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改革的一点设想
2010-08-15长春师范学院
长春师范学院 于 龙 林 鸣
实验教学改革的一点设想
长春师范学院 于 龙 林 鸣
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实验教学思想观念,实验教学模式,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关系到是否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的发展。
实验教学 改革 创新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在各种教学环节中所扮演的角色就尤为重要,因为实验室是学生创新的摇篮。所以在这种要求下,我们更要赋予它更深层次的内涵。
一、更新实验教学思想观念,做到“以人为本”
现今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下,大多数高等院校对实验教学的观念还停留在“实验依附理论教学”的思想下,或多或少的忽略了实验教学的本质。实验教学体现的是突出技能实践,强调对本学科的整体把握的一门学问。针对这一点,我们应以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以个性化塑造为特色,打破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模式,建立“理论教学与实验同等重要”的教学思维,创建富有主动性、创新性和高效性的实验教学[1]。改变现有应试教育、灌输式教育模式,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思想观念,逐渐培养学生讨论式、启发式的实验良好风气,形成融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实验学科,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二、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是更加深入的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科学素养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它与理论教学一起构成高等教学的有机整体,也是教学中的一门学科。所以制定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计划要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
1.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看,一般的毕业生基础的理论知识还好,但其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其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转化为具有创新的实践能力。这样我们在制定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计划时,应该考虑到要淘汰掉一些验证型的实验,由浅入深的增加一些应用性教强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增加综合性技能与研究性实验训练项目,以综合性,特别是自主设计的研究性实验为主,着重综合性技能训练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包括各专业方向的大实验、毕业论文和自主设计的研究性学习等。)
2. 扩大开放实验室,满足学生需要。
最大限度利用实验室的现有资源增加实验室的开放,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设计性、创新性,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地摄取知识。开放实验项目可以给定专业性较强的实验题目,供学生选做,也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和老师确定其可行性后,进入实验室实施。使开放实验成为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既可以阔大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锻炼其思维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适当开展网络实验教学。
21世纪,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校园网应用在各大高校也普遍得到重视,学校致力于在教学建设、教学管理(系统)、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开发和使用,校园信息化已经初步形成。利用校园网进行网络实验教学的条件已形成。
三、实验人员队伍建设
人是决定性因素。国内高校大都存在忽视实验教学的现象,其实忽视实验教学也就忽视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能否建立一支素质高、事业心强、结构合理稳定的实验教学队伍,是一个实验室是否合格的关键。
学校可以根据实验教学发展规划,科学地设岗定编,实行公开聘任上岗。从管理机制上明确岗位责任和考核制度,真正实行量化管理,调动实验教学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在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上要改变现在这种学历、职称、福利待遇、劳动保护等偏低的状况,稳定住现有人员,再逐步吸收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到实验室工作,不断充实实验教学队伍,使这支队伍在年龄、学历、职称等搭配上更加科学合理。
另外,还可以选拔部分实验课表现突出、对于实验室具有浓厚兴趣的学有余力的高年级学生到实验室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培训后,让他们作为实验室助手,参与到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仪器维护和教学、科研活动上来。这种机制不但可以提供给这些学生勤工俭学、锻炼自我的机会,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实验指导教师的工作强度,对于大学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素质的培养,综合能力的提高,都是大有好处的。
四、结束语
实验教学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以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弊端,如不加以改革,必将偏离高等教育发展方向,难免会走老路。为此,改革实验教学各个环节中与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体制和做法,从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出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的发展。
[1] 衣俊卿《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第24卷第7期
[2] 杨琏、赵孟《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3期
[3] 陈佐瓒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年4月第8卷第2期
book=133,ebook=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