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
2010-08-15周莉
周莉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214000)
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
周莉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214000)
现代网络技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大胆探索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积极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
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的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阵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作为一种革命的、进步的力量,它推动了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发展,并将继续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网络环境下,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围墙已经无法挡住汹涌而来的信息流,封闭的道德环境已经不复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神圣使命,面对网络应该清醒应对,信心十足,态度积极,尽快适应网络环境,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主动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一、现代网络技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信息和素材。网络时代强大的信息容量必然会充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从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教育提供大量鲜活的思想材料和事实材料,从而使得教育的内容更全面、更具体、更直观,也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和掌握。网络时代,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掌握一定的网络技能,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二)延伸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网络时代以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交流只能靠面对面的促膝谈心。其交谈的内容无法广为传播,对其他有相似问题和疑惑的人无法产生影响。网络技术突破了这种局限性,一个人可以便捷地与另一个甚至多个人进行交流。由于网上交流经常是匿名的、开放的,这使得交流者间更容易形成开诚布公、畅所欲言的气氛。对大学生关心的话题,在网上都可以讨论交流,这样就可以让工作通过网络人脑贴心。由于网络信息的共享性、可复制性和快速传递性的特点,因而其可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深人。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一是从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变。网络的出现,使得学生接受教育的渠道更多元、更直接、更具体,因而也更趋开放。二是从灌输式教育向启发式教育转变。网络条件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启发诱导为主,引导学生的思想进步。这种教育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三是从单向被动式教育向双向互动式教育转变。网络条件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网络这一个交互式的平台上进行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从而接受教育。这种教育是双向互动的,老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在同时接受着教育。四是从强制命令式教育向服务式教育转变。网络技术的运用,使传统的以“老师说,学生做”为主的教育方式失去了其优势。
(四)有利于及时了解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大学生在网上的许多行为和言论是思想的直接反映,这有助于教育者及时了解和收集学生不同时期关注的热点问题,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为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同时,网络有时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一种有效的预警装置。比如,当某一个话题在网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发表情绪化的意见时,或者,有人在网上提出过激的言论时,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密切关注网络,可以发现问题、关注事态的发展,以便及时引导、处理,使问题在萌芽状态得到解决。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是教育的时效性增强。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及时了解现实世界发生的各种情况,了解不同国家的各种社会现象、思想,探讨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尽管网络信息容易给学生的思想造成一定的混乱,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困难,但只要我们正确引导,其教育效果将会更为显著和坚实。二是教育的针对性增强。网络可以更为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便于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学生在一定时期关注什么、思考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有哪些思想问题等。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教育者的权威地位逐渐模糊,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得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在新环境下大胆探索和积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既“堵”又“疏”,“建、变”结合。“堵”,就是运用技术手段,在学校内部网和外部互联网的界面上构筑信息海关,使所有的内外连接都要接受信息海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关的检查过滤,从而最大限度地堵截各种有害信息进入通道,达到净化网络空间的目的。“疏”,即开通引导,以人为本,因势利导。教育者要把对教育对象的尊重、关怀、同情、体贴和帮助等情感外化在教育过程中,使受教育者感到教育者诚挚守信,愿意与之进行交流,接受教育,达到情感上的正常双向交流。“建”,就是通过建设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来加强教育和管理。“变”,一是要实现教育者由网络“把关人”向“网络资讯人”角色的转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把关人”只是对教育信息进行本能化的把关、筛选和传播,而“网络资讯人”不仅要对网络信息进行把关和筛选,而且还要主动地为用户选择和提供有用的各种信息。二是要转变教育者的工作方式,由传统的单向灌输式向民主平等的双向互动式转变,并注意把握灌输的隐性化和教育的民主化。
(二)以校园网为依托,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空间。
1.特色网站建设。高校要大力加强校园网建设,通过在校园网上设置多种网站和栏目,让学生充分地、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思想和信息。网站宣传的语言艺术,要活泼、生动、注重人情味,克服呆板、生硬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内容既要注重理论性,又要增强现实性、客观性、时效性。应敏锐地关注现实,准确地抓住现实中的焦点问题,真正为人们答疑解惑,同时要适应网络传播的特点和信息时代公众的心理态势,在内容上突出客观性的原则,不回避矛盾,不搞片面性,用正反事实说话,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加快内容的更新速度,增强网站的吸引力和理论的说服力。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尝试网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在网上提供课程的详细内容和各种参考资料,将课程内容结构由线性设计转变为网状设计,这种设计可以清晰地呈现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及其有机联系,给学习者一个较完整、系统的知识框架,既便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更新,又便于学生自主地、有选择地学习。同时,建立相应的德育资源信息库,上传领袖人物的著作和有关资料,学生能随时阅读和下载,拓展和升华课程内容,有助于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开展。
(三)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
1.充分利用BBS,E-mail等现代网络传播方式开展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现代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已经趋于成熟,他们反对简单的思想灌输,通过BBS进行平等交流的方式已得到了普遍认可。通过网上交流,一方面淡化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另一方面,网上聊天的匿名功能,也可以获得大学生真实的思想情况,便于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BBS中舆论的形成非常迅速,一种焦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迅速成为点燃舆论的导火索。这些情绪的表达和问题的反映,有的言过其实,所以要认真分析,及时采取对策。如果反映的问题的确存在,要及时解决并做出答复;若发文者不够理智,情绪偏激,就要及时分析并进行疏导。在利用BBS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一是要注意BBS中的舆论引导,把握好及时性(及时处理舆论信息)、正面性(正面引导网络舆论)、平等性(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和感化性(以理喻人、以情感人)四个基本原则。二是要学会运用BBS中的权威对话法、广泛讨论法、事实发布法和幽默消解法等有效教育方法,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实效性。对此,可以成立网上辅导员队伍,由专职学生工作队伍中年纪较轻、能力较强并有较好网络知识和技术的教师组成。E-mail也是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既可利用Email邮件开展各项调研、心理咨询、热点讨论和各种竞赛活动等,也可以设立专题E—mail信箱,与学生保持网上联系,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区域。
2.开设网上党校、团校,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阵地。网络无国界,西方国家早将网络作为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高校党建工作必须重视占领网络阵地。开设网上党、团校,将党团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上网发布,邀请专家学者介绍、讲解党的政策和形势任务,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学生党员、普通群众直接对话,将专门的党、团网站或网页建设成为“学习园地”。
3.开展网络心理咨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由于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不稳定性,使得他们极易接受外界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他们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开展有效、及时的疏导和调节。据调查,大学生中有 10%左右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因此,我们要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开设网上心理咨询热线,组织心理咨询专家进行对话和辅导。同时,利用各种网络软件资源,开展心理测评与训练,辅导学生鉴别常见的心理障碍,并进行自我调节,消除困惑、焦虑等一般性心理困扰。
(四)坚持“网上”“网下”两手都要硬,两手一起抓的原则。在网络环境下,网上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但是网上教育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网上教育亦有其局限性,网下教育依然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依然起着基础性作用。我们需要在网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娱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建立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总之,在网络时代,要将网上工作和网下教育紧密结合形成优势互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有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才可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1]王礼湛,陈杰,陆树程.思想政治教育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杨丽萍.高校网络德育创新及路径选择[J].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4).
[3]吴满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4]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
[5]曹冬雷.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清华大学,2005.
[6]姜丽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周莉,女,江苏无锡人,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201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