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情境中隐性知识的讲授策略

2010-08-15南充高级中学信息组邹远康

河南科技 2010年16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信息技术

南充高级中学信息组 邹远康

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情境中隐性知识的讲授策略

南充高级中学信息组 邹远康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情境中,包含着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的隐性知识。教师的隐性知识是教师具有个性化的个人知识、教学方法与策略,学生的隐性知识则包括了使用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工具的实践体验与知识、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知与评价、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认同感等。为促使这些隐性知识显形化,教师应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根据课程内容适时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高中信息技术 广东 教学情境 隐性知识 讲授策略

隐性知识理论是近年来国外心理学界新提出来的一种学习理论。本文结合隐性知识理论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隐性知识加以分析,提出了三点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情境中隐性知识的讲授策略。

一、隐性知识的内涵

1958年,英国物理化学家、哲学家波兰尼在《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主义》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隐性知识(又译为缄默知识、内隐知识、默会知识)的概念。他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隐性知识。”

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例如,在科学活动中,科学家们总是要使用许多的概念,总是要做出许多的预设,甚至要在科学活动中怀着某种信念,没有这些概念、预设或信念,科学活动根本就不能进行。但是,有趣的是,科学家们对于这些东西往往也并没有非常清晰的了解,而且,当他们试图系统陈述它们的时候,它们又是显得那样地模糊不清。

根据隐性知识理论,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递和掌握显性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和获取必要的隐性知识或直接体验的过程,还是一个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符号化,从而得到检验、修正与利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去了解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获得了什么样的隐性知识,以及这些认识对其学习显性知识有什么影响。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则要帮助学生反思他们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隐性知识,使他们学会不断地从自己显性的观点和想法中分析自己所使用的隐性知识,特别是那些隐性的认识模式,从而不断地提高他们元认知的水平,提高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情境中的隐性知识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情境中,包含着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的隐性知识。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隐性知识也就是教师具有个性化的个人知识、教学方法与策略,是在不断的生活、学习与工作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从小到大,每位教师都接受了十几年的学校教育,不断地学习和更新本学科领域内的显性知识,同时学校教育的教育经验、课堂教学的模式已经深深地纳入了个体的认知过程,并将这些显性知识不断地内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从教以后,教师习惯性地将脑海中固有的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这种认知已经根深蒂固地内隐于教师的个人知识体系中,也就自然而然地支配着他的教学行为。

此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探索、自我思考与自我组织过程,也一定会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这其中蕴含着人格魅力、能力倾向等。实际上,教师的教学风格各异,不可能千人一面,这其中所体现的精神就是教师的隐性知识。

高中学生的隐性知识则包括了使用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工具的实践体验与知识、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知与评价、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认同感等。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和其他各种信息技术产品早已走入大众家庭。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广东省城镇居民家庭电脑普及率为76.7%,其中4.3%的家庭已拥有2台以上电脑。在拥有电脑的居民家庭中,有61.4%的家庭接入互联网。因此,多数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丰富的了使用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工具的实践体验,这些都可能成为其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的隐性知识。

高中学生经历了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在此过程中还形成了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知与评价、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认同感等方面的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一方面,当代中国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评价仍以高考升学率为主要尺度,考试成绩对于学生学习的压力是巨大的,而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不作为升学考试的科目,学生没有学习的压力,而且时常还可以上上网,玩一玩小游戏,这就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了信息技术课是计算机操作课、上网休闲娱乐、游戏机等内隐的观念,以至于到了高中阶段,仍然没有转变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既定认知观念。另外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和各种媒体,高中学生一般对计算机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信息技术课上,对于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机操作的教师倍感亲切,经常把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看作是电脑黑客或编程高手,容易对教师产生的认同感。

三、隐性知识的三点讲授策略

首先,教师应尽量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应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是师生共同创造新教育经验的过程,将学生置于与自己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大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尽量营造民主、宽松与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安全和舒适。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和上机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标新立异的观点和方法,要尽可能地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对于学生的错误和偏差要保持宽容态度,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快乐。

其次,根据课程内容适时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隐性知识资源具有较强的情境依赖性,它的显性化与其形成时的情境密切相关。鉴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心灵深处与此问题或事件相关的隐性知识资源,并产生表达的欲望。例如在讲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广东版必修)》第六章“信息安全”时,笔者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使用计算机时遇到病毒的情况,再提出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特征、防护以及处理等问题,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解决问题,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增强学生间的合作意识,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的隐性知识得以显现,可以实现隐性知识的传递,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笔者在组织第四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下)”的综合活动“我的家乡”时,就把全班同学分成6个小组,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和相关网站,分别搜集和整理自己家乡某个方面的资料,并比一比哪个小组查找得最快,得到的信息最准确,并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同学们都兴趣盎然,积极地参加小组活动和班级交流。

[1] [英] 迈克尔·波兰尼著.许泽民译.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主义[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2]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苗蓬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肖广岭.隐性知识、隐性认识和科学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8).

[5] 顾志跃.隐性知识的教学[J].教育科学研究,2004(5).

[6] 龙艳红.隐性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管理,2007(1).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