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吊袋栽培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
2010-08-15湖南农业大学斌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姜性坚
湖南农业大学 易 斌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 姜性坚
木耳吊袋栽培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
湖南农业大学 易 斌
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 姜性坚
针对我省传统优势品种白背木耳、紫木耳、大光木耳、781、单片木耳,通过对木耳制袋工艺、催芽方式、大棚建造及出耳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探索出了适合湖南省丘陵地区气候条件的木耳吊袋大棚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新模式。经过在全省推广,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木耳 吊袋栽培
木耳是湖南省传统优势品种,由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选育成功的紫木耳、大光木耳在全国广泛应用推广,产生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近几年来,我省各地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开发利用莲子壳、棉杆、豆杆、玉米芯等代替价格快速上涨的棉籽壳及杂木,缓解资源限制,进行配方优化试验,引进国内优势菌株与我省传统品种进行品比试验,筛选出更新换代的优势菌株,同时通过对木耳制袋工艺、催芽方式、大棚建造及出耳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探索出适合湖南省丘陵地区气候条件的木耳吊袋大棚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新模式。现将技术总结如下:
一、原料处理与培养料配方
1. 原料处理方法。
(1)莲子壳质地硬实,吸水性差,须经粉碎或堆沤发酵处理。莲子壳粉碎成6-8目碎块,块大小为1-3mm(边长)。
莲子壳堆沤发酵:发酵期为15-25天,加水至料含水量65%以上,多次加水使料堆底层有水流出,使其充分软化,不扎手,加2%左右石灰,调节PH指8以上,使料不发酸,还可控制杂菌污染。
(2)棉杆、豆杆、玉米杆、玉米芯用100型秸秆粉碎机粉碎成6-8目碎块,块大小为2-4mm(边长)。
2. 栽培料配方:
莲子壳51.5%,棉籽壳15%,木屑20%,麦麸10%,石灰1.5%,过磷酸钙1%,石膏粉1%;莲子壳46.5%,玉米芯20%,木屑20%,麦麸10%,石灰1.5%,过磷酸钙1%,石膏粉1%;棉杆、豆杆、玉米芯等粉66.5%,棉籽壳20%,麦麸10%,石灰1.5%,过磷酸钙1%,石膏粉1%;玉米芯66.5%,棉籽壳20%,麦麸10%,石灰1.5%,过磷酸钙1%,石膏粉1%。
以上配方培养料含水量65%,PH值7-8[1]。
二、品种筛选与菌种质量标准
1. 品种筛选。
目前我省适栽优势品质有:白背木耳、紫木耳、大光木耳、781、单片木耳。
2. 菌种质量标准。
选用上述优势菌株,经母种纯化培养,进行出耳试验后,采用标准化生产,保证菌种质量,优良菌种应符合以下质量要求:菌丝粗壮,生长整齐,浓密、洁白,后期允许有少量黄褐色色斑;菌龄期:母种为10-15天,不超过30天,原种、栽培种为40-45天左右,不超过55天;气味:有淡淡菇香味、无酸味、无异味;无杂菌污染,无杂色菌丝;不产生明显菌柱,瓶底无积水,后期瓶肩料表允许有少量黄水或灰褐色耳芽。
三、生产季节
木耳属于中高温菌型,出耳温度须在15℃以上,适宜温度在20℃以上;菌丝培养温度最适宜温度要在26-28℃,低于20℃生长缓慢,但高于32℃以上菌丝生长变慢,且易长杂菌。根据我省气候条件,采取冬季低温发菌,春夏交替时节出耳,雨水充沛,气温在20-30℃之间,很适宜木耳生长。因此,适宜制袋期为12月至翌年1、2月,出耳期为3-7月,生产周期为6个月左右。
四、栽培工艺
五、制袋操作标准
1. 塑料袋规格:用15cm×46cm×3-5丝厚聚乙烯筒膜。
2. 料袋标准:料袋紧实,袋口用套环+棉塞,料袋湿重1.4kg,料袋长度33cm。
3. 蒸料灭菌:采用常压灭菌,即100℃保持10小时。
4. 接种操作:严格无菌操作,可采用接种箱单人操作,或无菌室3-4人一组分工协作。接种量为8%,种子捣碎后均匀洒在袋口。
六、培菌管理
1. 培养室要求干净、卫生,菌袋放于前,应进行一次严格消毒灭菌,可用气雾消毒剂或硫磺蒸消毒。
2. 菌袋摆放:可放在培养架上,或直接呈墙式堆放,高10-12层。
3. 分阶段管理:
(1)菌种萌发定植期:接种后3天内,主要是促进菌种及时萌发吃料,室内保温20℃以上,最好26-28℃;空气相对湿度65%-75%。
(2)菌丝生长前期:接种后15天内,菌丝生长缓慢,且菌丝生命力弱,易感染杂菌,此时,一是要保温保湿促进菌丝快速生长;二是进行室内空间消毒杀菌,每2-3天向室内喷洒新洁尔灭、“84”消毒液1次;三是及时清除杂菌污染的菌袋,可再次回收利用。
(3)菌丝培养中期:接种后15-30天,此时为菌丝生长快速期,一是要加强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二是要及时翻堆,变换菌袋摆放位置,促使菌袋生长一致;翻堆时间为:接种后13-15天进行第一次翻堆,以后每隔7-10天翻动1次,整个培菌期翻动3-4次;三是防止杂菌污染和鼠害。
(4)菌丝培养后期:接种30天后,菌丝生长逐渐变慢,菌丝变粗,进入后熟期,周围出现黄褐色菌丝斑块,有少量黄色液析出。此时,应加强通风换气,随着气温逐步升高,测量菌袋料堆温和菌袋内温度,防止高温“烧包”现象。
七、开口催芽
待菌丝长满全袋,菌丝变粗,菌袋结实,菌丝已熟化产生耳芽时,应开袋催芽。
1. 开袋方法:去掉套环,用纤维绳或粗线扎紧反扣,在袋表四周均匀画成“1”字型,口长3cm左右,每个菌袋画口3排,每排3个,共9个。
2. 催芽方法:将菌袋摆放在棚内平整泥地或沙地上,上层盖一薄层草,向地上或草上洒水湿润,以增大空气相对湿度85%左右。7-10天耳芽开始从划口处发生,期间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左右。加强通风换气,待耳芽成丛鼓起挤满划口,可加大湿度至90%,注意不能向划口上直接喷水,防止生水引起杂菌污染。当耳芽逐渐分化成幼耳,幼耳整齐长出,便可进行挂袋出耳。
六、大棚建造
1. 大棚选址:避风,潮湿地,水源、交通方便,远离有污染源的地方。
2. 大棚标准:棚大小为200m2,棚边高2.2m,中高3m,呈“人”字型顶。边柱1.5-1.8m,棚顶用草与遮阳网双层覆盖,四周用遮阳网或草帘围,棚内有“三分阳七分阴”的散射光线,棚内周围挖水沟,便于灌水。
六、吊袋出耳
1. 吊袋方法:在棚高2m处将竹或木扎成行,行距为60cm,将菌袋用两根纤维绳从袋两端(距袋口5cm)卧式层叠吊挂,层距为12cm,底层距地15cm,每8-9行留人行道1m。
2. 出耳管理。
(1)水分管理。保持棚内空气相对湿度90%-95%,地面保持湿润,水沟有水,向袋上喷雾水,保持耳表面有小水珠。
(2)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3)光线:保持棚内有“三分阳七分阴”的散射光线。
十、采摘与后期管理
1. 采摘标准:耳片充分展开,耳片上少有孢子产生,7-8成熟时采摘。
2. 采摘方法:采收时要用刀割耳,以保证木耳质量[2]。
3. 采后管理:木耳采摘后,伤口需2-3天才能恢复,此时应停止喷水,降低空气相对湿度,让菌丝尽快恢复生长。待菌丝恢复好伤口后,便可逐步恢复空气相对湿度85%,7-10天后耳芽再次长出,再加大湿度至90%-95%,每袋可摘收3-4批耳,每批之间间隔时间为15天左右,但前2批而产量为主,一般占总产量的70%-80%,且耳片肥厚,质量好,要加强前期出耳管理。
目前该技术模式在我省各地广泛推广,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每个大棚可吊挂5500-6000袋,每袋产鲜耳可达0.8-0.9kg,据调查近2-3年来鲜耳收购价3.0-3.4元/kg,每袋产值可达2.5-3.0元,每袋生产成本约为1.2-1.4元,每袋可获利1.2-1.5元,每个大棚可创收6000-8000元,确实为农民增收很好门路。
[1] 宗原; 李玉晶. 荫棚吊袋木耳高产栽培技术[J]. 山东蔬菜,2005,(01)
[2] 汪帆影,师朝栋. 温室吊袋木耳立体栽培技术[J]. 中国农技推广,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