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公路交通信息化的几点哲学思考
2010-08-15长安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系马春城
长安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系 马春城
浅谈对公路交通信息化的几点哲学思考
长安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系 马春城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交通供给与社会需求这对矛盾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而公路交通的信息化能够有效改善交通需求状况。本文仅从哲学的角度,浅谈对公路交通信息化的几点思考。首先阐述了公路交通信息化的概念及其特点,介绍了其国内外发展状况,然后分析了公路交通信息化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总结了其学科的方法论研究的特点,最后探讨了交通信息化的发展展望。
公路交通 信息化 哲学 矛盾 ITS
引言
哲学关于能动性的原理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随着交通问题这种物质出现,便有了交通信息化这种意识,信息化这种意识反作用于交通道路这种物质,信息化是目前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正逐步成为交通运输技术体系的主导技术,成为交通运输业发展和传统运输方式优化升级的强大推动力。正确的哲学方法为科学发展指明了道路,加快了科学的发展速度,为交通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对公路交通信息化的本质进行哲学思考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交通信息化的内涵和特点
1. 内涵。交通信息化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大背景下的行业信息化,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领域:一是交通政务信息化;二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信息化;三是交通运输生产管理信息化;四是交通产品营销信息化;五是交通科学技术信息化。交通信息化的高新技术,除有和其他行业信息化同样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办公室自动化建设、政府网站建设等外,还有自身明显的特点。
2. 特点。近两年交通信息化的特点主要是:以不停车收费、联网收费为代表的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应用逐步深化;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在交通领域综合应用全面展开;物流及其信息技术引起广泛重视;EDI(电子数据交换)、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应用逐渐成熟和普及。
二、公路交通信息化与经济社会的关系
1. 与经济社会的关系。由哲学的系统观可知,个体是整体的组成部分,整体决定个体,而个体反过来又作用于整体。交通作为经济社会中的个体,公路交通运输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是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公路交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圈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圈工农业产业化建设和发展,公路交通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又决定了公路交通信息化的发展。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凡是经济发达的城市经济圈, 其所在区域的高速公路信息化发展水平也比较高,上海、北京、广州基本实现了智能交通信息化。
2. 与环境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发展必然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协调各方面关系,才能健康发展,否则必然是畸形发展。以前解决交通供需矛盾是用大规模修路的方法,然而大规模修路是以大规模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土地资源的占用等作为沉重代价的,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石油,致使社会环境污染,环境的污染有会致使交通的发展陷入停滞不前的状况。交通信息化的出现改善了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环境的改善反过来又进一步改善了交通信息化得水平。
三、公路交通信息化方法论的研究特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交通信息化也不例外,必须要使用系统和整体论的观点来进行分析。因此我们应该了解交通信息的自组织,又要知道交通信息并非是条理清楚,结构分明的,而是复杂的,整体的,不能用还原论来分析。
公路交通信息化使用了许多计算机、通信、非线性、模糊数学、智能控制的方法,比如模糊逻辑、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等,将它们应用于公路部门中,使公路部门具有一定的预测、判断和决策能力。
一方面交通信息的系统性应该统筹考虑其与城市、经济、资源、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关系。交通问题不单是交通部门的事情,涉及到规划、土地、财政、商务、教育、环保等多个部门,交通部门的协调作用至关重要,应把握综合规划、协调统一、相互配合。
另一方面交通信息系统内各子系统自身及相互间要保持系统性。比如信息的精确传递、信息的处理不足,与不停车收费系统、联网收费系统缺乏协调统一。要保证交通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理的协调统一性、系统性,这样才能提高交通信息化效率。
四、公路交通信息化的发展展望
目前根据中国国情,公路交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是ITS在公共交通中的应用, 其中电子收费、自动车票卡、公共汽车信号优先和发展快速公共汽车系统是最具关键意义的技术;同时要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空间上加以分开。在此基础上,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交通信号控制软件和其他交通管理软件。在有条件的城市,建立中央控制的城市交通控制中心,对车辆进行监控和管理,及时排除交通事故,将路况及时地报告给出行者,形成一个立体的相互联系的城市交通管理体系。
然而哲学告诉我们要有辩证的思维,要认识到技术的两重性,新的技术并非就是先进的,而旧有的也不一定效率低。同样的,先进并非代表了进步,而自行车和行人这些“落后”的交通方式可能确实解决交通问题的钥匙。ITS也并非是万能的,尤其是目前 “概念化的ITS”,对饱和状态交通仍是无济于事。
五、结束语
本文仅从哲学的角度对公路交通信息化的本质、发展、系统性、辩证性进行了思考,以期解决目前公路交通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可以说公路交通信息化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信息化交通就是为了提高交通效率、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来看,发展信息化交通必须遵循“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交通的面貌。
[1] 李佩成,张 林,段联合.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哲学思考[J] . 地球信息科学,2007 (7) .
[2] 张存保,杨晓光. 高等级公路交通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规划研究[J].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6,4(1):37-38.
[3] 杨兆升.智能运输系统概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4] 王纬纬.科学技术哲学在山西公路交通中的应用[J ] .科学之友,2006 (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