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苗族传统刺绣手工技艺传承情况的调查——以湘西凤凰县山江镇黄茅坪村为例

2010-08-15蒋欢宜孙晶莹侯有德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摊位刺绣苗族

蒋欢宜, 孙晶莹, 侯有德

(吉首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苗族刺绣是苗族人们智慧的结晶,它以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轰动世界艺坛,是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精华,现已跻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日趋都市化、现代化,包括苗族刺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本文旨在对湘西凤凰县山江镇苗族传统刺绣手工技艺的传承情况做一番粗浅的调查,管中窥豹,为苗绣乃至其他的民族民间艺术在当今工业化和商品经济潮流冲击之下境遇提供一个参照。

一、山江镇的基本情况

山江镇位于凤凰县西北部,隶属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区,背靠湘黔边界腊尔山,前接著名旅游古镇凤凰,距县城18公里。全镇面积104.2平方公里,共辖21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19587人,其中99%是苗族。因为其民族风俗对于周边的“熟苗区”显得更加淳朴,这个地区在历史上曾一度被视为“生苗区”。再加上原来的民族隔离政策阻碍了与汉族地区的正常交流,山江地区的汉化程度不是很深,得以较好地保持苗族地区的原风俗、原风貌、原风情。

笔者的调查集中在山江镇镇政府所在地——黄茅坪村,2006年该村已被定为县级历史文化名村。该地属于典型的山地地形,地势复杂,平原少山地多,平均海拔约500米左右。从民族结构上来说,黄茅坪村村名都是苗族,通用苗语,但因为其位于镇政府所在地,交通相对而言较为便利,经济比较为发达,所以大多数人是能够认汉字说部分汉语的。

二、山江苗族刺绣手工技艺的传承现状

(一)山江苗族刺绣手工技艺传承方式

1.苗族刺绣的传统传承方式

在《百苗语校释》中关于苗族刺绣有诸如“衣用斑丝织成,女工以此为务”[1](P102)的记载,“斑”在苗语中是“花朵”的音译,即为五线丝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苗族服饰以苗族刺绣品为主要材料,刺绣工作是山江妇女家庭事务的一个重要部分。

受“男耕女织”传统观念的影响,山江地区历来有着“男的管吃饭,女的管穿衣”明确的家庭责任分工。爱美的天性使然,苗族妇女在衣服做好之后会在肩上、衣袖口、胸前以及裤脚边绣上许多图案,煞是好看。在以前,苗族女性是必须会刺绣的,因为她们的刺绣技艺的高低是别人评价其品性好坏的重要依据,她们的婚姻也往往为此左右。

所以苗族姑娘自八九岁起,就开始随母亲或姐姐学习纺织和刺绣,一般到十四五岁时,就能够掌握相当娴熟的技术了,这可是一个成年累月的极为艰苦的学习过程。调查时,一位正在刺绣的老婆婆说“我从小就跟抱明 (苗语:妈妈)学刺绣,到十二、三岁时就和姐姐比手艺了,可总是比不过她。”出嫁到婆家后,就会与婆婆、姑嫂一起负责全家人的衣服、鞋帽等的制作,在此过程中还会相互切磋交流,让刺绣的技术更高。

由此可知,山江地区苗族刺绣传统传承方式以母女相传、姊妹相教为主。且刺绣技艺的交流极大多数局限于家庭、家族之内或邻里之间,相互借鉴也有相互保留,所以各家有各家的特色之处。刺绣工作几乎完全是为自身和家庭、家族服务的,即便是有亲戚朋友间的互赠绣品行为,目的也非常单纯,是不含谋取利润等动机的。

2.苗族刺绣的现代传承方式

现今的山江,由于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苗族刺绣的传承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已经涌现出了一批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性质的家庭作坊和工厂手工作坊。

至2010年3月,在笔者所调查的黄茅坪村,有3家是以家庭手工作坊形式生产苗族刺绣品的。其中一家,姓龙,有9口人 (女性5人),4人经营刺绣,3人外出打工,2人是小孩,处于上学阶段。另一家,张姓,有8口人 (女性4人),5人从事刺绣,2人外出打工,1人丧失劳动力。还有一家,吴姓,有5口人 (女性3人),全家从事刺绣。在这些家庭中,家庭主要劳动力都会从事刺绣活动,有时候懂刺绣的小孩子或老婆婆也会参与其中。这些人的刺绣技艺多是从上辈学习而来,经过十年、几十年的磨炼技艺已经炉火纯青了,刺绣品的质量和艺术水平都是很高的。当然,刺绣并不是他们的全职,他们的刺绣时间多集中在农闲时节,在平时还是以农耕为主的。也有特别情况,龙家作坊主向我们透露。“如果客户要货很多,给的价格也比较合理,赚钱多的话,农忙的时候我们也做”这几家家庭手工作坊之间也会互相学习刺绣技艺、交流市场信息。“我们三家关系比较好,如果接的订单多,一般会相互分派,互相合作。这样不仅交货时间缩短了,质量也提高了,顾客都很满意。”吴坊主介绍到。

在黄茅坪村,还有1家是以工厂机器生产为主要经营方式的刺绣厂——七彩绣花王。仅小学文凭的厂长吴和森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从小对本民族刺绣技艺的挚爱于2004年创办此厂。此厂从武汉引进刺绣机器5台,每台售价高达20万,雇佣员工20余人 (多为女性且有刺绣基础)通过培训,已经能够熟练操作机器生产。这些雇员实行的是轮班工作制,每人每天工作八小时,按计划安排轮流上班,有很大的自由和时间去处理家庭琐事,工作家事俩不误。“我一般是晚上的班,白天就可以在家照顾小孩和公婆,我老公就没意见了。”一位工作已久的大姐笑呵呵的告诉我们。该厂于2005年走上正轨,以生产裤花边、腰带、鸳鸯绣花以及刺绣工艺品为主,以其独占山江地区机绣品市场的优势,现已盈利近百万元。

为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吴和森厂长与各乡村的家庭手工作坊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常年雇佣的手绣工人就有40来个。由厂里给他们提供底布、丝线等原料,他们在空闲时间作业,只要在限期内完成即可,按质按件予以报酬。刺绣的内容是随客户的需求,绣山水、花草、虫鱼、鸟兽等,由于手绣品精美、艺术价值含量高,往往能买个好价钱。同等尺寸的手绣品的价格一般是机绣品的二、三十倍,有时甚至达五、六十倍。如果厂里接到比较大的业务的话,雇佣的手绣工人将会达到近100人。

值得一提的是,山江镇苗族博物馆在保护、传播苗族珍贵文化的同时也兼营苗族刺绣品的生产,该博物馆正如馆长龙文玉老先生所提倡的“苗族刺绣品要走高端路线”那样,一直从事明、清珍贵刺绣品的修补工作以及高质量高艺术水平的苗族服饰的制作工作。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开演唱会时所穿的苗服即出自该博物馆,华美异常,价值不菲。

(二)山江苗族刺绣本地市场情况

1.山江苗族刺绣品市场调查

山江墟场是凤凰四大墟场之一,极具民族特色且历史悠久。《凤凰县志》记载:“约200多年前,这里只有7户汉人,经过长期的生活,都与苗族通婚了。那时苗汉以边墙为边界,苗民不能去汉区购买生活用品,苗民便于这七人商量,叫他们以汉人的身份进城采购。从此,这七个汉人就在总兵营开设小店或摆小摊,经营商业,久而久之,人口日繁,市场日益扩大,遂成为墟场,逢三逢八赶场。”[2](163)山江附近的村民多在此时前来交易,各种手工艺品首当其列。

笔者对2009年9月6日 (农历7月18日)当地的赶场情况作了一个简单的统计,具体情况如下:手工艺的摊位有64个 (其中固定门面6个),主要经营银器、刺绣品、古玩等。银器有项圈、耳环、戒指、手镯、银锁等饰品,固定摊位3个,地摊5个。绣品有花边、檐帐、腰包、鞋垫、童帽童鞋(以虎头鞋居多)、枕头绣、围兜等。其中苗服摊位30个、苗族刺绣品摊位17个 (3个固定摊位、14个可移动的地摊)、古玩摊位9个 (其中只有一个为固定摊位)。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得知,在本次圩场上苗族刺绣品摊位占总摊位26.56%。可见,山江地区虽然受到外界文化的冲击,但依然保留着浓厚的民族传统,在传统市场上还是有着较大潜力的。

2.山江苗族刺绣主要载体—苗服的市场情况

山江苗服作为山江苗族刺绣最主要的最重要的载体,它的生产销售流通情况直接影响着苗族刺绣品的市场,对这一情况的了解是全面掌握山江苗绣的重要步骤。

山江地区保持着比较好的苗族地区原貌,直到现在,镇上还是有很多人穿着苗族服装的,她们的肩上,衣袖口,胸前,还有裤脚边都有花样图案的刺绣,十分美丽。苗族服饰可分为常服和盛服。常服即平日日常生活所着衣服,比较简单;而盛装是在每逢喜庆节日或走亲访友时穿的衣服,精美而讲究。山江地区的盛装多由首服、衣裤、围裙和花带构成。山江的苗族妇女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并且很多女性都有几套,不只是节日穿,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也穿。

据了解“黄茅坪村妇女的传统服饰保存较好,尤其是盛装。穿常服的人数和年龄成正比,年龄越大,穿常服的人越多,年龄越小,穿常服的人越少。三十岁以下基本上没有人穿常服。”[3]而年轻的这一代则趋于汉化,但在盛大的场面,诸如婚嫁、表演、赶边边场,还是会着苗服。

笔者在此次圩场上有幸看到了如《凤凰县志》中记载的“赶场之日,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在圩场上肩插肩,臂碰臂,欢歌笑语,穿梭而过”的盛景。由此可见,作为苗族刺绣主要载体的苗服在山江地区还是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

现如今,山江的苗族刺绣已经走出了苗寨,走出了大山,成为大家极为喜欢的工艺品、苗族旅游的纪念品、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价值不菲的收藏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苗族刺绣——苗族文化中耀眼的明珠,如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得当,将会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1]李汉林.百苗图校释 [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

[2]凤凰县志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3]贺乐,瞿周莲.苗族服饰工艺传承方式及其特点 [A].怀化学院学报,2009,(12).

[4]苗族服饰 [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5]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 [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6]冯骥才.民间文化传承人:活着的遗产 [N].文汇报,2007-05-10.

猜你喜欢

摊位刺绣苗族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水果摊的主人
清新唯美的刺绣
一个摊位富了一家人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苗族民歌
苗族老照片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