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现状分析及思考——以怀化学院为例

2010-08-15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流行音乐素质音乐

危 静

(怀化学院音乐系,湖南怀化418008)

一、引言

2006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文件规定“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一门并取得2个学分方可毕业”,为艺术教育成为培养普通高校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提供了理论的保障。在全国各高等院校积极开展音乐教育的形势下,众多问题、困惑亟待解决,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学生音乐素质的了解不够透彻,在教学中难以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有鉴于此,本文针对怀化学院除音乐系以外16个系部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8份,其中有效问卷293份,问卷的有效率和可信度比较高,真实反映了怀化学院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现状,为改进教学提供了鲜活的资料。

二、音乐审美素质的现状分析

(一)关于“音乐审美素质”

从素质定义出发,“音乐审美素质”就是符合音乐审美目的主体自身条件的总称。[1](P80)

音乐艺术作为满足人的听觉感性体验为本质功能的艺术,其完整的活动过程包含欣赏、表演、创作三个层次的活动,这三个层次的活动相应地要求主体具有三种层次的能力。第一层次是指音乐欣赏和体验活动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音乐基本听觉属性 (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的感受和进一步引发的综合感性体验的能力;第二层次是指音乐的表演活动能力,主要体现在主体的技术技巧水平和对音乐音响结构基本审美原则的把握能力和以及对新的听觉感性结构样式的想像能力;第三个层次是指音乐创作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音乐音响审美原则的了解和感性把握以及构想全新音响结构的能力。

音乐审美活动作为一种行为,还包括了审美需求、相关知识及审美价值评判三个心理因素。音乐审美需要即主体进行音乐审美活动的动机,是音乐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深层基础;音乐相关知识是指与音乐审美活动相关的知识与文化的掌握程度,对强化音乐审美体验、影响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审美价值评判一方面表现在主体的审美偏好,即对审美对象的选择,另一方面表现在对音乐审美对象价值的评判,即对审美对象的态度。

简言之,音乐审美素质是由欣赏、表演、创作三种能力与审美需要、相关知识与价值态度三种周边支持构成的。基于此理论,笔者在问卷设计时,始终围绕以上六个因素,对研究对象的音乐审美素质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把握。[1](P84)

(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1.具有强烈的音乐审美需求

在对音乐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94.7%的学生有购买音乐磁带或CD、音乐书或歌本、观看各种形式的音乐演出等不同的音乐行为。52.9%的学生在课外学习过音乐,当问及学习动机时,有72.6%回答是“自己喜欢学”,在对学习目的的回答中,选择“增加艺术修养”和“好玩”的居多,分别为44.2%和35.3%。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具有强烈的音乐审美需求,而且这种需求是自发的,不带有功利性的,他们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构成了音乐学习良好的心理动力。

2.掌握初步的音乐欣赏体验能力

在对音高、速度、力度、节奏等音乐基本要素的感知能力方面,选择“能感受”的占6.3%,选择“能感受一点”的占55.7%,选择“不太能感受”的占25.3%,选择“不能感受”的占12.7%;当问及在欣赏音乐时,能否想像到一些意境或画面,有28.3%的学生表示“经常会”,64.2%表示“偶尔会”,7.5%表示“不会”。由此可见,学生初步具备了对声音自身各种听觉属性的感受能力和综合感性体验的能力,为音乐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3.音乐的审美价值评判多样化

音乐的审美价值评判标准主要从主体的审美偏好和对审美对象的态度两方面进行调查。问题“你喜欢哪些类型的音乐鉴赏课”旨在了解学生音乐审美偏好,从选项看,有72.3%选择了两种以上的类型,选择音乐剧的最多,占28.7%,其次是民族器乐曲 (18.3%),民歌、民间戏曲、歌剧、交响乐等选项差距不大,在11%左右,同时还有6.5%的表示希望加入一些欧美及国内的流行音乐。结果显示,学生的审美偏好呈多样化,包括了古今中外常见的音乐体裁形式,音乐剧备受关爱,原因在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感情丰富,音乐剧以它独特新颖的表现方式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

选项中还涉及到了对流行音乐、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价值评判。对流行音乐的价值评判中,87.7%认为其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能够引起共鸣,2.1%认为有深刻内涵,10.2%认为没有内涵;针对中国传统音乐,1.9%认为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能够引起共鸣,15.1%认为晦涩难懂,77.4%认为有深刻内涵,5.6%表示没有兴趣;针对西方古典音乐,5.7%认为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能够引起共鸣,35.8%认为晦涩难懂,43.4%认为有深刻内涵,15.1%表示没有兴趣。对于不同的音乐类型,学生都有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综合起来看,他们认为流行音乐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能够引起共鸣,中国传统音乐有深刻内涵,西方古典音乐有深刻内涵但是晦涩难懂。从另一个层面也表明,学生在喜欢流行音乐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的价值,只要正确地加以引导,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高雅音乐进课堂”是能够得到有效实施的。

4.相关音乐知识薄弱

对于简谱,能够根据乐谱流畅演唱的占18.9%,识谱较慢,演唱不流畅的占71.7%,完全看不懂的占9.4%;五线谱的情况更不乐观,只有7.5%能够根据乐谱流畅演唱,56.6%表示完全看不懂。问卷中还涉及了一定音乐基础知识的考查,结果显示,能够列举五首以上中国传统器乐和西方古典音乐曲名的只有20.8%,写出五位以上中外作曲家名字的只有18.9%,从侧面反映了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储存量十分有限,知识面还有待拓宽。

5.有一定音乐表现和创作欲望,但缺乏自信心和音乐素质能力的支撑

在“你愿不愿意当众表演”选项中,有27.3%选择“愿意”,56.4%选择“愿意,但是害羞”,16.3%选择“不愿意”,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自信心的缺乏和舞台锻炼机会较少;在“是否会在高兴的时候随意编唱曲调”选项中,29.7%选择“经常会”,53.7%选择“偶尔会”,16.4%选择“不会”,可见,他们的潜意识里或多或少产生了一定的音乐创作欲望,但付诸到行动,只有15.1%表示尝试过,49.1%有想法,但没有尝试,35.8%没有想过。结果显示,学生潜在的创作欲望没有得到激发,主要原因是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和音乐素质能力支撑,在实施音乐教育中,如何鼓励学生突破心理障碍、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培养学生创造力成为重要的一课。

三、思考与建议

(一)正确对待流行音乐,提高学生审美批判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流行音乐以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能够引起共鸣成为大学生最喜欢的音乐类型。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工作者对流行音乐抱着轻视、冷淡的态度,只要是涉及了“流行音乐”,就意味着玷污了自己“神圣”的艺术工作,一直到现在,还有不少的音乐教师受这种观念的影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流行音乐本身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偏爱已经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始终将流行音乐排斥在课堂之外,会使音乐教育缺乏完整性。就当代流行音乐而言,有相当一部分在音乐表现和音乐内涵方面,质量达到一定高度,音乐课堂上适当加入一些出色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健康的作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从审美批判的角度认识流行音乐中什么是好的,是适合自己的,什么是不好的,是不适合自己的,甚至是有害于身心健康的,从而形成高尚、健康、全面的审美趣味。

(二)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俗话说:“有1 000个读者,就有1 000个哈姆雷特。”同样,在鉴赏和表现音乐时,由于个体情感经验的不同,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教师应该承认客观存在,对学生个性化的有差异的体验给予认同、尊重、珍视,而不应该以“权威”或“理性”来排斥。大学生知识水平的广博性、专业性使其音乐感知能力也日趋成熟,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想像力。当学生的感受有差异时,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思维方向符合音乐审美的基本规律,就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即便是学生的审美体验与原作有较大的偏差,也应该在鼓励的基础上,耐心地进行启发、引导,逐步积累音乐审美的经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三)树立多学科交叉的现代教育理念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宗旨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目的是使大学生理解音乐的本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传承优秀的文化与科学创新精神,进一步开拓音乐与科技、音乐与人文等交叉学科的研究领域。[2]

自古以来,音乐与其他艺术和非艺术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与舞蹈、戏剧水乳交融;诗歌、影视与音乐相得益彰;美术与音乐更有异曲同工之妙,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书法是“无声之者”;从毕达格拉斯的律学开始,音乐便与数学相伴而生;音乐声学揭示了音乐和物理的联系……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从大学生相关专业入手,用学科交叉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艺术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对音乐产生更深的理解,创造更广阔的表现和创作空间,继而用艺术思维促进本专业学习,使音乐与其他学科迸发出火花,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3]

(四)把握传统与当代,国内与国外的关系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它包含的不仅仅是音乐本身,从它萌芽的那一刻便成为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音乐充满了历史,历史造就了音乐,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到当代多元的西方现代音乐,从歌、乐、舞三位一体的中国原始音乐到新一代音乐人的“新潮音乐”创作,音乐的历史贯穿整个人类的历史。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远古时期和20世纪现代音乐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几乎一无所知,高校音乐教育中明显存在“掐头去尾”的现象。社会历史的变迁,艺术风格的流变,审美情趣的形成和变化,本身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特别是每一种艺术风格和流派的形成,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对传承优秀文化的一代人,他们有理由对各时期的音乐文化作一个历史的见证,将音乐作品置于当时的时代,从文化的角度去诠释音乐本身,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追求作曲家所表达的一种对世界的认识与深刻体验,提高审美意识与精神境界。[4]

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优秀作品比比皆是。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异口同声地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却没有几个人能唱出自己家乡的民歌,或者列举五首以上经典的中国传统器乐曲名。忽视本民族传统的后果是可怕的,历史的教训时刻鞭笞着我们,十年浩劫国乐经历了一场毁灭性的扫荡,造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其音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在音乐表现形式上有独特的创造,这些特点是我们民族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在音乐上的反映。作为中国人的“母语”文化之一,每一个大学生都必须了解、必须知晓。只有把本民族的音乐渗透到音乐教育中来,才能够加深大学生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理解,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繁荣昌盛。高校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社会精英文化的代表,大学生知识层面的提升带来了审美文化层次的提升,作为人类音乐文化精髓的西方古典音乐,其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都堪称经典,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大瑰宝,理应成为高校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肯定西方古典音乐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因为其晦涩难懂而难以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以史带人、以人带曲,从体裁和题材为切入口,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广泛性为一体”[5],以审美理解、感受和体验为课程特征的教学方法,对大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提升高校审美文化。

本人仅就怀化学院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现状进行客观分析,希望能够以一斑而窥全貌。当然,由于受到时间和水平的限制,可能分析还不够全面、彻底。笔者衷心希望各高校能够充分认识到大学生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健康发展的希望之路。

[1]王安国.从实践到决策 [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

[2]冯兰芳.孟维平.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一个新学科的崛起[J].人民音乐,2007,(12):76-77.

[3]杨霞,杨贤忠.大学生音乐素质偏低原因分析与对策 [J].怀化学院学报,2004,23(6):143-146.

[4]冯兰芳.对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探讨 [J].中国教育,2006,(10):31-32.

[5]崔丽君.普通高校开设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实践 [J].艺术教育,2006,(6):55.

猜你喜欢

流行音乐素质音乐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
音乐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和流行音乐有个约会
音乐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