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
2010-08-15谭建斌
谭建斌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舞蹈同步于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在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中舞蹈承载着慰藉心灵、愉悦精神、传导知识、传承文化的功能。它是各个民族独有的文化语言、民族习俗、礼仪风貌、精神象征的范本。当前,民间舞蹈呈现的形态主要有三种:一是原生态、二是变异态、三是再生态。前者是后两者的根和源,保持民间舞蹈原有的风格风貌,是继承文化艺术的需要,也是民族自身生活的需要;后两者则是前者的延伸形态,它是民间舞蹈艺术发展的内在要求。[1]把民间舞蹈这一舞蹈文化现象分为三种表现形态,这对我们学习和研究、保护和发展民间舞蹈以及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中就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一、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概述
(一)民间舞蹈文化保护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精神的寻根大潮愈发炽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保护成为当代舞蹈艺术发展的重要课题。尤其是2000年以后,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保护运动在我国的不断深化,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抢救工作得到了更多的关注。2003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开始启动,安徽“花鼓灯”、宁夏回族“踏脚”、重庆“铜梁龙舞”等民间舞蹈作为专业性试点被列入保护项目。2006年至2007年,第一、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间传统舞蹈共计66项。日趋蓬勃的民间舞蹈保护工程让更多的人开始感受到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多姿多彩,但在保护工程的具体措施中同时又表现出一种失衡状态,即重舞蹈资源的实际运用,轻文化理论的纵深性研究。根据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政策,全国各地在民间舞蹈项目的保护上,首先是通过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态环境;二是在环境中传承舞蹈的人。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要尽最大限度地将民族民间舞蹈置身于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在浓厚的民族民风的浸润下,对其进行整体的、“活性”的保护起来。[1]每个民族都因其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不同而积淀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这种舞蹈表达了这一特定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的方式。保护好在生态环境中能传承舞蹈的人,是保护的关键所在。民间舞蹈属于非物质文化,承载艺术的方式是人体自身,传承的方式是家庭式或是师徒式。因为它的承载方式是人体自身,所以,当艺人存活时艺术便在,当艺人离去时艺术便无。他一个人就可能代表一种风格,代表一种绝技,代表一种样式。如果不能很好地传承下来,他的离去,就是这样风格、绝技、样式的永远逝去。民间舞蹈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我们要保护好民族民间舞蹈的承载人,发展好承接人,从娃娃抓起,让他们从小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活,并从小接受传统的民间舞蹈的熏陶,学习技艺,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
新农村建设包括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三个层面。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农村文化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基础,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迫切需要,更是提高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的需要。[2](P68)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与农村农民的道德习俗、民族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悠久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着勤劳、勇敢、正义、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文化艺术建设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基础。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本土,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文化艺术建设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有多功能作用,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的传统民间文化资源丰富,作用独特,它既是文化活动的内容,又是文化产业的基础,更是文化传统的传承载体,是激发农民群众热爱民族,爱家乡的精神动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可代替的推动作用。文化艺术建设影响和陶冶人们的性格和情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包括民间舞蹈、民间音乐、剪纸艺术、戏曲艺术、皮影艺术等文化。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精华,是民族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文化艺术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也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民间舞蹈艺术的作用不是依赖说教,而是让人在感受积极的同时通过真、善、美得形象渗透人们心田。”[3](P125)因此在广大农村地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艺术事业的建设,既是满足广大农民精神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同其他非社会主义文化争夺阵地的重要举措,更是广大农村地区获得可持续发展,并取得长治久安的基础性工作。
二、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之间的关系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然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同一实施这两项基本国策时存在着一些问题的。民间舞蹈的保护和发展生态环境层面是最为至关重要的。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使民间舞蹈能鲜活的存留下来,而存留下来的首要问题是生存的环境。“原生态”舞蹈保护是在保护好生态环境下,尽可能的将民族民间舞蹈置身于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在浓厚的民俗民风的浸润下,对其能整体“活性”的保护起来的。它是民间舞蹈的根,是民间舞蹈的源。只有保护好“原生态”,我们才有可能谈发展。而在建设新农村改善农村人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原生态民间舞蹈原有的生存土壤不可避免遭到剖坏或改变。首先,生产的工业化、生活的现代化、居区的城市化、信息的国际化等,无疑在弱化着原生态民间舞蹈存活的生态环境。如果原生态民间舞蹈被人为地加工或改变了的话,原生态民间舞蹈的历史文化价值就会丧失,也就失去了保护的意义。这无疑是导致原生态舞蹈有可能失传的最根本原因。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具有创新的特点。它将以“旧”换“新”,改掉以往旧的风俗习惯迎接新的面貌。而民间舞蹈文化保护首先是要保护原汁原味“原生态”舞蹈。在此问题上二者互相矛盾。其次,文化艺术建设中也包括:京剧、剪纸、皮影等很多民间艺术。在发展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方面资金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资金里同时既做到保护民间舞蹈文化又做到发展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也是有一定困难的。再次,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文化的变迁、重构中造成了大量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的失传和丢弃。原生态民族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化的碰撞、对接中,许多未能进行价值转型与提升,以致丧失了生存的空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和外来文化的不断进入,各民族的传统生活社交习俗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习西方文化使我们逐渐忘了原本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许多东西未能进入学校课堂。同时过去的民族教育只是注重少数民族地区及其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忽视了民族文化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使民族民间文化远离课堂,得不到较好的传承。因而在“普九”中扫除了汉语文化和现代科技知识的文盲,却增加了民族语言和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的新文盲,这不能不说是民族地区教育的另一种悲哀。如果一个民族,自己不再喜欢自己的传统文化艺术,而一位地追求现代化、追求西方的艺术,这一点才是最可怕的。
三、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协同发展
(一)民间舞蹈文化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中得到保护和继承
试想,如果没有西藏西西里藏羚羊自然生态保护区,藏羚羊就有可能遭到灭绝;如果没有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生态保护区,就可能没有大熊猫的繁衍生存。民族民间舞蹈亦然所以,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首先是文化生态的保护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联系起来,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建立民间舞蹈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域。在具体的保护工程中,主要措施有:用录像等高科技手段拍摄、记录民间舞蹈原生态活动和民间艺人的表演活动;重点培养民间舞蹈表演继承人;建设民族舞蹈博物馆;保留民间舞蹈生态空间;开展艺术节,加强舞蹈交流等。文化生态保护主要是生态环境。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要尽可能地,将民族民间舞蹈置身于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在浓厚的民俗民风的浸润下,对其能整体“活性”的保护起来。最好是建立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自然村寨为文化生态村,实现民族民间文化的原地保护和就地传承。民间舞蹈的发展,是在继承“原生态”的基础上,在“变异态”和“再生态”中去求发展。文化是一条历史的长河,从远古到现在,从现在还要流到未来,处于不停顿的变化发展中。我们在发展的同时,首先要解决好与传统的关系,不能离开根,离开本,同时也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所以,我认为在建设新农村文化艺术的同时建设民间舞蹈“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民族舞蹈博物馆;保留民间舞蹈生态空间。[4](P28-29)这样,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得到合理的保护和继承。各地还可以根据当地的民俗,设立一些民俗祭 (节),使一些已失去生态的民俗在人为的环境中存活。这样就使得传统文化在人为造成的空间代代相传。
(二)民间舞蹈文化丰富了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内容
民间舞蹈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到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考古学、建筑学、美学、文学、音乐、艺术等各个门类。我国各民族的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各具特色。民间舞蹈是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形式。[5](P28-29)56个民族的民间舞蹈其种类繁多大大丰富了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内容。同时,民间舞蹈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这一点已在云南等省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每年到云南等省观光的旅客络绎不绝,这都缘自文化的丰富多彩。其中,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文化的吸引力不可低估。也就是说,我们对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不只作为展示和宣传民族传统文化的方式去操作,还需将它作为创造经济价值的资源去把握,这样,就能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两方面都能有所收获。也就是让古老的各民族原生态民间舞蹈焕发青春,重铸辉煌,“老有新为”。借打“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牌,大力提倡爱我民族、爱我家乡、爱我文化、……,推进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同时,把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引入各个乡村。借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沟通新农村与社会的联系,把包括民间舞蹈在内的各艺术形式和娱乐项目纳入活动之中,进行民风、民情、民俗教育。这不仅丰富了新农村农民的生活,而且丰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它产生于本土,扎根于农村的广阔土地,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历史和当地群众的审美情趣,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民间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精神血脉和延续基因。因此,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一方面使民间舞蹈文化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过程中得到更好的保护、继承和发展,同时使民间舞蹈文化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中的作用可以得到充分显现。
[1]朴永光.传统舞蹈保护中的价值判断 [J].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3):38.
[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4]黄玉林.农村文化建设与传统民间文化 [J].学习月刊,2006.
[5]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6]谭建斌.湘鄂渝黔边舞蹈文化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 [J].怀化师专学报,2001,(4):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