受时代所限带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新形势下按照现代化进程的战略要求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于一体的全面发展战略。实践证明,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新农村建设各有侧重,但都离不开地方文献,即对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借鉴和利用。由于地方文献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反映了地方事物的真实面貌,因而它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有:

1.地方文献可以为特色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而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开发又是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文化是特色产业和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地方特色产品和旅游景区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大多来自地方文献。生动传说讲述着特产的来历及其特点;古寺名刹记录着各自不同的宗教文化;文物遗迹跳动着历史的脉搏;名山大川则诉说着各种传说、吟诵着古诗名赋。只有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并使之融入特色产品和旅游活动之中,才能使特色产品、旅游景点各具特色,才会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如沅陵县碣滩有机茶的开发。据记载“沅陵产茶,历史悠久。西晋《荆州土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武陵七县辖沅陵县。东晋裴渊《坤元录》载:‘无射山多茶。无射山在沅陵境内。至唐代,民间饮茶风盛行。由于茶叶质量上乘,时列为朝廷贡品’。清同治十二年《沅陵县志》载:‘唐·权德舆作《陆贽翰苑集》序:邑中出茶处多,先以碣滩产者为最,后界亭茶盛行,极先摘者名曰毛尖,今且以之充土贡矣’。五代后梁记载,沅陵县列为岁贡茶之一。”[1](P283)1972年,碣滩茶曾受到来华访问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赞许,并被誉为“中日友好茶”。碣滩茶曾多次被评为湖南名茶;并于1991年获“国际茶文化节”金奖,载入《中国名茶录》;1995年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等。但此后几十年,碣滩茶一直“有价无市”。1997年,“碣滩”商标遭到四川绵阳一家小公司抢注,引起茶界震惊。为此,沅陵县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查阅了大量的地方文献,对沅陵县的茶产业发展历史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制定了发展茶产业的规划。2004年,县政府花巨大代价购回“碣滩”商标权。并申请商标保护,委托日本茉莉花公司在日本注册,后又在欧盟申请注册。同时携手湖南省茶业公司,组建沅陵碣滩有机茶开发公司,当年改造有机茶园3 000亩,由湖南省茶业公司代理出口,碣滩茶重现日本超市,创汇达30万美元。碣滩茶已相继通过日本“JONA”和欧盟“IMO”有机茶认证,优质有机茶园扩大到1万亩,成为我省最大的有机茶基地。碣滩茶产业化建设已于2006年被省政府列入湘西地区产业建设规划,并逐步成长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从沅陵茶产业发展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县志等地方文献是“碣滩”茶品牌恢复、建设和产业发展决策的根本依据。可见,地方文献是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反之,如果在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的过程中,没有地方文献资源做先导,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就缺乏佐证。

又如沅陵县二酉洞的旅游开发。据沅陵县志记载“二酉洞位于乌宿乡境,酉水、酉溪交汇于前,悬崖峭壁,半山有洞其中,名二酉洞,高2米,宽12米。相传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朝廷博士官伏胜冒着生命危险,从咸阳偷运出书简千余卷,辗转跋涉,藏于二酉洞中,使先秦文化典籍得以流传后世。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出于此。这些书简在秦灭汉兴时献给汉高祖刘邦,刘邦在获得伏胜所献大量秦前书简时大喜,亲自将二酉藏书洞封为‘文化圣洞’,将二酉山立为‘天下名山’。从此后,二酉山二酉洞就成为天下圣迹,成为读书人毕生向往和追求的地方。以后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前往二酉拜谒更是络绎不绝,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章。山上一度建院立阁,修堂造亭,香火旺盛。为纪念伏胜修建的伏胜宫和为保护二酉洞修建的藏书阁就是典型的建筑代表。在山半石洞下方,留有原燕京大学校长、湖南督学使者张亨嘉于清光绪六年 (1890年)二月所立的榜书碑刻‘古藏书处’四个大字”。[1](P629)据史料记载,除了二酉藏书外,二酉山还曾建有善卷堂、仰止亭、翠山书院、妙华书院等。二酉藏书传奇的故事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引来无数人万里朝拜的同时,也引来了大批投资商争抢二酉山的开发。来自张家界曾引资开发天门山的湖南金马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老总慧眼识珠,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一举拿下二酉山的开发权。组建了二酉山旅游开发公司,现已投入资金1 000余万元,建起了二酉码头、进山大门、藏书大道、栈道、游道、二酉飞阁等。已被毁坏的伏胜宫、善卷堂、仰止亭、藏书飞阁、翠山书院、妙华书院正在逐步规划恢复,还将投资5 000余万元。现在前来追思缅怀先贤圣迹的游人络绎不绝,二酉山景区每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实现旅游收入3 000余万元。二酉洞旅游项目的开发说明,地方文献的相关记载是旅游景点恢复、开发和特色文化内涵挖掘的重要依据。

2.地方文献为村容村貌的保护和建设提供原始史料

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直观体现,也是建设新农村的有效载体。村容整洁,是指村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服务设施齐全、生态环境良好。实现村庄布局优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饮水净化、庭院美化、环境绿化,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适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人居环境。实现“村容整洁”不是大拆大建,不是简单的推倒旧房建新房、盖新楼,也不是简单的农村城镇化或全部楼房化而变成“城市”。“村容整洁”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工程,是有步骤地通过村庄整治和合理的规划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实现“村容整洁”和营造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我国农民居住的分散性、随意性,是自古以来存在的显著特征。加上长期以来,我国对村庄人居环境建设缺乏规划引导,以及管理上的缺位,也是造成村容不整的一个重要原因。新农村规划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农村居住集约化为突破口,达到集约和节约的目的,既能加强农户之间的紧密性联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也便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降低通电、通信、通气、通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和公共设施的管理成本,便于集中进行环境污染治理,便于发展农村基层文化,等等。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尊重群众意愿,考虑农民的适应性。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广大农村地理条件不同,山水形态各有千秋。在进行村容村貌规划方面,免不了以某一特定地方的风俗民情作为背景,或是以某些历史人物、事件的典故对象作为重要依据。地方文献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人文内涵,它可以为村容村貌的保护和修缮提供原始依据、为村镇规划设计提供重要参考。我市新农村建设中侗民族村落的规划设计就是生动事例。怀化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侗族占全国侗族人口的30.4%,全国五个侗族自治县,怀化就占三个半。我市侗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村容规划就取材于该民族的真实生产生活,把侗族的干栏式吊脚楼和风雨桥、鼓楼、凉亭等所谓侗族三宝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保留大多依山傍水而建的传统。这既不失民族古朴典雅传统,又体现现代农村习气风格。该规划出台后,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一致好评,受到了专家的赞赏和广大群众的欢迎。

3.地方文献是进行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新型农民的绝好教材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要障碍。有关资料表明,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而小学及以下的占40%。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2]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有的地方农民把赌博当娱乐,赌资巨大;有的农民,3个月种田,3个月过年,3个月耍钱,3个月游闲;有的农村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严重。显然,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依托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还应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开展争创文明村镇、文明户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促进农村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完善乡村文化设施,扶持发展各种文化团体,充实、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着力刹住迷信风、浪费风、赌博风,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学法懂法,守法护法。这就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组织形成全力,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其中,在开展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和热爱乡土的教育活动中,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芷江县志记载“据《湖南省志·湖南近百年大事记述》载:为纪念芷江抗日受降,民国35年2月,国民政府拨款在原址签字房侧修建受降纪念坊,此坊四柱三拱门牌式建筑,通高8.5米,全宽10.64米,中拱宽3米,门洞高3.5米。坊基为水泥浇筑,上砌砖柱四方形,水泥敷表,柱面各边1.16米。此坊于1966年‘文革’时撤毁。1985年由省、地拨款按原样复修”。[3](P533)现在,抗日受降纪念馆,由于珍藏和陈列有丰富的革命文献和文物,曾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为国家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每年都有许多单位、学校组织前去参观,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由于芷江受降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个抗日授降纪念馆,所以,每年都有许多国内外友人专程到芷江来参观抗日受降纪念馆。同时,馆藏中所陈列的当年老百姓支援抗日的图片、实物使人不得不联想到湖南电视台热播的《血色湘西》中“竿民”抗击日寇视死如归的壮烈场面,是激励农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具体生动教材。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相应的地方文献记载,芷江受降坊及其纪念馆就无法复建,也就难以为新型农民的培育提供活生生的教材。

4.地方文献为塑造和教化乡风、强化管理民主提供依据

加强乡风建设和推进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一方面它可以提高农民群众的参政议政、民主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它可以促进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但是,当前农村乡风建设和民主管理还存在与经济建设发展不平衡、因阶级阶层利益集团的复杂而决定的复杂性和因外部条件不充分、农民自身条件的有限而导致的艰难性等,这既决定了农村乡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地位,又决定了农村乡风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鲜明特色。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乡风建设和推进管理民主,是指在农村党组织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实现广大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村民自治机制。即所谓“四民主”、“三自我”,其实现形式和根本目的是实现村民自治。民主自治思想源于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但村治制度的真正实行是在近代,是在民本思想上升到民主主义思想,并广泛传播之后,其间,农村基层政治建设的传统虽然是封建和专制的,但其发展方向却是民主的和自治的。因此,地方文献关于历史上的农村基层政治建设的记载对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风和民主政治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如侗族的侗款制,作为侗族社会特有的组织制度和组织形式。它是为了维护侗族地区正常的社会秩序,确保本民族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社会内部产生一种军事联盟性质的、以地域为纽带的民间社会组织。《侗族起源》中说:“古时人间无规矩……村寨之间少礼仪,兄弟不和睦,脚趾踩手指,邻里不团结,肩臂撞肩臂,自家乱自家,社会无秩序,内部肇事多,外患祸难息,祖先为了立款约,订出侗乡的规矩。”[4](P76)它由款组织、款词、款活动组成。侗款组织实质上起着对内组织和管理社会、协调民族内部矛盾,对外共同抵抗来犯者的作用;它的立法、司法都一定要通过村寨民众来商定盟誓施行,可以说是群众公约;款首是民主协商产生的,民主执法,不存在一两个人说了算的情况,款首和款民是平等关系,款首没有特权,服务以义务为主;款约有“石头法”之说,意即不可碰撞的。它具有鲜明民间自治性、群众性、民主平等性、权威性等鲜明个性。实质上是侗族习惯法性质的法治文化。现在,款约意识在侗族地区仍有相当大的影响。老年协会、村规民约作为款文化的一种延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民俗的塑造和教化作用是相对于个体层面而言的。所谓塑造与教化,“就是运用民俗所具有的法约性约束力,来对民众个体进行教育和规范,以扬弃陋习,发扬良好风气,化落后为进步,进而促使某个民众群体文明水平的提高,这实质上就是一种人生道德与社会风气的塑造活动”。[5](P182)我们知道,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前提,民主决策是村民自治的根本,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保障,民主管理则是村民自治的基础。抓好管理民主,就能够集中反映群众的意愿,能够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的各类矛盾,能够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要进一步健全和强化基层管理民主制度,保证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让农民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真正当家作主,从而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地方党校图书馆应做好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开发工作,促进新农村建设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地方文献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那么,承担着“保存文化遗产,传递科学知识”职能的图书馆,特别是以基层领导干部也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领导者和实践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市县地方党校图书馆,如何对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地方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开发,使之得到充分利用是当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充分发挥地方党校图书馆的优势,建立地方特色文献专藏

地方文献是构成图书馆藏书特色的重要因素,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党校图书馆的优势所在。对地方文献的征集是地方党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地方党校图书馆特有的职能。地方文献资源的内容有其独特的地域性,而且,地方文献专藏由于其内容的特指性,对地方党校图书馆所产生的效益也是其他类型文献无法替代的。所以,地方党校图书馆建设地方特色文献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是乡土乡亲,对地方经济特色、名牌产品、人文历史、旅游资源信息都较了解,搜集较易,可做到轻车熟路;更何况党校可以利用学员是党员领导干部这一特点方便地方文献的收集,收集地方文献的渠道多、信息来源广。所以,地方党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服务。图书馆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仅仅借助于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的完整的文献信息,挖掘流传于民间的传闻、传说及其相关的民间艺术,搜集传统工艺、土特产、旅游等方面的地方文献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资料。常言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怀化这座有“大西南桥头堡、原生态植物园、古建筑博物馆、多民族文化村、抗战胜利受降城”之称的城市,就有着许许多多历史文化资源,必须注意搜集它,将搜集来的文献资料依照怀化的历史文化特点,同时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要求进行分类编目,编制二次、三次文献,并析出各类不同的专题文献群,建立起具有怀化地方拓色的文献专藏。这就可以更有效地积累资料,了解“地情”,便于政府对文化历史开发做出正确决策,为怀化的新农村建设服务。同时,亦可为外商、外贸了解怀化开发怀化的特色产业提供指南。

2.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方便简捷的服务,实现对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在当代快节奏的社会里,应当以能方便简捷地查找地方文献来实现对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首先,在有条件的图书馆应建立专门的地方文献室,实行以地域或按行政区划排列地方文献,分设省、市、县三级类目。省级类目下汇集本省的文献,省级专业文献、省级部门文献;市级类目下先汇集本市的文献,市级专业文献、市级部门文献等,以此类推。其次,编制馆藏地方文献目录。除了编制常用的书名检索目录外,还应从地方文献利用的特点,编制地区目录和专业目录。地区目录,以行政区划隶属为排检依据,这样便于从目录上集中反映一地所有的文献。专业目录以新农村建设的内容要求为排检依据。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要求标目,如“生产发展文献”、“村容村貌文献”、“新型农民教育文献”、“乡风建设文献”、“民主政治建设文献”等,可将本行政区域所有的专业集中反映,按省、市、县先后次序排列。这样排列便于从专业角度检索及同行借鉴。再次,编制地方文献索引。将地方文献中蕴含的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细析、梳理组合等加工手段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出来。最常用的地方文献索引有篇目索引、专题索引、专志索引等。但目前不少地方党校图书馆尚未开展此项工作,有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将给广大读者带来更大的方便。

3.建设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实现地方党校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共享

充分依靠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专题数据库,实现地方文献资源联网。网络是联系图书馆与读者的桥梁,我们不仅要提供完善的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还要提供各种专题文献全文数据库;开展各类二、三次文献的检索查询服务,并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共同建设一个标准化的、完整的地方文献中心数据库,使读者在网上能够查找到具有实质性内容的信息。在建设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的同时,应考虑建设一个适合本地区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文化专题数据库,提供全文数据查询服务,使之成为政府对地方新农村建设的首选渠道。成为本地区独家地方文献文化信息机构。有条件的地方党校图书馆,都应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实现地方文献资源共享,这样就能更好地方便读者利用,同时也能节约人力和经费。综上所述,地方文献是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基础和先导;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地方文献价值的真实体现。拥有丰富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的地方党校图书馆,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应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地方党校图书馆在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又能丰富自身的馆藏内容,促进特色馆藏的建设。同时,在现代化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地方党校图书馆要想在信息服务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运用现代化技术,建立特色馆藏资源,提供特色馆藏服务,才能体现其自身存在的价值。

[1]沅陵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沅陵县志 [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

[2]王学江,王世焕.新华时评:没有新型农民建不成新农村 [EB/OL].北京:新华网,http∥www.sina.com.cn,2006-02-23.

[3]芷江侗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芷江县志 [M].北京:三联书店,1993.

[4]吴祥雄.湖南侗族风情 [M].长沙:岳麓书社,2003.

[5]叶 涛,吴存浩.民俗学概论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文献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