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学技术未能在中国产生的原因探寻
2010-08-15麻蕊李亮刘涛
麻 蕊 李 亮 刘 涛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众所周知,欧洲是近代科学技术起源和发展的策源地。而反观中国,在历史的很长时期里,科学技术都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但是,自明清之际,科学技术却落后于西方。为什么古代中国有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却在近代的科学技术上落后于西方?本文比较了中国和欧洲的文化、地理、教育及政治制度等几个方面,得出以下四个成因。
一、中国的传统科学文化缺乏形式逻辑和科学的实验方法,不可能推动近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爱因斯坦在给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威策的一封信上提到:“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得益于两大成就,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实验可以找出因果关系,而中国的贤哲们却没有走上这两步。”他认为,由古希腊文明推演出的形式逻辑理论和中世纪欧洲形成的系统实验方法是近代科学技术得以在西方产生并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而反观中国传统科学文化,既缺乏形式逻辑理论又缺少科学实验方法,故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虽然爱因斯坦对中国古代文明了解甚少,但他所描述的推测基本上还是符合实际的[1]。
科学技术发展史表明,形式逻辑是整理经验材料、构造理论体系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当一门科学的经验材料积累到一定数量时,能否运用形式逻辑方法对其加以整理概括,从而建立一个初步的理论体系,对其进一步的发展至关重要。亚里士多德等人创立的形式逻辑体系为西方人建立科学理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工具。代表古希腊数学最高成就的欧几里得几何学和标志近代科学诞生的牛顿力学,都是充分运用形式逻辑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形式逻辑就没有近代和现代科学。同样,关于实验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性,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缺乏观察和实验研究,牛顿力学也是不可能建立的。物理学如此,近代诞生的其他学科门类亦如此。因此爱因斯坦强调逻辑和实验在近代科学技术建立和发展中的重要性,是十分正确的。相比之下,虽然我国古代哲人出了不少辩证逻辑思想,形成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但形式逻辑却很不发达,始终未能发展出一套构造科学理论体系的形式逻辑方法。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实验方法也未在我国近代获得广泛运用和发展。由于这两方面条件的不成熟,所以爱因斯坦的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
二、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造就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自给自足经济占主导地位,难以形成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工商业体系
地理生态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中国和欧洲不同的社会体制,这也是问题的根源。首先,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是依靠自然降雨,6世纪到9世纪的欧洲农业革命为城镇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由于国家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不大,所以对这些城镇的控制比较弱,城镇得以发展各自相对独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传统。但是在中国,国家起源于大河平原,一直依靠大规模的国家性质的水利工程来稳定和提高粮食供给,其他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如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巴比伦也是如此。这些国家的政府比上述的欧洲国家的政府要专制的多,因此相对独立的工商业城镇没有在这些国家发展起来。
其次,由于地理原因,欧洲长期以来都是由一群互相竞争的国家组成,这种多国体系对科学技术发展至关重要[2]。第一,它使得各国长期持续为谋求在经济、军事、工业等方面的优势而竞争;第二,它给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思想体系提供了生存空间。与欧洲不同的是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统一国家,周围各国的竞争也不能构成对我国的有效威胁。因此,中国在经济、工商业的发展没有外来竞争带来的动力,军事上也一直以对付“民乱”和镇守边境为任务,在思想上非正统观点不仅得不到支持甚至生存空间也没有。
三、科举的教育机制未能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保障
中国的科举制度历时1300多年,在治国安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科举制度最致命的弱点是清朝中后期选拔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一部分官僚推行洋务运动,创办了一些新式企业,如招商局、电报局等,这些企业是要用西方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来经营管理的,出身于科举的举人秀才对这些东西十分陌生,无法胜任工作。而西方的学校正是培养这方面人才的,它们有小学、中学、大学,各种专门学校,这显然比我们的科举制度优越。再加上西学东渐之后,各门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等向全世界传播,我们的知识分子茫然无知。因此我国的有识之士抨击科举,提出“废科举,兴学堂”,而且付诸实践[3]。1895年,北洋大臣王文韶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北洋大学前身),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后来各省也陆续创办了新式学堂。在这种情况下,1905年正式废止科举,由学校取而代之,就是顺理成章了。
四、中国近代落后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15至17世纪,欧洲逐步由封建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新兴资产阶级产生后,除了必须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与封建主义和宗教势力展开斗争外,还必须大力发展工商业生产,以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因此他们对发展科学技术提出了空前的要求,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优越的研究条件。由此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对近代科学的产生有很大推动作用。中国近代的社会状况远不如西欧对于发展科学技术有利。15至17世纪,中国虽然有资本主义萌芽,但始终未得到应有的发展,整个社会仍然是保守落后的封建社会。社会需要的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由于近代中国仍处于经济增长缓慢、思想僵化保守的封建社会,缺乏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那种因发展经济而对发展科技的巨大需求,因而不可能像欧洲那样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研究对象、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有效的研究手段[4]。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近代科学技术不可能发展。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缓慢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制度、经济条件、地理环境、人才培养、经验知识的积累、科学思想的启发、形式逻辑理论的帮助、科学实验方法的运用、哲学认识论的引导、科学理论研究兴趣的培育、数学计算方法的发明等等,这些都是促进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因素。因此,我们在探讨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的原因时,应从这些方面作综合分析。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89-95.
[2]郑适萌.中央集权制对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2003:56-62.
[3]李永军.科举制度的利与弊[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23-25.
[4]马建明.从古代中西科学特点的比较谈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D].西安交通大学,2007.
[5]付彬.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浅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5).