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的结构特色及与传统文化交构演化的自身理论观点研究
2010-08-15河南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常清臣
河南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常清臣
武术文化的结构特色及与传统文化交构演化的自身理论观点研究
河南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常清臣
一、研究目的
本文运用社会学,文化学的诸多观点,对武术文化的本质,结构层次面,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构演化的自身理论观点进行了初步的剖析,对总结丰富这部文化遗产的理论内涵,进行民族精神的传统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访问咨询法,逻辑分析法。
三、研究结果
1. 武术文化的本质与结构。
武术文化就是以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核心的人体文化;包括物化在生命体中的拳脚攻防动作程式,物化为动作程式的符号记录及复现、传播、辐射的过程效益等,具体来讲,它包含三个结构层次面:
第一、外显层:是武术文化结构中最基本的器物技术层次,表现为可见的人体动作形态和特定的物质。包括攻防格斗技法、套路动作程序、功法、器械、器具、服饰和场馆等范畴内容,其展示的是人物关系。
第二、中间层:是武术文化结构中的传承习俗层次,表现为人体动作传承的形式、方法、规则和规范标准等,包括组织形式、教授方式、继承原则、礼仪规范、道德标准和竞技规则等内涵,其展示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第三、心理层:是武术文化结构中不可见的层次,即最内层的心理价值层次,它的形成是主体自身的文化修养、道德理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意识形态的综合体现;包括武术文化形态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常态和民族感情等内容。[1]
2. 武术文化的特色。
武术的文化特色是围绕生命活动的维持来开展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崇尚自然的和谐精神。
武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内外的和谐统一,追求人与自然融合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张岱年先生说:“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地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物我本属一体、内外原无判隔”。(《中国哲学大纲》);“天人合一”简言之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武术文化中统称为“自然和谐”,其基本观点就是要天人相通。拳家认为:在练功时,要择天时、地理、气候、季节、方向等;武术象形拳模仿飞禽走兽的各类动作也是寓意与自然相通的认识。
武术运动讲究自身的“内外合一”,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的意气神,与外部有形的肢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训练原则上倡导“内外互导”,在锻炼要求上强调“内壮外强”,在技法规格上主张“内外三合”,在外形上要求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形神相融的境界,这种讲究在自身和谐的运动中、追求生命健康的运动法则,亦是武术健身价值的根本原动力。
武术较技中强调内守的中庸思想,就是顺应社会生存需要的重要哲学理念,这种理念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攻防搏击之术和健体之法,而成为人们塑造全面人格的主要法宝。
第二、强调“德”“艺”双修、以德为基的学练观念。
中华武术“武德”观念最为突出的特点表现在“德”与“艺”的高度统一和以德为先导的思想观念上。认为道德修养是通向高深武功境界的精神航船,是“艺”的精神载体和基础。精神修养、人格净化、道德情操是入门的先导和条件,而技艺的修炼过程,又是促进人格力量和道德精神的塑造和完善过程,德与艺是相辅相承、互为依托的。
纵观武术运动的诸多拳种和门派,无不体现出东方文明的崇高气质和亮节风格。如立身正直的拳道观、尊师廉和的处世观、先礼后技的比试观等。客观表现为,争斗而有礼仪,较技而不粗野、艺高而不耀玄,激情饱满而内秀含蓄,富于观赏且追求崇高的境界和气质等。中华武术所展示的精神风格美,是东方技击人体文化的根本特点,与西方所追求的刺激、壮烈、惊险、具有震撼性审美观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从武术本质的特征上看,武术的德与艺的统一已渗入了华夏民族的伦理风范和理性的仁义思想,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生活中,仍需发扬这种思想和观念。
第三、推崇“自强不息”、“厚物载德”的民族风范。
武术运动所沉淀的“自强不息”的民族文化精神,对现代人具有重要的人生指导价值,亦是武术文化特点之一。武术每一个动作都强调“一动无不动,一发牵全身”,“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涛涛不绝,一泻千里,势不可挡”,“动”是武术功能的原功力,“动”与“动”的不间断的重复和翻印,本身是一种奋进精神的境界和锻炼。古语云:“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武术以练为核心的互动观,对培养“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精神具有重要的实践效应,亦是现代人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礼让、不与人为先,这种文化意识和心理结构,充分体现在武术运动所反映的“厚物载德”的习练理论中,武术的伦理认为:习练武术的过程,是悟道、怡情的过程,只有淡漠强者胜争的意识,才能在攻防较技中,采取“超脱”和“游戏”的态度,在“尽情的忘形”实践活动中,逐渐领悟人生世俗之真谛,以厚物载德之包容胸怀去面对世俗的胜负、成败、利害得失之功名利禄,排除名利人伦变化的各种干扰,以平静的心态,进入人自我实现的目标。
第四、涵养道德教育价值。
武术的各流派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和“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不少拳派还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诀”等不同的规定和标准,“未曾习武先习德”已成为习武者共同的理念。新中国成立后,武德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被赋予了新的内容。重礼仪,讲道德的武德教育一直是摆在武术学习的首要位置。
武德是中国武术伦理道德的核心,武术训练本身也是道德情操、伦理哲学的修炼过程,更是人生观、世界观的改造过程,这种涵养道德意义的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价值。
3. 武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媾演化的自身理论观念。
武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较集中的反映和直接的显现在武术文化的理论渊源中,这种文化理论渊流是多元的,既有中国古典哲学的奇光异彩,又有道、佛、儒诸家的思想内涵,与传统医学、军事兵法及其现代科学的内核交媾演化的逻辑层次更是五彩纷呈,从理论框架到内容体系显得十分复杂并互相交叉。
(1)武术文化与中国古典哲学。
1)古代本体论对武术文化的影响。古代本体论对武术文化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太极说”、“五行说”、“道论”和“气论”等诸方面。
太极拳的命名即为“太极”二字。从《无极图》、《太极图》看,中空圆圈表示“无极”,表示天地未开,阴阳未分之浑沌宇宙状态。体现在太极拳上是三个方面:一是未始之时要抱元守一,意识要纯无杂念,宁静空寂;二是太极拳动作只能是圆弧运动;三是寓意其动作是连绵不断,似同“无极”之涵盖,生生不息也。正是因为太极拳与其“太极”哲理思想渊流有关,所以流传海内外长盛不衰。
五行拳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解释了各种拳技的相互关系。形意拳利用五行之理又与人的五脏、五官相联系形成了系统的相关健身理论,这种理论是形意拳拳理的基础。
“道论”、“气论”是老庄哲学本体论的核心。太极、形意、八卦及内功功法拳技的千变万化均贯穿了一个“理”,这个“理”实质上就是老子的“道”。“气”被视为武术的原动力和根本,“气”是养生的基点和技击力法的本源。内功拳技遵循老庄“道”和“气”的规律,强调拳技演练中的“气沉丹田”、“以气养神”、“以气催力”等要求,对生命盛衰、延年益寿、促进健康具有重要哲理价值。
2)古代辩证法对武术文化之影响。古代辩证法是武术的战术理论构建的基本原则,主要表现在阴阳学说、八卦生化观、反者道之功、形神统一观等诸方面。
阴阳学说是武术搏击战术思想架构的基础,由阴阳对应思想衍生了武术技击对抗中一系列的概念:如动静、开合、进退、屈伸、刚柔、虚实、攻防等。八卦生化的含意是阴阳二气的交感和化生万物的现象。武术中的八卦拳运用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而生化万物的思想来解释八卦拳派生和变化无穷之意。
“反者道之动”是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的命题,是武术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主要论述进攻与防守、动与静、刚与柔、内与外、正与奇的矛盾关系及处理原则。
形神统一在哲学上归属于物质与意识、存在与精神的问题。认为神依赖于形,形是神的物质基础,“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神又影响形,二者是对立的统一,这种思想成为武术中形神统一的文化基础。
形神统一主要体现在练功中的神形兼备的要求,内外兼修的目的及意、气、神、力的有机结合等方面。
3)古代认识论对武术文化的影响。古代认识论对武术文化产生较大影响的是“知行合一”的思想。
武术中的“知行合一”观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为社会实践是武术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即武术起源于劳动,发展于军事,完善于健身卫体,武术的产生发展又是与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切息相关的,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二是强调学以致用的宗旨,倡导实战价值和应敌技能;三是认为勤学苦练是达到领悟技击之道真谛的唯一途径。[2]
(2)武术文化与宗教。
1)武术文化与道教。道教的教义对武术文化内涵的影响远远大于其它宗教。道教的“无为”、“贵柔”、“主静”等宗教精神和原则,是内家拳“以静制动”、“后发先至”、“以柔克刚”、“守弱处雌”拳技思想的基础;道教又把以《易》理为基本架构的内、外丹修炼术和经道教融摄的古典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有机的嫁接到武术技术和理论之中,为宋明时期以贵柔持静为原则、以阴阳五行八卦太极等《易》理为指导的内家拳问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道教方术中的内养功夫(道功)与固体的方法(道术)又为内家拳完善训练体系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道教“贵生”、“全生”、重今生的养生观对武术生命文化的研究产生了深刻地影响,突出生命延续的作用和价值,弱化技击对抗功效,为形成独特的内家拳派体系创造了条件。
2)武术文化与儒家伦常。武术的一招一式都显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要寻根,儒家伦常称得上是武术思想文化的根源之一。先秦儒家的“仁爱”观念,是武术文化伦理构建的核心,拳谚曰“人讲信义,拳见正义”,崇尚伦理,讲求仁义忠信,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鲜明特色。[3]
儒家教育思想的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对武术也有重要影响。武术武德中讲究尊师重道,“尊师重道”是“尊师重教”在武术文化中的具体体现。拳谚曰“徒弟技艺高,莫忘师之劳”,“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这种“投之木瓜,报以桃李”的学练信条是“知报”中“义”的重要内涵,亦是传统师徒关系美德的重要特征。
儒家学者认为:“礼”是维护中国传统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教育手段,“礼”是人们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矩、法则,是社会生活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修养之一。儒家的礼常在武术文化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观念形态上明确了习武先要明礼的重要性;二是把礼具体化为礼节、礼仪、礼貌、礼让四个层次面;三是重视“以理服人”,“不以人为先”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四是追求“慎独”,讲究个人自觉加强修养、要立业先做人的练武观念。[4]
3)武术与佛教。自隋唐以后,佛教的精神和人物逐渐融入民间,使其具有了东方式态的特殊教派;佛教的民俗化为中国武术溶融其精神内核创造了条件,主要表现为:
其一、少林武术依附于佛教寺庙和僧侣集团,使其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外部因素;其二、佛教的神秘性为少林武术的传播起到了精神支柱的重要作用;其三、以少林武僧为代表的佛教徒,以其高超的武技促进了少林武技的形成和发展;其四、佛教的禅宗对武术内功拳派的修炼提供了许多有效的功法和盘架。佛教精神、教义与教戒,诸如普渡众生、慈悲为怀及五戒,对武德、武风的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
武术文化处处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传统武术理论的形成,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缩影,是中国文化重体验、轻实证的产物。儒家讲中庸,道家尚无为,佛家崇定慧,整个中华文化都在一种以不变应万变、怕走极端的氛围中孕育和发展。
(3)武术文化与军事。
武术不仅运用了军事战争中的兵器为器械,还广泛吸收了军事理论、战略战术作为克敌制胜的谋略。战场中运用较多的刀、枪、剑、棍、箭等都是武术的主要器械。古代的《兵书》、现代军事著作是武术技法和谋略构建的基础素材。如《孙子兵法》中的“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奇正不变,不可胜穷”、“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等。军事理念与技术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武术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使武术的技击本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武术文化与中医学。
武术与中医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数千年来,它们在同一个领域里相互交叉、渗透、影响,形成了内容博大的“武医”体系,故有“拳起于易,理成于医”之说。主要表现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辩证对立统一论,形神相关、脏象相应等诸多原理和观点上。武术家善医、精医,很多武术家同时也是医家,中华医学名人录中,名医善武者15人,著名的武术家王子平、郑怀贤,都是骨伤科医生。中国传统医学与武术的结合创造了独特的武术点穴术、养生气功、按摩、针灸、整肢接骨等中国特色的武医技术。
(5)武术文化与古典美学。
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道家美学思想对武术就有较深的影响。武术中的“气”、“韵”、“意”、“神”等等概念,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范畴基本一致。
从反映公元前十一世纪的武王伐纣的《大武乐》起,武术就涉足到文艺领域中去,成为古代音乐、舞蹈、诗歌、戏曲、小说、杂技的题材。
早在战国时期,侠客已经成为一股社会势力,到了汉唐时期,武侠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更大影响。武侠小说延续一千多年始终不衰,以至到了本世纪初在中国大地上盛极一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影、电视脱颖而出,于是诞生了武术电影和武术电视片,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至于中国戏剧中的武打戏则更是脍炙人口,特别是京剧中的武打场面十分壮观动人。[5]武术渗入到文学艺术领域后,武术文化更显耀得灿烂辉煌和多姿多彩。
四、研究结论
1. 武术文化是以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核心的人体文化,它包括在物化、生命体中的拳脚攻防程序及过程效益;其结构分器物技术面、传承习俗面、心理价值面等,这是武术文化的独特的本质特征。
2. 武术的文化特色是围绕生命活动来维持开展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主要表现在崇尚自然和谐精神;强调“德”、“艺”双修以德为基的学练观点,推崇“自强不息”、“厚物载德”的民族风范;涵养道德教育价值等四个方面。
3. 武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较集中地反映和直接地显现在武术文化的理论渊源中,这种文化理论渊源是多元的,既有中国古典哲学的奇光异彩,又有道、佛、儒诸家的思想内涵,与传统医学、军事兵法和古典美学的内核交构演化的逻辑层次,更是五彩纷呈,从理论框架到内容体系显得十分复杂,并相互交叉。
[1] 程大力.《体育文化历史论稿》[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江百龙等.《武术理论基础》[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年
[3]《中国武术史》.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M].人民体育出版社
[4] 闫存慧. 论传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J]. 武术科学,2005年第2卷第6期
[5] 康戈武. 《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
book=78,ebook=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