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
2010-08-15中汇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台州分所
中汇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台州分所 冯 晖
浅谈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
中汇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台州分所 冯 晖
会计信息失真对正常的市场秩序、会计的诚信以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都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在本文中,笔者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和相应的表现形式进行了系统地剖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 产生原因 相关对策
从宏观上讲,会计信息失真是某些企事业单位与经济部门所提供或者披露的会计信息不能够准确、公正和客观地反映本单位或者本部门实际的生产或者经营的情况,更有甚者,出现了随心肆意地捏造不切实际的虚假会计信息的现象;从微观上讲,会计信息失真仅仅是指会计信息本身的不真实、不客观、不完整,或者虽说信息完整,但是经不起较为严格地推敲和验证,会计信息质量失去了准确可靠的特征。
综上,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不客观、不合法、不相关、不及时、不准确,而使得会计信息严重脱离实际,足以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的现象。[1]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
1.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1)“一个萝卜两个坑”。部分单位都有“明账”和“暗账”。明账是为了应付税务和财政部门的检查而设,其设立通常都按照相应的规定并进行“严格”地审查,上面一般都记载着符合规定和法律的账目;“暗账”通常被称为“小金库”,记载着违法违纪的账目收支,账目不由财务人员管理,信息更是不对外公开。这也就是一个单位两本账甚至多本账的“一个萝卜两(多)个坑”的怪现象。
(2)“假作真时真亦假”。某些单位通常存在真账和假账,但是表面上看起来应该是真账的却是假账。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某些单位通常把假账当做真账来做,而真账事实上却是假账。例如黎明股份的真假账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造假手续齐并且具有完整性;其次,造假具有隐蔽性,手段诡秘,采用假帐真算的办法。
(3)“打政策的擦边球”。部分单位费尽心机地利用政策认为调整利润,专门钻会计政策空子。尽管财政部重新修订了《债务重组》以及《非货币性交易》等,并且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但现行会计制度的模糊地带还是依然存在的,最为典型的就是资产减值准备。某些单位专门研究法律政策的漏洞,打法律和政策的擦边球。
2.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经过笔者的研究分析,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博弈的制度形成过程。会计制度的形成过程应该是一个多次的、多重的社会博弈的结果。理想和完美的会计制度应该是在社会各方经过激烈博弈的基础上的、能够充分兼顾各方利益的、对博弈双方都有约束力的并且自愿执行的社会契约。假若有人奢望通过违反它来获得利益,就会得不偿失。
但是以目前我国会计制度的形成过程来看,不管是从空间的角度还是从时间的角度都没有一个充分博弈的过程。再者,我国经济环境现在正在经历着激烈的变化,崭新的交易与事项层出不穷,新旧经济的转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新旧会计制度的交替都在客观上为会计舞弊提供了便利。
(2)会计的审计监督不力。政府审计、企业内部审计以及社会审计构成了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三大主力”。政府审计方面,由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工作人员数量限制以及政府编制特点都决定了它的审计和监督的重点在国家重点建设资金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因而弱化了对于社会企业的会计审计和监督。企业内部审计方面,企业领导者对于会计审计和监督的认识,并且一般都缺乏独立性,这决定了企业内部审计的缺乏力度和效果。在社会监督方面,虽然近年来我国社会中介机构有了长足的发展,注册会计师作为社会审计的主力军,承担的审计任务愈来愈重,但就目前情况看,社会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还远未达到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3)会计人员素质较低,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员素质方面,我国的部分会计从业者存在着技能层次不高以及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也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一些企业的会计行为失范和会计基础薄弱等问题。例如,会计科目的乱用,账户对应关系的随意改变以及会计计量确认的混乱等。管理制度方面,企业中的会计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另一方面又要代表着国家利益对企业履行审计监督职能。这样的“双重身份”让常常让会计陷入尴尬的两难境地。企业的会计人员和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经济联系,让他们很难坚持会计工作准则,大胆地进行会计监督。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应对措施
1. 建立健全会计制度,加强会计监督力度。会计制度上的缺陷是导致我国会计监督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工作,尽快健全和完善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就必须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来规划、制定中国的会计准则,尽早实现与国际惯例的衔接。[2]在政府方面,要加大会计监督的执法力度,以维护会计法规的尊严和权威性。比如,对违规的企业和单位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尤其是单位负责人的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以高昂的违法成本来约束违法者,使会计失真信息提供者得不偿失。在监督工作中,各方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既要杜绝执法尺度不一,重复监督的情况,又要避免在监督中形成“盲点”。[2]
2. 增强激励约束机制。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合同关系可以有效地提高违规行为的预期成本,降低违规行为的预期收益,对会计信息失真的遏制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具体方法是:第一,建立非常严格而且科学的约束以及监督机制,让企业的个体在约束和监督机制的作用下严格执行订立的合同,并较大预期违约成本抵消可能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第二,应当订立关系合同而非完全合同,合同中留有一定的余地,以备将来根据新的情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来调整风险和报酬。通过以上措施,企业或者会计的违规行为就丧失了必要性,这样也在非常大的程度上降低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此外,还要建立民事赔偿机制和司法介入机制,对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者要从重从严处罚。[3]
[1] 周迅,陈慧敏.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01):58-60
[2] 柴伟.浅议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控制与防范[J].公用事业财会,2010.03:44-46
[3] 刘勇.新形式下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 财会研究,2010.04: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